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展高颜值之城生态画卷——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特稿·厦门绿色发展篇

日期:12-14
金山厦门筼筜湖

原标题:舒展高颜值之城生态画卷——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特稿·厦门绿色发展篇

冬月的厦门,依旧春意盎然。

位于主城区的筼筜湖,1.6平方公里水面碧波荡漾,湖光潋滟。环湖200多万平方米的绿地上,树影婆娑、鲜花烂漫。湖水中,数以万计的鲻鱼、罗非鱼、蟹鱼、金昌鱼等悠游自在。水陆交界处,数万株红树林密密匝匝连片成带,拱卫这一汪碧湖,招潮蟹、弹涂鱼、中华鲎、海泥虫等出没其间;以白鹭为代表的几十种、数百只水鸟或在水面翩跹,或在岸边静栖,或在滩涂信步;环湖步道上,流连赏景的游客、散步健身的市民络绎不绝。他们闲适自得的模样,与醉人美景、盎然生机共同渲染成一幅天人合一的和谐图景。

视野放大到1699平方公里的厦门,鼓浪屿上,环岛路畔,五缘湾内,军营山下,大嶝岛上……中国五大经济特区之一的厦门,处处呈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

“一城春色半城花,万顷波涛拥海来。厦门风景秀丽,气候怡人,是中国著名的海上花园。”“抬头仰望是清新的蓝,环顾四周是怡人的绿。”“今天的厦门也是一座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017年,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对厦门连连深情褒奖、赞美。

这一切,不仅得益于厦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更要归功于改革开放以来,厦门在发展中一以贯之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

曾经布衣斗笠、结网驾船的渔村,如今已是扬帆世界、怀抱全球的国际大都市。牢记当年习近平同志对厦门提出的“成为‘生态省’建设排头兵”的嘱托,历届厦门市委市政府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魄力实施最严格的环保准入制度,坚持集约节约用地,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组团式推进新城建设,加快经济发展“绿色转型”,并对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给予充分资金保障,大力实施生态修复,走出了一条“以环境优化增长,以发展提升环境”的科学发展新路径。

始终坚持先行先试

在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下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步伐

时间,是忠实的记述者。

1986年1月10日,厦门市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上,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习近平代表市政府发言。

他开宗明义表明态度:“保护自然风景资源,影响深远,意义重大。”“我来自北方,对厦门的一草一石都感到是很珍贵的。”“厦门是属于祖国的、属于民族的,我们应当非常重视和珍惜,好好保护,这要作为战略任务来抓好。”

关于环境保护与建设发展的关系,习近平阐述了他的观点——

“由于愚昧造成的破坏已经不是主要方面了,现在是另一种倾向,就是建设性的破坏,这种破坏不一定就是没有文化的人做的,但反映出来的又是一种无知,或者说是一种不负责任。”

生态文明建设是对工业文明的超越。它是一个自觉校正的过程,而非顺势前行的自发过程。这种自觉,在改革开放之初,在很多人把发展等同于GDP增长的年代里,是弥足珍贵的。

超前的认识,拥有引领发展的巨大力量;清醒的判断,宣示推进生态文明改革的坚定决心。

不能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逐渐成为共识,以绿色为导向的生态发展观萌芽、抽条,最终成长为参天巨树。

2000年4月,厦门文昌鱼保护区、白鹭保护区和中华白海豚保护区合并建成了厦门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以中华白海豚、文昌鱼等12种珍稀物种及其生存环境为保护对象,总面积33088公顷。

全国其他地方的保护区,大多处在远离人类活动的地方,而厦门保护区的核心区就在厦门岛周边。除了建章立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引入现代化技术实施全方位监控,厦门更从2002年开始,全面展开海域综合整治。累计投入8亿多元,对西海域70平方公里、环东海域91平方公里实施整治。

通过综合治理,厦门海域的纳潮量增加了4400万立方米,水交换能力改善了30%,提升了海域生态和环境质量。今日的厦门湾呈现出碧波起伏、海阔天蓝的壮美图景,白海豚逐浪嬉戏的景象早已不再是厦门的新闻,而成了游客滨海旅游中的小惊喜了。

