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青海省地质调查院“探宝”大美青海河山 掀开地质遗迹“面纱”
万山之祖莽昆仑,中华水塔三江源,多彩宝盆柴达木,高原仙境青海湖……提到青海省这些自然美景,令人无限向往。殊不知,这些美景的景观基础均为地质遗迹!是地球漫长演化时期由各种内外地质作用形成、演化并遗留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自然地质现象,同时也是一种集科学科考、美学观赏、社会经济价值于一体的优质“绿色遗产资源”。
受地域、经济及交通等条件制约,青海省地质遗迹调查工作起步晚,保护、开发及利用程度较低。2015年之前,省内地质遗迹调查主要限于以地质公园建设为目的的局部地区调查,不同地勘单位在政府部门支持下依托地质遗迹建成世界级地质公园1处,国家级地质(矿山)公园7处,省级地质公园1处,园区外其它地区地质遗迹调查几乎处于空白,许多重要地质遗迹尚未发掘出来。
2015年以来,随着青海省“生态立省”战略及“十三五”旅游规划全面实施,围绕“持续打造大美青海,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们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成为青海转型升级发展的新引擎、新动能,成为青海扶贫攻坚的富民产业、生态文明建设的美丽产业,着力构建“一圈三线三廊道三板块”旅游发展格局,努力建成旅游名省的旅游规划整体思路,中国地质调查局、青海省国土资源厅、青海省地调局、青海省地矿局等单位相继在省内部署了有关地质遗迹调查项目,青海省较系统的地质遗迹调查工作初步拉开序幕,此阶段项目均由青海省地质调查院承担。
高原尖兵屡立新功地质遗迹初露真容
青海省地质调查院作为我省唯一一支被中国地质调查局评估为A级项目承担能力的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拥有青藏高原北部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国土资源青海卫星应用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科研平台,具有承担基础地质(矿产)调查、矿产勘查、遥感地质调查、岩矿鉴定及科研等技术能力;担负着全省基础性、战略性基础地质调查任务,被同行誉为“青藏高原地调尖兵”。
2015年以来,省地质调查院紧跟省“十三五”规划及“十三五”旅游规划步伐,以增添新地质遗迹区(点)、挖掘地质科学内涵、有效提升景区整体品质和档次、支撑全省旅游规划为目的,利用单位专业优势先后承担了西北重要地质遗迹调查(青海)、全省重要地质遗迹调查、西宁地区重要地质遗迹调查、青海玉树囊谦县地质遗迹详细调查示范、青海省地质遗迹与地学旅游公众服务平台建设等项目。
经过近几年的业务拓展,省地质调查院初步培养了省内唯一一支专门从事地质遗迹及旅游地质调查的团队,同时拥有省内同行中承担旅游地质调查最先进的仪器设备,逐渐具备承担地质遗迹调查与评价、地质遗迹保护与开发、地质(矿山)公园申报与策划、地质旅游开发与策划、地学科普(实习)基地策划与建设、地学旅游APP开发及数据库建设等业务的能力。
“10处世界级地质遗迹、66处国家级地质遗迹、166处省级地质遗迹、10余处可供进一步保护开发为旅游景区或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集中区、20余处可进一步建设为高品质的地学科普基地(点)前景区、全省首个地学旅游资源APP研发……”等一系列新成果及新进展,这是近年来省地质调查院承担地质遗迹调查项目交出的漂亮“成绩单”,一批具有重要意义的地质遗迹也逐渐退去“神秘面纱”展现于世人面前!
