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改革开放同龄人

日期:12-15
张宏征改革开放同龄人

原标题:我们是改革开放同龄人

今年爱耳日,张宏征(前)的乐队表演了自己改编的歌曲。

陈浩雄

何晓兰

肖治宇

李锐

李绍滨

张伟

马碧雯

黎蘅

矫奎

编者按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拉开了序幕。改革开放40年,我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实现伟大跨越,人民生活日新月异,每一座城市、每一处乡村、每一个家庭都发生着巨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

1978年出生的人,与改革开放同龄,与改革开放共奋进。本报今起连续两天推出“我们是改革开放同龄人”专题报道,将通过改革开放同龄人的成长故事,感受伟大的变革,在改革开放同龄人的时代畅想中,聆听奋进的足音。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陈浩雄:2000年,我在大学入了党。而今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我应该铭记改革开放给我们的生活、个人发展带来的红利,要继续发挥自己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伍仞)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胃肠外科主管护师何晓兰:祖国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为我们的职业发展带来了更加美好的前景。护士不再是“打针发药”的代名词,我们也可以开设专科护理门诊。很多技术手段可以代替原来繁琐的临床护理工作。(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周洁莹通讯员周晋安)

广州2018年援藏医疗队专家肖治宇:在我援藏期间,我看到改革开放的成就已经辐射到祖国遥远的西南边陲,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民生,由衷为党骄傲!为祖国骄傲!为生在改革开放这个伟大的时代骄傲!(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周洁莹通讯员林伟吟)

广州市社区服务中心主任李锐:从一名山区少年成长为一名广州民政干部,我参与到广州民政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广州民政社会救助体系的不断完善、社会福利制度的不断健全、社会组织的蓬勃发展、社区公共服务的日益多元。(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秦松通讯员廖培金)

广州市老年人服务中心主任李绍滨:广州近千个长者饭堂,已经成为人们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的一个重要缩影。这一普惠型民生工程,让老年人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吃出了朋友,吃出了健康,吃出了幸福感。(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秦松通讯员廖培金)

广州市慈善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伟:近年来,广州慈善之城创建初见成效,在第五届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中综合得分位居全国第二。可以说,广州慈善事业与改革开放同频共振,不断从改革开放中汲取力量,取得一个又一个好成绩。(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秦松通讯员廖培金)

侨务工作者马碧雯:作为一名侨务工作者,见证了侨务工作从鼓励华侨捐赠、吸引华侨投资,向引进技术人才、实施撤侨护侨等方面不断拓展。如今,越来越多海外侨胞回国创业,改革开放在侨务领域催生了深刻变化,新时代赋予了侨务工作新的命题。(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秦松)

广州日报主任记者黎蘅:改革开放迎来第40个年头,我也迈入了不惑之年。站在这个人生节点,我感到自己是幸福的。我的幸福,源于我能成为一名记者,有幸参与历史,并记录历史,用我手中的笔,记录着广州这座城市的每一点人情冷暖,每一次华丽蜕变。(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秦松)

中学一级教师矫奎:大学毕业后,我来到广州,在一所师资力量雄厚的中学任教。在感叹国家越来越强大、学生生活越来越幸福的同时,我有时也会思考用怎样的方式,教会学生珍惜身边来之不易的教学环境。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刘晓星)

军医大科班出身,曾经是一名军医。记者面前的张宏征身材并不高大,却自有军人的挺拔之姿、果敢坚毅之容,也有医者的春风化雨之仁。作为改革开放的同龄人,谈及自己经历的时代变革,他觉得自己是享受了改革开放红利的一代人。从考入军医大学到从医、脱下戎装,出国深造,到如今为听障人群寻找更完整的有声世界而努力、组建医生乐队为他们歌与呼,他说,个人的命运与时代的变革紧密相连。没有这个时代,就难想象今日个人的一切。

而从每一代医者、学者的身上,他也看到深刻的时代发展烙印。前辈们踏实沉稳,十分珍惜每一个学习进步的机会;同辈们积极进取,乐观地朝着自己的生活和事业目标前进;后生们则视野开阔,思维活跃,站在一个完全不同的维度。“变革中每一个人难免计较得失,但我们也从各种得失中吸取力量,历练成长,相信未来还会更好。”

叛逆少年入伍“被驯服”

“留洋”医生考博拓视野

1978年,张宏征出生在湖南湘潭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医生,母亲是老师。他说,自己从小都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内心总有一些小叛逆,学生时代也是一个思维活跃、很调皮的人。但是,这点小“野性”却在1996年大学入学、入伍的第一天被“驯服”了,整个人生都改变了。“当时我以为我们主要任务是学习,入伍也就是穿上军装做做样子。没想到开学第一天,我直接被带到学校里一个四川厨子兼职的理发师面前,花了两块钱,原本顶着当时很流行的中分‘富城头’,直接被推成了大兵‘标配’的板寸。接下来就是严格的军训、完全军事化纪律部队的管理……从那一天起,我就变‘乖’了。”

张宏征说,高考考入军医大是他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就在他参加高考前一年的1995年,高校各项政策已经开始改革,1996年开始,就业是双向选择,不再包分配。“作为改革开放的同龄人,我们是被时代带领着前进的一代,也亲历和见证了许多政策改革并受其影响、震动。比如学费涨了,毕业不包分配了,未来多了一些不确定,我们确实首当其冲,但我能感觉到整个社会那种蓬勃向上的氛围。”

