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疟原虫抗癌 治愈可期待
广州黄埔一家知名生物医药企业,研发人员正在做实验。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苏俊杰摄
马歇尔教授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坐诊。
工作中的科研人员
统筹:童丹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童丹、鲍文娟、耿旭静(署名除外)
广东省是生物科技的大省,在2017年印发的《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广东提出“要强化生物产业创新发展技术基础,力争到2020年,全省生物产业产值规模突破6000亿元”的目标。粤港澳大湾区内各城市的生物医药产业有着不同的资源禀赋与发展实力,大湾区全力打造生物医药世界级产业集群,致力建设生物科技高端要素集聚区和生物医药创新创业中心。广州日报“今日湾区”版生物医药专题对于大湾区内产业平台、布局进行了详细报道。这一次,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再次深入采访,展现大湾区生物医药高端研究落地后的成果。
粤港澳大湾区全方位搭建生物科技工程壁垒,经过近年的努力,不断有科研项目落地和公布,诸如对“孤儿药”研发助力的单一中心罕见病数据库、诺贝尔得奖者坐镇的幽门螺杆菌相关疾病临床诊疗中心也在运转中。
高端的科研最终要落地到应用中,大湾区医疗科研的发展就是生物科研的受益方。这些高端的研究团队已经走下高台,融入大湾区的日常医疗中。
生物科技在大湾区的应用:
疟原虫抗癌已有患者可能被治愈
哪里多疟疾,哪里的癌症死亡率就低?在抗癌的路上,大湾区的科学家们也在奋力地研究中。12月23日,中科院SELF讲坛广州首秀上,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陈小平讲述了疟原虫免疫疗法治疗晚期癌症的临床研究。
陈小平团队与哈佛大学的统计学教授合作,分析了全球50多年的纵向数据,剔除了各种混杂因素如国家人均预期寿命、经济发展水平等影响之后发现,疟疾发病率与癌症死亡率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疟疾是由疟原虫感染引起的,也就是说,疟原虫可能是癌症的天敌。
陈小平表示,经过14年一系列小鼠实验,终于证实了疟原虫感染确实对肿瘤有显著的疗效。2016年,疟原虫免疫疗法治疗晚期癌症的临床研究获得批准,在最初10例患者的治疗中,他们观察到5例有效,其中2例可能已经被治愈。
进行一系列的研究,经历了14年的机理探讨,他们发现疟原虫感染可以非常强烈地激活天然免疫细胞,就是NK细胞,这种细胞激活以后可以杀灭一部分的肿瘤细胞,然后肿瘤细胞死亡以后,会释放肿瘤抗原,并跟疟原虫感染一起激活了T细胞。大家知道,T细胞是抗病原体和抗癌的主力军,T细胞被激活,就更有效地杀灭肿瘤细胞,特别是肿瘤内部的T细胞被激活了,那就可以非常有效地杀灭癌细胞。
陈小平告诉记者,他希望这个疟原虫免疫疗法能够推广到全球。实验室也在改造疟原虫,把它变成治疗性癌症疫苗。“利用疟原虫的一个非常神奇的蛋白,它可以跟人类的各种癌细胞结合,但不跟正常细胞结合,我们让T细胞表面有这种蛋白,在这种蛋白的导航下T细胞进入肿瘤组织杀灭肿瘤。”陈小平说,希望疗法的联合应用可以战胜癌症。
钟南山:有信心第一时间独立完成SARS诊断
2003年全球爆发的SARS(急性重症呼吸综合征),以及随后出现的新发流感、禽流感、新型中东冠状病毒(MERS)等,让普通市民都熟知了与呼吸系统损害相关的专业术语。由广州医科大学、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与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共建的我国唯一的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位于广州,主要瞄准严重影响国民健康的重大、常见和多发的呼吸系统疾病开展研究,以提高临床诊治防控呼吸系统疾病的水平。
此外,由钟南山院士牵头,依托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组建的“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作为国家级临床医学和转化医学研究高地,推动基础研究向临床医学的相互转化,建立常见呼吸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的体系,建立适宜国情的诊疗药物和技术。钟南山院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从SARS以后就致力于呼吸道病毒诊断能力的建设与研究,近年来,在病毒快速分离、早发现早干预、病毒滴度检测、细胞因子检测、抗病毒方法、中和抗体、流感疫苗研发、保护性机械通气、中药抗病毒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钟南山院士自信地说:“如果下一次SARS来临,我们有信心第一时间独立完成诊断。”
同样由钟南山院士主导和参与的“粤港澳大湾区疫苗产业基地”项目也已签约。钟南山院士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疫苗产业基地项目是填补空白、急市场和社会发展所需,其应用前景、市场前景都非常巨大。据了解,该基地一期投入资金4亿元,主要开展流感疫苗、手足口疫苗、H7N9流感疫苗、腺病毒疫苗、呼吸道合胞病毒疫苗、新型广谱通用流感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MERS等新发突发传染病疫苗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本项目完成建设后,未来10年内每年完成至少1个疫苗或1个抗体药物品种的临床申报、完成至少1个疫苗、1个抗体药物品种的临床试验,10年内获批上市品种达到10个。