多彩遗迹诠释大美青海魅力
72万余平方公里省域面积、25亿余年地质演化历史、复杂的地貌格局及特殊的气候环境,造就了我省优厚的地质遗迹形成条件,奠定了良好的旅游资源基础。
我省地质演化史可追溯到太古代(距今约25亿年前),至今发生了基底演化、洋陆转化、高原隆升等多期重大构造事件,形成了众多独具特色的典型地质遗迹。全省极具高原特色的地质遗迹具有数量大、类型多、地学内涵丰富等特点,在研究特提斯海沉积环境、青藏高原隆升过程和环境变化,以及中国东西部第四纪冰川过程与全球变化关系上,具有突出地学价值,对后期旅游开发具有举足轻重的支撑作用。
大美青海看河山,河山之美看遗迹。受不同地质作用控制,全省不同地区地质遗迹资源呈现出各具特色、“百花竞艳”的区域特色。
三江源地区:主体是由古特提斯多岛洋演化而来的造山系,自古元代以来经历了多阶段、不同构造体制的地史发展历程,形成水体地貌及冰川地貌为主的省级以上地质遗迹15处。黄河、长江、澜沧江等国家级水体地貌类地质遗迹不但拥有无可替代的生态环境意义,同时对研究第四纪地貌格局、环境变迁具有重要科学意义,素有“中华水塔”、“亚洲水塔”之称,是我国乃至亚洲的重要水源地;沿昆仑山、巴颜喀拉山一带分布的国家级冰川地貌地质遗迹中冰斗、冰舌、刃脊、角峰及冰碛物等冰川地貌类型齐全,集古冰川和现代冰川地貌于一体,享有“冰川博物馆”的美誉,对研究全球冰川作用过程及气候变化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同时也是优质的生态旅游资源。目前三江源地区已建成中国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同时也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自然保护区,区内丰富的地质遗迹资源对国家公园整体规划、后续可持续性发展、园区科学内涵提升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环青海湖地区:处于青藏铁路(公路)旅游线及环青海湖旅游圈的轴心部位,是全省旅游的重点区,区内共计发现省级以上地质遗迹约20处。世界级青海湖水体地貌地质遗迹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作为青海的旅游“名片”享誉海内外,其上游的布哈河湿地是世界上七大湿地之一;板块俯冲形成的柴北缘超高压变质带是世界上已确认的20几个超高压变质带之一,记录了从开始的大洋俯冲到之后的大陆俯冲再到大陆碰撞的完整演化历史,对研究早古生代洋陆转换意义重大;柴达木全吉群红铁沟组冰碛砾岩是地球上保留最古老的一期冰期地质记录,对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五代同堂”的大柴旦镇全吉山剖面和乌兰县欧龙布鲁克剖面反映了重大地史事件,地学研究、科普价值国内少见;诺木洪一带以枕状玄武岩为代表的大洋火山岩特征明显,具有建设大洋火山岩地质公园的潜力;热水乡—香日德一带形成于距今约2.5亿年以来的大陆火山岩柱状节理特征典型,地学科研及科普价值大,具有建设大陆火山岩地质公园的前景……
柴达木地区:该区目前发现省级以上地质遗迹约20处,代表性地质遗迹主要为形成于距今约6600万年以来的碎屑岩地貌类地质遗迹(雅丹地貌)及重要岩矿石产地地质遗迹(盐湖)。由千百万年以来形成的油砂山组、狮子泉组等湖相地层经风蚀、水流侵蚀等作用形成的雅丹地貌群分布面积达2万余平方公里,景观壮美磅礴、神秘莫测,其旅游经济价值不可估量,是我省旅游资源未来开发的热点区;在地球内力作用下由构造作用产生地壳断陷、坳陷和沉陷形成构造湖盆中后经蒸发作用形成的盐湖,其不仅是丰富的矿产资源,而且是极为优质的旅游资源,目前茶卡盐湖已开发成为省内继青海湖之后又一旅游名片,察尔汗、大柴旦、柯柯等盐湖地质遗迹的旅游价值正日益被人们发掘;“中国第一梁”之称的诺木洪贝壳梁诉说着柴达木盆地环境变迁历史……
祁连地区:该区目前发现有以地貌景观、基础大类为主的省级以上地质遗迹10余处。世界级的大柴旦鱼卡超高压榴辉岩剖面对于该地区的板块运动及扩张盆地的研究具有极高的地学意义,榴辉岩原岩性质及其形成的构造背景恢复研究对讨论中国西部大陆乃至整个中国大陆的形成和演化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祁连县八一冰川及门源县岗什卡冰川对研究第四纪以来气候环境变迁具有现实意义,同时也是难得一见的旅游目的地;天峻县天峻山一带高原岩溶地貌气势恢宏,具有极高的旅游观赏价值及科研科普价值,适宜后期开发地质公园;祁连县清水沟蓝片岩是洋陆转换阶段形成的产物,对研究祁连地区地史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二塘沟枕状玄武岩等地质遗迹对北祁连构造演化和古生代古地理环境恢复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依托互助县北山岩溶、峡谷、冰川地貌等地质遗迹建设成的互助嘉定国家地质公园很大程度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发展。
