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社科院:今年上市公司违约增加,金融风险传染性增强
12月2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NFD)发布《中国信用债违约的演进、处置机制及建议》(以下简称“报告”),对信用债违约的演变趋势、原因、违约处置机制等进行分析。
其中谈到,今年中美贸易摩擦、美联储加息等国际经济金融环境,以及经济去杠杆、防控金融风险、货币流动性趋紧、非标融资大幅下降、P2P暴雷、股权质押爆仓等国内经济金融环境,对债券市场的违约事件造成冲击。
从信用债违约趋势来看,2018年新增违约债券数量94只,对应的违约金额达697.3亿元,不断刷新前期高点。特点方面,今年新增房地产行业违约;违约还向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蔓延;上市公司违约明显增加。
违约潮根源
谈到近年来信用债违约的原因,报告认为主要是三方面的原因。
首先,国际以及国内宏观经济和金融环境的不利影响会导致信用债违约,主要表现在全球经济环境低迷、国内宏观经济下滑、利率环境整体上升、债券到期偿还量大幅上升。
其次,行业或产业不景气以及行业的周期性调整等因素。
第三,企业的经营不善以及内部治理出现问题,比如管理层动荡,高管人员被调查或失联或身亡;企业危机问题,比如重要核心资产或业务的剥离导致偿债能力和融资能力出现下降。
除此以外,债券承销商失职,没有跟进债券的存续情况;临近兑付日,企业资金划拨不及时以及支付系统大额受限导致部分资金处于在途状态,无法按时偿还给投资者;担保方只担不保,拒绝履行担保代偿责任,上述现象也会导致信用债违约。
2018年违约环境相比往年还有其特殊性。
首先中美贸易摩擦直接后果是引起我国外需下降,对出口企业和宏观经济产生不利影响,也间接增加了信用债违约的风险。
其次,美联储加息对我国企业的融资环境带来不利影响,进而增加信用债违约的概率。
第三,为了防控金融风险和去杠杆,货币政策趋于紧缩,使市场流动性趋紧。2018年以来,M2月度同比增长率下降至9%以下,债券市场的违约相较于以往出现增长。宏观货币政策的收紧,影响债券市场的融资功能,对于信用债违约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第四,监管强化导致非标融资大幅下降,对于融资难融资贵的民营企业更是雪上加霜。
此外,频繁风险暴露恶化了信用环境,比如P2P暴雷,投资者资金退出,会对通过网贷进行融资的企业产生不影响,造成企业资金链的断裂,间接导致债券市场违约。
另外,部分上市公司的内部经营治理出现问题,导致股价下跌,而股价的超预期下跌会对于进行股权质押的上市企业非常危险,一旦触及平仓线而大股东又不及时追加保证金,会导致股权质押爆仓,这就造成现金流紧张,若有债券到期,则无法按时偿还本金或利息,造成违约。
违约七大新变化
报告还分析今年信用债违约的新特点和新趋势。
报告指出,新增违约债券数量和违约金额先升后降再上升,2018年引来又一违约高峰年。
具体而言,从2014年至2018年11月,我国违约信用债共230只,违约总金额1321.41亿元。自2014年债券发生违约以来,前期的债券违约高峰年是2016年,当年新增违约债券数量75只,新增违约债券对应的违约金额为367.3亿元。
截至2018年11月底,2018年新增违约债券数量94只,对应的违约金额达到了697.3亿元,不断刷新前期高点。
从所属行业来看,信用债违约从工业、材料、信息技术、可选消费行业向其他行业蔓延。
2018年新增房地产行业违约,主要来自于北京华业资本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弘股份发生违约;能源行业违约金额有所增加,主要由于上海华信国际、永泰能源的巨额债务违约所致的。
企业属性方面,报告表示,我国信用债违约由外资、民营企业向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蔓延。2018年新增公众企业。今年5月“11凯迪MTN1”违约,发行人凯迪生态属于公众企业。
从区域位置来看,趋势大体是先由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蔓延,再向东北地区扩展,中部地区也出现信用债违约。在违约占比上看,2018年以来,我国中部地区的违约增多。
在是否为上市公司的角度,报告表示,今年上市公司违约明显增加,这一新的变化,强化了金融市场风险的传染性。
从债券类别来看,我国信用债违约由公司债向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定向工具等扩展,2018年短期融资券违约增多。2018年4月,“16神雾E1”违约,此债券属于可交换债。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短期融资券违约增多,分析发现主要是由于上海华信国际、永泰能源的发行的短期融资券债务违约所致。
从发行时主体评级来看,我国信用债违约由评级较低蔓延到评级较高企业。报告指出,我国信用债违约在前期以AA以下为主,到中后期出现了很多评级为AA及以上的企业。2018年,上海华信国际作为发行人的多只债券发生违约事件,这几只债券发行时的主体评级为AAA级。
责任编辑: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