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中国仅用30多年成长为公认知识产权大国

日期:12-21
知识产权发明专利专利法

原标题: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评论员观察)

彭 飞

知识产权制度不仅是促进技术迭代、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设施”,也是培育创新思维、养成创新习惯的文化土壤

33年前,当得知国家将接受专利申请的消息,航空航天工业部207所工程师胡国华提前3天赶到国家专利局。他专门制作了“申请专利在此排队:第一名航天207所”的牌子挂在申请处门口,很快有人在他身后排队。等了3天,胡国华第一个提交申请……近日,在关于“改革开放与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这位中国“第一号专利”发明人谈起往事,感慨万千。如今,申请专利在网上就能完成,操作从难到易、流程由繁入简,折射着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前进的步伐。

中国知识产权制度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上世纪80年代,为更好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建立国际通行的知识产权制度,特别是专利制度迫在眉睫。1985年4月1日,专利法实施当天,就收到专利申请3455件,被时任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鲍格胥誉为“世界专利史上的新纪录”。到2017年,中国的发明专利申请数量已连续7年位居世界第一,发明专利平均审查周期缩短至22个月,快于同期的美国和欧洲。几乎从零开始,中国仅用30多年时间就迅速成长为国际公认的知识产权大国。

知识产权制度的逐步完善,标注着中国对外开放的脚步。改革开放之初,很多外资企业对自己的权利能否受到保护心存疑虑。几十年过去,外资企业成为中国知识产权制度不断完善的亲历者、见证人。自专利法实施以来,国外申请人在华申请发明专利累计超过177万件,年均增长11.24%。最近,广受关注的苹果与高通公司专利诉讼在福州中级人民法院有了新进展。越来越多跨国企业在遇到专利纠纷时,选择到中国来寻求正义,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更彰显着外资企业对中国知识产权领域司法、执法的信心。中美商会2016年《中国商业环境调查报告》显示,91%的受访美国企业认同近5年来中国保护知识产权的进步。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从跨海大桥、智能码头到高铁、大飞机等大国重器,从5G通信、云计算到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前沿领域,因为给知识“标价”、为创新“赋权”,今天的中国激发出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科学合理的知识产权制度,不仅是促进技术迭代、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设施”,也是培育创新思维、养成创新习惯的文化土壤。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联合多所大学发布的《2017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中国是唯一与发达国家经济体创新差距不断缩小的中等收入国家,已经成功跻身全球创新领导者行列。这样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知识产权制度打通了航道、铺就了路基。

从知识产权大国到知识产权强国,不是一日之功。在提升专利数量的同时,如何进一步提高专利质量?如何让知识产权制度更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如何把知识产权保护的技术、作品和品牌高效转化为先进生产力?从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列为扩大开放的四大举措之一,到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审判领域改革创新若干问题的意见》,再到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关于知识产权服务民营企业创新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无论是顶层设计,还是政策实践,都充分展示我国保护知识产权的坚定决心,也体现出保护手段日益精准、制度体系越织越密。

在这次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有一条消息引人关注:专利法修正案(草案)已提交全国人大审议,有望明年通过。据了解,新法将大幅提高故意侵犯、假冒专利的赔偿和罚款额,显著增加侵权成本。在改革开放40年的时间节点上,专利法针对现实及时调整、“重新出发”,正像是一个标志,宣示着中国保护知识产权不会止步、创新发展未有穷期。

责任编辑:张玉

详解个税工资薪金累计预扣法:月入暴增不怕多扣税 让创新火花更加闪耀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