河湟地区:该区是我省人口最为密集、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目前发现以高原岩溶、丹霞、古生物遗迹为主的省级以上地质遗迹10余处。分布于湟中县盘道—南朔山、湟源县华石山一带的高原岩溶地貌不同于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的钟灵毓秀之美,别有高原奇、险、雄、峻的特色,具有很大的后期旅游开发潜力;贵德县阿什贡、同德县河北乡、循化县积石镇、乐都县碾伯镇、湟中县群加乡等地区的丹霞地貌是上等的旅游资源;湟中县谢家组剖面作为亚洲新近系的第一个阶纳入了国际地层表,具有国际意义;民和古鄯古脊椎动物群是国内最大的库班猪化石集群产出地,是民和库班猪命名地,对古生物及地史演化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盘道—华石山一带发现的叠层石化石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建造,在生物演化及地史演化方面科学意义非凡……随着“兰—西”城市群的逐渐规划建设,该地区的地质遗迹资源势必越来越受社会重视,依托有利的区位优势,保护利用地质遗迹资源对发展旅游业、建立科普(科研)基地、发展地学旅游名村(镇)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展望未来地质遗迹资源前景广阔
“地质遗迹资源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宝贵资源,同时也是人类揭示地球环境演化规律的重要窗口,其科学价值、美学价值、社会经济价值具有不可替代性。保护开发地质遗迹对于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科研科普、推进生态建设、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地质遗迹资源调查符合“生态立省”、“一优两高”、“全域旅游发展”的决策部署,省地质调查院将进一步依托技术优势做好全省地质遗迹调查工作,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及全域旅游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技术支持。”青海省地质调查院相关负责人介绍。
“虽然我省目前开展的几项地质遗迹调查工作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但从全省目前地质遗迹调查现状及地质遗迹资源潜力方面来看,我省的地质遗迹调查工作程度还远远不够,详细地质遗迹资源家底仍然不明,后续希望政府层面加大地质遗迹调查的投入,逐渐形成地质遗迹调查、评价保护、开发利用的‘产业链’意识,在学术、政府、社会三个层面同步进行,最大限度地保护利用好地质遗迹,为旅游业发展、环境建设、地质生态景观可持续性发展助力。”青海省地质调查院相关负责人说。
“从全国地质遗迹调查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来讲,大部分省份近年来逐步根据旅游业发展需求开展了重点区的地质遗迹详查工作,如贵州、重庆、甘肃等省市还以地质遗迹调查为依托开展了省域地学旅游资源综合调查,取得的成果极大地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及旅游业发展,这些经验都值得我们学习。后续我们调查的方向也逐步要向地学旅游资源综合调查及生态自然调查等方面发展,调查对象也要逐步拓宽,我省未来地质遗迹调查任重而道远。”青海省地质调查院高级工程师拜永山如是说。
据了解,省地质调查院将在做好现有项目的基础上积极争取中央地勘基金、省地勘基金、社会资金投入等项目,进一步从地质遗迹调查单一方面向地学旅游资源综合调查方面拓展服务领域,加强与各地方政府部门对接,让前期取得的成果尽快转化为旅游景区建设、高品质科普基地建设及地学旅游名(村)镇建设等服务,打造一支青海省地学旅游资源调查的劲旅。(张小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