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军路上的“王杰班”

日期:12-24
王杰战士班长

原标题:强军路上的“王杰班”

“王杰班”的战士在野外驻训时进行武装奔袭考核。

王 磊摄(新华社发)

1965年7月,装甲兵某部工兵一连班长王杰,在组织民兵训练时突遇炸药意外爆炸。危急关头,王杰扑向炸药包,保护了在场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的安全,用宝贵的生命践行了他“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铿锵誓言。

第71集团军某合成旅装甲步兵六连五班,是王杰生前所在班。这是一个流淌英雄王杰血脉、熔铸“两不怕”精神的集体。53年来,王杰精神代代赓续。

去年12月,习主席来到王杰生前所在连,勉励战士要学习践行“两不怕”精神,加强战斗精神培育和战斗作风训练,传承好红色血脉,做新时代王杰式的好战士。

“王杰班”战士时刻牢记习主席谆谆嘱托,在强军路上踏着英雄足迹前行,改革转型、矢志训练,成为一柄胜战“尖刀”。

“口号管一时,精神管一生”

“王杰班”宿舍里有一张木床,床上泛黄的被子叠得毫无褶皱。这是当年老班长的床铺。每天晚上,班长王大毛都要将老班长的被子打开,清晨再将被子工工整整叠好。对“王杰班”的战士来说,这既是一种纪念和景仰,也是一种传承和激励。

对于这个坚持了53年的传统,去年刚来到班里的周智涵曾感到不解:“这有什么意义?”带着疑问,周智涵翻开了王杰留下的日记。“什么是理想?革命到底就是理想。什么是前途?革命事业就是前途。什么是幸福?为人民服务就是幸福。”“我们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个大无畏的人。”……在认识王杰、读懂王杰的过程中,周智涵感觉“经脉被打通了”。如今每晚熄灯前,周智涵都会擦拭王杰雕塑,向老班长汇报一天的工作。经过一年的打磨和学习,周智涵一改刚来时的娇气,成长为“有血性”的兵。

“口号管一时,精神管一生。”前任副班长王超说,无论走到哪儿,都会用“王杰班”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技能体能强一分,打赢底气多一分”

搜索目标、判定距离、果断击发……“王杰班”中士谢彬彬一连串的战斗动作一气呵成,随着一声炸响,炮弹破膛而出,精准击中目标。初冬的某新型步战车战斗射击考核中,谢彬彬斩获“最佳射手”荣誉。而他转岗为装甲步兵仅仅1年。

去年,“王杰班”由工兵班调整为装甲步兵班。环境变了、专业调了、装备换了,一切从头起步。老班长雕塑前,战士们立下誓言:一定接好王杰老班长的枪,再苦再难也要迈过转型这道坎。

为了尽快掌握战车的操作和维修技能,谢彬彬白天钻到炮塔里动手实操,晚上又拿着教材钻研学习。那时正值酷暑,步战车内部温度达到50多摄氏度,但他依然坚持了下来。“技能体能强一分,打赢底气多一分。”谢彬彬说。

“王杰班”战士聚焦转型,把“艰、难、严、实”当成砥砺胜战刀锋的磨刀石,立下三个“铁规矩”:训练时间一秒不能少;规定内容一个不能落,大纲中163个课目,一项项训、一课课过,不达优秀不罢休;训练强度一点不能降,每周2次8公里武装越野,每月2次20公里长途拉练。铆在训练场、研究新装备,一年下来,“王杰班”战士野外驻训达240多天,平均每天训练超过10小时,弹药、油料和摩托小时消耗达到普通步兵班的两倍。

前不久,“王杰班”战士全员熟练掌握11种打击火器,在全旅率先全员取得通信、射击、驾驶三大专业的等级证书。

“‘王杰班’的兵,多几块伤疤算什么”

皖东腹地某训练场上,一场夜间实兵实弹演练炮火正急。目标出现,士兵们跃入1米多深的坦克坑射击。泥浆浸没全身,泥水灌入口鼻。战士们爬出水坑,脸一抹甩出一把泥浆,俯身继续向前突击……这种常人眼中危险的训练,是“王杰班”战士的日常。

“王杰班”战士传承并保持着不畏艰险、敢于牺牲的传统,争做“平时找苦吃,危难敢献身”的钢铁猛士。

去年8月,第71集团军200多名侦察兵集聚皖北某训练基地,展开两天一夜的连贯比拼。刚从工兵转为装甲步兵的“王杰班”副班长王佳锋手心旧伤口崩裂,血往外涌,他用嘴撕开急救包,用纱布缠住手掌,忍痛继续进行武装攀登。比武落幕,王佳锋手上纱布早已脱落,迷彩服上留下片片血迹。怀揣奖牌的他却说:“‘王杰班’的兵,多几块伤疤算什么!”

一次夜间实弹演习中,3发弹未爆,“王杰班”战士奉命进行排爆。战士们找到哑弹位置,小心地将其挖出。山路崎岖不平,为确保弹体平稳,3名战士死死抱住装着哑弹的木箱转移。挖坑、铺线、设置炸药、引爆……哑弹销毁,3名战士汗流浃背……

因为血脉里流淌着“两不怕”精神,这些年,“王杰班”先后10次抗洪抢险、7次扑灭火灾、120余次成功排爆除险,在一次次生死考验面前交出了王杰传人的优秀答卷。班长王大毛说:“我们军人肩上不仅挑着家人的幸福,也扛着祖国的未来,假如明天上战场,我一定为国家献出生命和力量!”

徐德龙同志逝世 单印章同志逝世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