不仅在海上,即便在繁华都市,也可以觅得自然的宁静、和谐、美丽。生命共同体的美好与生生不息在这座城市处处呈现辉光。

2011年12月,一块价值估算为30亿元的岛内地块,正式被市政府“圈”了起来。这块地,不是用于房地产开发,而是作为珍稀鸟类———栗喉蜂虎的自然保护区。

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设立自然保护区,这在其他城市看来,是一个惊人之举,但在厦门的决策者看来,这只是遵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应有之举。

一个个生态保护大手笔次第展开,厦门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中把握方向,彰显担当,搭建了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

“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十佳人居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特别奖”“中国人居环境奖”“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全国文明城市”“中国十大宜居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市”等“绿色桂冠”纷至沓来。

2008年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生态文明构建:理论与实践》这样评价:“厦门坚持以制度保障为先,积极构建了生态城市的治理结构。”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五大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厦门坚持先行先试,加快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步伐,2013年率先全国建立起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考核机制,早早地打下了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制度基础,真正树立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生态政绩观。从2016年度考核开始,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政绩和绩效的权重更是由4%提高到25%。

厦门先后出台了《厦门市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意见》《厦门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还编制了《厦门市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暨厦门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行动方案》,从顶层设计、重大行动到实施保障,构建了重点突出、相互支撑、整体推进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体系。

始终坚持绿色发展

让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

迈入高质量发展领跑方阵

党的十九大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写入党章,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为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在同安莲花镇的军营、白交祠——厦门偏僻的两个山村里,可以找到“两山论”最初探索的足迹,更能看到实践结出的累累硕果。

上世纪80年代,到厦门工作不久的习近平同志,前往厦门军营村和白交祠村调研。针对山区村发展的实际,习近平因地制宜提出“山上戴帽,山下开发”的发展思路,即山上植树造林,山下种果种茶,发展多种经营。这一思路,指导军营村和白交祠村走出了一条生态建设与脱贫致富有机结合的绿色发展之路。如今,这两个村子都“穷乡变富壤”,山上造林“戴帽”4100亩,山下发展茶园6000多亩,打造“一村一品”。近五年,两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接近翻番。

在绿色发展理念的引领下,生态优势也能变成经济优势,形成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这是发展理念和方式的深刻转变,引领着发展迈向新境界。

改革开放以来,厦门坚持在改革创新和转换新动能上做加法,在淘汰落后过剩产能上做减法,发挥创新创业的乘数效应,让良好的生态环境释放发展红利,形成双赢局面。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厦门就掀起了多轮的岛内工业企业搬迁改造,不仅将工业企业迁到岛外,同时全面解决旧有的工业三废污染环境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创新驱动的支持下,厦门一方面运用先进的前沿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帮助大批传统耗能企业展开生态流程的绿色再造;另一方面,紧抓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带来的新机遇,大力发展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物联网、新能源等新经济、新业态的绿色产业,培育新的增长点和新兴支柱产业。

没有方向盘、驾驶位、油门和刹车踏板,纯电动无污染。2018年7月,全球首款L4级量产自动驾驶巴士金龙阿波龙在金龙客车生产基地成功下线,这些车辆发往北京、雄安、平潭、广州、深圳等地的封闭园区投入示范运营,并销往日本,创下中国无人驾驶车辆出口第一单纪录。

这是厦门加快创新驱动、推动绿色发展的精彩缩影。

始终坚持法制护航

持续打好三大保卫战

守护蓝天碧水净土

筼筜湖,原先是深入厦门岛的内湾渔港,“筼筜渔火”是厦门历史上的八大景之一。上世纪70年代修堤围海造田,导致筼筜湖变成基本封闭的内湖,城市污水大量排入,湖水变黑发臭,鱼虾白鹭绝迹。

“筼筜湖何时不再黑臭?”上世纪80年代,市民群众发出了关于治理筼筜湖的呼声。

1988年3月30日,习近平主持召开关于加强筼筜湖综合治理专题会议,打响了厦门整治环境污染的一场大硬仗。会议明确建立综合治理机制,组建由相关职能部门和专家组成的筼筜湖治理领导小组,创造性地提出“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的20字方针。针对前期资金不足问题,明确每年投入1000万元财政资金,占当时全市基本建设支出近10%。

