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丝绸到手机,美媒细数中国40年变化
美国石英财经网12月18日文章,原题:以下数字显示邓小平在1978年如何释放被压抑的资本活力 40年前的今天,中国开始了它的改革开放旅程——从经济孤立到成为世界工厂。现在,中国已经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来看看中国在过去40年发生的许多变化。
贫困骤减:1981年,就在改革开放启动3年后,几乎90%的中国人生活在世界银行定义的极端贫困中。但到2013年,这一数字下降至不到2%。
收入猛增:不仅典型的中国人现在都不贫穷,而且他们中的许多人实际上过得很好。从1978年到2017年,中国人均GDP增长近24倍。
不平等程度增加:中国的基尼系数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0.3增加到2010年的0.5(0是完全平等,1是完全不平等)。
产业结构发生变化:1980年,农业在中国经济中所占比重超过工业(如建筑业和制造业)和服务业(如医疗和教育)。今天,农业占经济的比重不到10%。
百姓迁往城市:伴随产业结构变化,人们从农村迁往城市。从1960年到1970年,中国农村人口的比例几乎没有变化,但1978年后急剧下降。
百姓工作地点发生变化:1979年,深圳只有不到50万人。如今深圳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2016年该市建成的摩天大楼数量比美国和澳大利亚的总和还要多。如今,这座城市代表着中国沿海大都市的风貌。
经济外向度提高:深圳和其他中国制造业中心的成功是中国拥抱全球化的结果,出口在中国经济中所占比重从20世纪70年代的一小部分上升到本世纪前十年中期的30%以上。
生育率降低:除了经济改革外,中国还实行人口控制。独生子女政策很可能导致中国出生率大幅下降。尽管一些研究人员认为,随着百姓生活越来越富足,出生率会自动下降。
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7倍以上。(作者Dan Kopf 、Tripti Lahiri,胡建坤译)
美国《华尔街日报》12月18日文章,原题:从丝绸到智能手机,中国崛起为贸易巨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击溃众多竞争对手。如今,中国正在生产美国人消费的大部分商品。
从丝绸到智能手机:中国崛起为美国制成品进口首屈一指的来源国始于40年前向美国出口丝绸和筐子等简单制品,但该国很快提升其在价值链中所处的位置。这可以从2017年向美国出口的主要低、中、高科技商品的有关占比中一见端倪。
40年前,百废待兴的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最初,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产品仅限于羽毛、扫帚、手工编织的篮子等低价值产品。到上世纪90年代,跨国企业开始对中国大举投资。“中国制造”产品开始出现在全世界各地。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认定中国将进一步开放市场的全球跨国企业纷纷增加对华投资,中国出口开始迅猛增加。对中国来说,2007年和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只不过是前进道路上的两道减速带,这个国家以更迅猛的速度进入高科技制造领域。在制造美国人消费的许多商品方面,中国从40年前的微不足道角色成为一个世界大国。
最后的制造前线:随着中国在美国各种进口产品中占据越来越高的市场份额,该国已将许多国家排挤出局,在任何市场都鲜有对手表现出与中国的统治力相提并论的迹象。
30年前,中国在美国的对外贸易中仍是无足轻重的角色,但如今其实力令任何竞争对手都难以望其项背。40年前的中国在美国贸易中还只是若隐若现的涓涓细流,但如今已经汇聚成一条波澜壮阔的大河。
随着曾经的亚洲“小虎”经济体退出低端制造业,中国迅速占据进入的任何市场的大部分市场份额。不妨以圣诞装饰品为例。上世纪90年代,中国就开始生产美国80%以上的此类进口产品。制造商表示很难将生产线迁出中国,因为中国拥有大量熟练工人、充足便利的材料供应和成熟的运输基础设施。
就在遏制低工资竞争对手之际,中国正将高收入竞争对手排挤出手机等高科技市场。2017年,中国产品在美国高科技和低科技产品进口中的比重双双超过紧随其后的6个其他国家的同类产品的比重之和。
中国出口令美国喜忧参半:对华贸易使美国人用上改善许多人生活标准的各种优质廉价产品,使美国人拥有更多消费选项。但这也动摇了美国许多制造业城镇的根基,导致体育用品、家电、家具、电话和服装等行业就业岗位减少并使工资遭受压力。
中国的雄心:中国对21世纪抱有远大志向并正处于将其实现的有利位置。中国相对欠发达的地区仍然存在大量有利于保护低科技市场的廉价劳动力,而中国政府则拥有能持续向高科技产业投入的资源。此外,中国已经建造高质量的基础设施,包括斥巨资在世界各国修建有助于保持其贸易大国地位的港口。中国还正利用其“一带一路”倡议使沿线国家实现互联互通,从而通过发展其他经济体促进其他国家对其产品的进一步需求。(作者娜塔莎·汗、安东尼·德巴罗斯,崔晓冬译)
责任编辑:余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