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三北工程40年 生态屏障更稳固
12月24日,《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40年综合评价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报告》对三北工程建设40年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做出了科学评估,对如何破解发展中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40年来,三北工程取得了哪些综合效益?目前还面临哪些主要问题?如何更好地持续推进三北工程建设?在24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亚平、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刘东生对此进行了解析。
三北工程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报告》显示,三北工程建设40年来,工程区林草资源显著增加,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发挥出了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40年来,三北工程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3014.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5.05%提高到13.57%,活立木蓄积量由7.2亿立方米提高到33.3亿立方米。”刘东生说。
此次评估结果显示,40年来,三北工程明显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大幅提升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综合发展。
“40年来,三北工程区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67%,防护林对水土流失面积减少的贡献率达61%。”张亚平介绍,40年来三北工程生态系统固碳累计达到23.1亿吨,相当于1980年至2015年全国工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5.23%;三北工程累计吸纳农村劳动力3.13亿人,累计接待游客3.8亿人次,特色林果业、森林旅游等对群众稳定脱贫的贡献率达到27%。
“三北工程在建设机制上充分体现了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部门协作、社会参与4大特点,从政府、群众、企业、社会、部门几方面,形成了一种合力。”刘东生说,仅仅从投入情况来看,40年三北工程共投入933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投入443亿元,群众投工投劳折算的货币量占整个工程投入的52%,体现了群众作为工程建设主体的基本战略布局。
张亚平介绍,此次综合评价充分利用三北工程区内23万个涉林样地的定位观测、调查与监测数据,分析了1978年以来5期近2000景遥感影像,大规模实际野外踏勘7万多公里。这些基础性工作确保了评估所用数据的综合性、代表性,以及数据质量的可靠性。
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树立典范
目前,三北工程建设已经顺利地完成了一期、二期、三期、四期建设任务,正在实施五期工程,三北工程区面积已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45%。
40年来,三北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发扬愚公移山精神,涌现出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铸就了以“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为核心的“三北精神”,成为新时代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强大精神动力。
“三北工程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性工程,为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树立了成功典范。”张亚平说。
张亚平指出,三北工程建设,大大促进了三北地区生态观念的转变,使生态意识植根于广大干部群众心中,形成了人人营林、护林、爱林的思想意识,加速促进了三北地区生态面貌的历史性转变。
40年来,在三北工程建设中,我国共建立起8572处森林公园、324个国家湿地公园、90个国家沙漠公园等为主体的生态驿站、公共营地和体验基地,挖掘了独具特色的森林文化、荒漠绿洲文化,促进了三北地区生态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坚持生态治理与改善民生协同推进,是三北工程取得的另一个重要经验。”刘东生指出,在许多地区特别是经济林比重较大的工程建设区,农牧民收入50%以上来自经济林果业,经济林已成为当地农牧民的支柱产业和收入的主要来源。
“增总量、提质量、强保护、促民生、创机制”
此次评估也发现,作为一项运营40年的大型林业生态工程,三北工程依然面临一系列发展中的难题。
“目前主要存在成林衰退、灌木规模有待提高、重度沙漠化防治作用有限、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困难、可持续发展压力大等问题。”张亚平坦言。
“三北工程区占全国国土面积的45%,但这个区域的水资源总量只占全国的14%,水资源极度短缺的问题十分突出。”刘东生说,此外,工程区治理难度越来越大,治理成本也大幅上升。
针对上述问题,《报告》提出继续加大三北工程建设力度、遵从自然规律优化三北工程区划、推动建设任务多元化、建立国家生态建设公共财政保障体系等具体建议。
刘东生建议,针对三北工程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要坚持“增总量、提质量、强保护、促民生、创机制”的理念,促进三北工程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
“从数量上看,按照目前规划,在三北工程区4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每年要增加约5000万亩林草植被,这将占每年全国国土绿化任务的一半左右,因此三北工程依然是未来国土绿化的主战场。”刘东生说,从提质量上看,退化林分的改造修复、退化天然草场的保护和修复是未来建设中的一个重大战略任务;从促民生上看,要促进工程建设与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污染防治、“一带一路”倡议的有机结合,为区域协调发展作出贡献;从创新机制上看,要加大对工商资本、金融资本以及其他社会资本进入林业的支持力度,在生态保护与产业开发相结合的项目上,提供税收优惠,形成促进三北工程建设的合力。(记者 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