厦门市遵循习近平同志确立的工作方针,先后进行了四期大规模整治。曾经的臭水湖,蝶变为碧波荡漾的“城市绿肺”和“城市会客厅”。消失在城市变迁中的“筼筜渔火”,成为今日的厦门新景——“筼筜夜色”。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

筼筜湖综合整治,无疑是以人为本、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生动实践样板。它不仅给厦门市民打造出一片生态美景,更为厦门的生态文明建设蹚出了路子,留下了宝贵的经验财富。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实现这样的根本性变革,必须依靠制度和法治。《厦门经济特区水资源保护条例》是全国第二部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法。随后,《厦门市环境保护条例》《厦门市海洋环境保护若干规定》等30余部与生态环境建设和资源保护有关的法规规章相继在厦门落地生根。

厦门以“铁腕”政策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不断前行。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全市域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全面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开展安全生态水系建设……在改善水环境的战役中,厦门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溪流养护全覆盖,还创新开展生活污水分散式处理,实现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全处理,厦门还成为全省首个实行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的地市。

“厦门蓝”是鹭岛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这背后凝结着全市各级各部门的心血。大气污染成因复杂、治理任务艰巨,蓝天保卫战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

厦门在全省率先实施《轻微污染天气应对办法》,AQI超过50即启动各部门联防联控的应对预案。AQI指数一超过60,各级各部门立即集结、各出其招,降尘抑尘、净化空气、守护蓝天。2017年以来,厦门率先全省开展大气污染源清单调查,建立9项主要污染物源排放清单,率先全省开展VOCS排放行业专项整治……一系列先行先试的创新举措,真正从污染治理到源头预防,全面开展大气污染防治。

针对土壤污染的防治也同样有序地展开,厦门市全面启动农用地详查,并对市危险废物信息化监管平台进行全面升级,全市397家产废企业、6家处置企业、24家运输企业全部纳入平台监管,工业废物处置中心项目建设也已提前完成。2017年,全市危险废物处置利用率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都达100%。

始终坚持惠及民生

绿色发展方式

成为市民自觉行动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良好的生态环境正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厦门市志》记载,改革开放之初,全市的行道树总量只有2万多株,大约只有现在环岛路乔木总数的三分之一,街心小花园和小绿地共15处。

如今的厦门,每一寸肌肤都被绿色浸润,120多座公园星罗棋布,13000余公顷建成区园林绿地多彩多姿、魅力无限,近6万公顷林地郁郁葱葱、生机盎然。

规划建绿、退线铺绿、见缝插绿、拆违植绿……坚持绿化、彩化、花化、文化、变化的“五化”理念,遵循“适种、经济、美观”原则,40年来,在厦门这块版图上,绿化始终没有停笔。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

生态文明理念,在厦门这座城市,在其街巷,在其建筑,在其产业,在其绿化,在其废弃物处理,在其有机城市肌理中都清晰可见。

与此同时,绿色发展方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厦门全市上下的自觉行动。在厦门,广大市民不满足于只当绿色发展成果的享受者,更热衷于当一名参与者。

思明区小学路35-37号,是一个老旧小区。去年,小区居民自发组建了垃圾分类志愿者队伍。“在我们小区,居民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垃圾分类没有旁观者,只有参与者。只有大家都参与进来了,才能做得成功。”60多岁的郭明智说,通过开展一段时间的垃圾分类,小区的环境明显得到了改善。

厦门积极创新社会治理,发动民众“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进一步增强市民的“共同家园”意识。垃圾分类工作的全面开展是其中重要的内容。通过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同向发力,厦门已经在全社会形成了小区居民、督导员、志愿者、社区工作者、环卫部门、相关企业共同推动垃圾分类的良好态势。住建部通报2018年第二、第三季度部分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考核情况,厦门接连排名第一。

每个厦门人都在努力成为绿色生活的主角。

泉州市、龙岩市:中央、省委巡视整改一体谋划、一体推进 福建体育旅游,一座新富矿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