引入诺贝尔奖团队提升大湾区医疗科研水平
今年,冷泉港实验室与广州开发区管委会共同打造冷泉港(广州)研究院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共同设立冷泉港(广州)生物医药产业基金。冷泉港实验室诞生过8位诺贝尔奖得主。
诺奖团队的引入无疑对粤港澳大湾区本地医疗科研水平的提升起到积极作用。
今年9月份,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依托该院于去年底引入的马歇尔教授团队成立了深圳首个幽门螺杆菌相关疾病临床诊疗中心。马歇尔教授也是深圳市医疗"“三名工程”引进的首位诺贝尔奖得主。此次成立的“马歇尔教授幽门螺杆菌相关疾病临床诊疗中心”设在市二医院消化内科。该中心成立后将对全市不同区域、职业的人群进行筛查,对细菌的菌株、药敏等精确分析,以求为病人提供更加合理、有效、舒适的诊疗方案,同时规范幽门螺杆菌的诊疗模式。而同时成立的“马歇尔教授幽门螺杆菌相关疾病远程会诊中心”,也无缝对接西澳大利亚大学马歇尔教授团队,为深圳患者提供国际一流的诊疗服务。
“有研究证明,幽门螺杆菌感染多是源于儿童时期。我们会继续跟踪,研究具体通过何种途径感染,跟踪其是会自动消失还是要进一步干预。”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孙大勇告诉记者,在大鹏开展的全市首个儿童“幽门螺杆菌”筛查项目,目前已完成了1400多名儿童的幽门螺杆菌筛查。他还介绍,也正在进行由马歇尔团队指导、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牵头、全市14家医院参与的深圳地区幽门螺杆菌感染摸底调查,希望通过大数据评估分析了解深圳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整体情况。
“诺奖级的实验室设在医院,可以让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更加紧密结合起来。”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中心实验室主任李欣说,“在医院,可以根据病人和医生的需求开展研究,可以少走弯路,也可以加快推动基础研究到临床研究,再到医学转化的步伐。”
今年8月份,“兰迪·谢克曼国际联合医学实验室”也在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揭牌,将以细胞外泌体为主要方向,在肿瘤、骨关节、心血管疾病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有助相关疾病的精准治疗。
李欣介绍,兰迪·谢克曼国际联合医学实验室将引进兰迪·谢克曼的核心技术,并在其研究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包括细胞外泌体的基础研究、临床应用和转化医学研究。“比如细胞外泌体或者囊泡会输送与疾病相关的一些物质,可以用于疾病早期的诊断,以及靶标早期的治疗等。”李欣说。此外,囊泡还可运载核酸类、蛋白类的药物,通过靶向定位,可以把药物准确输送到病人体内,肿瘤治疗和用药也将更精准。
粤港澳医学科研资源互补有益创新
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企业在全球生物医药竞技赛道加速前行,不断深化着大湾区内城市与世界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链接。借助国际医疗资源和诊断技术,广州金域医学以香港为桥头堡,拓展东南亚市场。目前,金域医学在香港建有香港单层最大的牛头角实验室、中环应急检验实验室和位于香港科技园的研发中心,来自马来西亚、伊朗的样本送到香港金域检测。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在大湾区采访多家生物医药企业及机构时发现,大湾区内城市间医疗机构的合作是密集的。由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伯纳德·罗兹曼教授领衔的罗兹曼国际转化研究院计划用5年左右的时间,引进和研发10个属于国家一类新药的产业化项目,重点研发治疗肿瘤、乙肝、艾滋病等疾病生物类新药。而该院院长周国瑛也是广州医科大学呼吸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特聘教授,开展医学病毒学、肿瘤学等方面的研究。荻硕贝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目前正在跟南方医院合作作为试点,建立历年来相关血液病病人的数据库,以提高临床诊断、治疗效率且降低治疗成本。
“深圳医疗资源相对薄弱,但产业创新有优势。而广州医院、高校、产业方面均有优势,而香港、澳门又有与内地不同的医药政策。而整个粤港澳地区由于经济发达,对于生物医疗的消费能力整体较强,这也是很强的优势。如果将这些资源整合起来,可以让大湾区成为全球最领先的生物医药转化的创新区域。”国际标准化组织生物技术委员会专家张勇表示。
建议:
创建国家医药创新政策试验区
我国新药从研发至临床审批周期长,流程繁杂;引进国际新药也面临诸多体制革新问题。深圳市政协常委陈国雄认为,应在深圳河套地区区域内创建国家医药创新政策试验区,为内地引进新药或先进医疗器械的系列新政探寻道路,探索加快新药临床、引入进口药物审批流程,引进医疗器械实施税收优惠等新政策的科学性。
深圳市政协委员郑军、曾灯发则以肿瘤免疫治疗为例表示,虽然肿瘤免疫疗法中国在研究领域实现了全球同步,但产业转化及应用出现了严重滞后,这主要是因为医疗监管体系不同、临床研发投入周期过长、专业化孵化创新平台的缺失、国内外临床数据没有互认机制、产业创新先试先行政策缺失等因素导致的。
他们认为借鉴香港医疗监管体系,加快医疗技术应用政策出台,鼓励在河套地区的先试先行。建议相关部门加快对生物细胞免疫领域的政策支持,加强科研类企业与医疗机构的技术对接,鼓励有条件的生物细胞免疫企业在河套地区开展临床研究、临床应用、新技术的引进等方面的先试先行,促进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