原标题:我和我的东城:在个体与历史之中感受老城新生
最近,10集专题片《40年,我和我的东城》在北京电视台新闻频道《这里是北京》栏目热播。这部由东城区和北京电视台合作拍摄的改革开放纪录片,通过聚焦中轴线、王府井、东四、史家胡同、南锣鼓巷、簋街、红桥、前门、胡同创意工厂等主题,从不同侧面向观众展示了40年来,东城区在改革开放大潮下各项事业取得的进步。
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城区是北京文物古迹最为集中的区域。这次专题片的每一集都分别选取一个东城区标志性地点为主题,像史家胡同、南锣鼓巷、前门等,既展现了东城区的特色,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也能够让人感受到东城区文化和历史的厚重。
不过,专题片并没有只停留在这些东城区名片的宏大叙事上,而是从它们出发,用百姓视角讲述东城区在改革开放40年中的巨变。比如片中采访拍摄了近百位百姓故事,他们中不仅有为东四历史文化街区撰写历史的老者、修复胡同的年轻设计师,还有南锣鼓巷的“老外”创业者、胡同里的老年旗袍队……通过这些涵盖不同领域、不同国籍、不同经历的当事人倾情讲述,东城区改革开放40年的变化,变得更丰富与可感。
其实,仅从专题名的名字突出“我和我的”就可以知道,这是一种对改革开放的个体化视角的叙述。以个体的小切口切入改革开放的宏大主题,本身也未尝不是改革开放精神的一道注脚。众所周知,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内涵,便是解放对个体的束缚,承认和激发个体的价值。而其巨大发展成绩的取得,也离不开无数个体的才智和辛勤付出。当然,改革开放的成果,也是要由民众所共享。
在很大程度上,40年来,无数个体命运的改变,也正是对改革开放发展成果的一种具体的标注。像最近同样热播的纪录片《我们一起走过——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撷取了一些代表人物故事来反映改革开放给国家、社会与个体带来的新气象。
专题片所讲述的个体故事,是北京故事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这一伟大故事的一部分。而在个体命运改变的背后,东城区也在经历着“老城新生”。比如簋街,从最早的“鬼街”逐渐变为北京美食象征簋街,再到近年改造升级,逐步解决停车难、脏乱差等问题,预示着从市场自发生长到规范的过程;再比如“胡同创意工厂”,将闲置的旧工厂与现代文创产业嫁接,展现了旧与新的结合和再生。这些都可以说是东城区在改革开放40年中,处理好发展与规范,传统与革新关系的一道缩影。
一面要保护好历史的遗留,一面要继续向前发展,相较于其他地方,东城区的改革开放之路,在新与旧的平衡上,探寻到了一条更为稳健的道路。既未让历史和传统束缚发展的手脚,也不是信奉粗暴的“推倒重来”。而其背后的秘诀,或正是因为,将民众与个人的需要作为最大的公约数,同时又善于尊重和激励个体的价值与智慧,在个人与政府,历史与现实之间,牵引着改革与开放的准线。
□善峰(媒体人)
编辑 杨林鑫 校对 范锦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