2003年,张宏征硕士毕业进入珠江医院工作。次年,张宏征又见证了一个“历史性变革”——2004年8月,第一军医大整体移交广东省,更名南方医科大学。作为军医大的第二附属医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珠江医院自然也在移交之列。张宏征又脱下了军装。“从部队到地方,对我个人而言,最大、最直接的影响是,得到了走出国门、学习国际最前沿医学技术的机会。2012年,我到美国俄勒冈听力研究中心攻读耳蜗生理学听力研究植入方向的博士后,视野得到了极大的扩展。以前根本不敢想象可以出国,我爸兴奋得直说我们家要有人‘留洋’了。”张宏征说。

“不务正业”办起乐队

感知音乐助康复训练

2012年到美国深造,回来以后,张宏征在临床和研究上的重心一直放在听障者的听觉康复上。2014年,一位来自贵州的音乐老师意外失聪,在就诊的过程中向张宏征细致描述了自己装上人工耳蜗以后对音乐各种元素的感受,丢失了什么,强化了什么。从那时开始,张宏征开始研究各种不同背景的听障者对音乐的感受,希望音乐能够帮助他们的听觉康复。“但其实对于不少先天性听障者来说,通过耳蜗来到有声世界,还只能接受简单清晰的话语,音乐对他们来说太复杂了,往往只是可怕的噪音。如果他们的听觉能够感受音乐,这样的有声世界更完整。”

2016年底,他报了一个课题,成立了耳蜗音乐感知小组,在学校招募了一批有音乐尤其是乐器特长,且有志研究听觉的医学学生,进行研究。张宏征自己从中学时代便爱唱歌,有一把天然的醇厚男中音,但他不擅长乐器。招募了这批学生后,“寻声者”乐队于2017年4月5日正式成立,他自己是主唱,柳依萌(钢琴)、林贝(小提琴)、苏省(吉他)、李语婕(古筝)、温家康(黑管)等乐队成员,大部分也都作为课题组成员留在了珠江医院耳鼻喉科。他们不仅研究音乐,还计划开发针对汉语普通话人群的音乐感知评估与康复训练的软件。张宏征逐渐发现,音乐不仅可以成为他研究的辅助工具,更有价值的是,可以唤起人们对这个群体的关注——听障康复其实不难,但是很多患儿因为家庭经济、认识不足等原因耽误了治疗,错过了学习正常语言的时机,这实在令人痛心。如果能够通过公益行为,让有需要的人得到更多的帮助,何乐而不为?“作为一名医生,组乐队看起来有点‘不务正业’。但我要做一件自己认为正确、有意义的事,就不会在乎别人怎么看。”张宏征说。

在张宏征看来,随着社会的进步,有一些成见自然会被打破,比如对临床研究的偏见,各种观念都会有改变。而“医生”要有自己的多层次职业担当,其职业形象也是可以立体而丰满的,“我是医生,医病,医身,医心;我是老师,要育人;我是研究者,医学还有未知的领域,我们就还有科研的责任。”

78生人:

张宏征,40岁,湖南湘潭人。2003年硕士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中山大学医学院博士。2012年赴美国俄勒冈听力研究中心攻读博士后,研究方向为耳蜗生理学听力研究植入。为研究人工耳蜗植入者的音乐感知,将音乐训练用于耳聋患者的听觉康复,2018年组建了一支乐队“寻声者”,担任主唱,其余成员全为耳鼻喉科医生,以音乐向公众进行健康科普宣教,传播听障人群的心声。

每个人只要愿意奋斗都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从组建乐队说起,张宏征也谈到了自己所感受到的这四十年来几代人的不同气质。“我今年40岁,是改革开放的同龄人,我们这代人可以说在时代大潮中获益匪浅。我的大学同学,如今很多都是医院的中坚力量;我上大学的时候还未扩招,考大学不容易,我的中学同学很多人高考落榜,没上大学,在上世纪90年代来到广东打拼,他们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如今也已经成就一番事业,有各行各业的企业家,也有其他同学成为了跨国大企业的高管。在当时的环境下,每个人只要愿意奋斗,肯努力,都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从我往后的80后、90后,他们也是后生可畏。对于他们来说,今日所处的环境已经大大不同。有时候我们会‘吐槽’90后年轻人浮躁、缺乏底蕴沉淀,但也不得不承认,时代赋予他们更开阔的国际视野,更有活力更有创意的思维方式,假如稍稍稳一稳,停下来思考一下,积累之后的爆发不可估量……”

谈到个人和家庭对未来的期许,张宏征说,在国家二孩政策放开后不久,他的第二个女儿出生了。如今,快满四岁的小姑娘正在广州市海珠区一家幼儿园上学。他的大女儿正准备上初中,她个性活泼、爱跳舞。他希望孩子多读经典,植根于传统文化,如果她愿意的话,希望将来能成为一名老师,最好是从事特殊教育,帮助有特别需求的孩子。“无论是大家还是小家,未来将越来越好。”这是张宏征对未来的憧憬。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周洁莹

通讯员伍晓丹、吴淑芬(署名除外)

视频/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汪式奇

刘悦伦到从化区调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基层党建工作 市领导到见义勇为基金会和禁毒基金会调研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