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江苏今年新建装配式建筑达15% 建筑产业现代化相关指标均居全国前列
中国江苏网12月21日讯(记者 王宛璐 罗鹏)像搭积木一样盖房子——“装配式建筑”已不再是个新名词。作为建筑产业现代化的载体,江苏近几年新建装配式建筑规模占比稳步增加。记者今天上午从省政府新闻发布会获悉,今年1—11月,全省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已超过2000万平方米,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15%,提前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2014年我省被住房城乡建设部确定为国家建筑产业现代化试点省之后,省政府迅速出台指导意见,着力推进以装配式建筑为载体、以‘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为方向的建筑产业现代化,提高技术水平和工程品质,促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据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党组书记、副厅长顾小平介绍,江苏试点示范建设成效明显:创建国家级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3个、产业基地20个,占全国总数的十分之一以上;创建省级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城市12个、示范园区4个、示范基地151个、人才实训基地7个、示范项目96个。示范城市区域推进的态势基本形成,示范基地覆盖13个设区市,示范项目种类齐全、技术先进,示范引领效应逐步显现。据悉,2015、2016、2017三年,全省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分别为360万、608万、1138万平方米,占当年新建建筑比例从3.12%上升到8.28%。今年1—11月,全省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已超过2000万平方米,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15%,提前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目前,我省建筑产业现代化工作推进的相关指标均居全国前列。2015—2018年,全省共有超过8万人次参加各类建筑产业现代化技术培训。“全省建筑产业现代化的稳步推进,不仅为装配式建筑、装配化装修带来近万亿元的市场空间,而且带动了工厂生产、装备制造、运输物流、新型建材、设计咨询、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应用等全产业链的协同发展。”顾小平透露,今年前三季度,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17.6%,高于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个百分点,建筑业总产值达到2.12万亿元,同比增长14.4%,建筑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下一步,江苏将加强组织推进,完善配套政策,突出重点方向,夯实人才基础,严格质量管控。现阶段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有哪些现实意义呢?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副厅长刘大威表示,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装配式建筑的建造过程,主要采用装配化的方式进行施工,可以减少80%的现场建筑垃圾和60%的材料损耗,有效改善人居环境,有利于节约资源能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展装配式建筑,采用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建造,可以大幅度提升建筑质量水平,建造真正意义上的“百年建筑”;发展装配式建筑可以有效提升生产效率,在装配化率达到50%的时候,劳动生产率将提高一倍左右。“总体来看,随着施工技术进步和工程建设管理水平的提升,这些年我们的建筑质量也在不断提高。”据省建筑工程管理局副局长陈晨介绍,装配式建筑的建造过程通过将大量的湿作业施工转移到工厂内进行,将危险的高空作业放置到地面完成,将一群人干的工作由几个人完成,在一定程度上缩短整个房屋建造周期,降低成本、物耗和能耗,使建筑的整体质量更可控,装配更精密,有效提高建筑的质量和住户的舒适度与安全感。下一步,我们还将逐步完善装配式建筑技术标准,培育适应装配式建筑建造方式的新型产业工人队伍,探索建立装配式建筑全过程质量追溯机制,进一步提升装配式建筑建造水平。建筑产业现代化会不会抢走农民工的“饭碗”?针对这一问题,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建筑市场监管处处长范信芳作了进一步解读。“建筑产业现代化,在工厂生产大部分建筑部件,工地仅是一个组装现场。这样一来,相对于传统建造方式,建筑工地上的农民工可以减少80%左右,留下的20%左右农民工因机械化施工,劳动强度也会大大降低。”范信芳说,这80%左右的农民工并不是失业了,而是可以进入工厂工作,成为建筑产业工人,劳动环境大大改善。此外,大量的农民工变成建筑工人,成为当地的新市民,在城市定居下来,他们的孩子就可以在城市读书,农村会大幅度减少空巢家庭。范信芳认为,大力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对农民工的生产方式和家庭的生活方式都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