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万服务站点嵌入街区、园区、楼宇、商圈,上海筑起家门口的“心灵驿站”
摘要:构筑同心家园、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过程,也正是上海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的过程。
傍晚,康家弄的王家阿姨,正在“屋里厢”灶间给一家人烧晚饭。这个大约十几平方米的灶间里,“定制”了四户人家的厨房设备。晚饭烧好,一家人还可以到旁边的“公共就餐区”坐下吃饭。
位于黄浦区小东门街道的这个集助浴、助餐、助洗、助医、休闲娱乐、小家电维修等功能于一体的“邻家屋里厢”服务站,全年无休,解决了附近二级旧里居民的种种生活难题,让居民们在告别违建的同时也改善了生活。
跟“邻家屋里厢”类似,上海2万多个党建服务中心站点与市民驿站、睦邻家园、邻里中心等融为一体,嵌入街区、园区、楼宇、商圈等,把服务送到“家门口”,共同筑起大家的“心灵驿站”。
整合资源解居民困难
“基层治理,很大程度上是做人的工作。”小东门街道党工委书记周诚对此深有体会。康家弄所处的泛东街区域位于上海老城厢,房屋破旧狭窄,违法搭建多,整治过程困难重重。周诚指着居民家门口几块地砖:“这是以前违建搭出来的厨房或浴室。如果不能解决生活问题,拆违很难推进,而且拆了也会反弹。”
小东门街道通过整合资源,建起了“邻家屋里厢”。除了厨房、公共浴室,还有公共洗衣房,配了六台洗衣机、两台烘干设备,供居民自助洗衣,并在院落里辟出晾晒场地。不仅如此,这里还网罗了家电维修、食品检测等服务。“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屋里厢的规则设计是共建共享——80岁以上老人免费提供服务,其他居民可以用志愿服务、参加活动换积分,以此形成建设社区共同体的闭环。
嘉兴路街道市民驿站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内,老人们在一起学习美食制作。李茂君摄
位于天宝路881号二楼的“市民驿站”,建成后一直人气很旺。这里集纳了就餐、诊疗、手工、咨询等功能,“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是嘉兴路街道五个“市民驿站”中的第一分站,枢纽核心是它的党建服务站,覆盖了6个居民区党总支、15个“两新”组织党组织和16家区域化党建成员单位。
“如果不是有市民驿站,我这条命恐怕就没了。”独居老人王永年对记者说,他患有心脏病、肺气肿,发病时幸好有工作人员及时送他去就医。另外,“这里有很多老伙伴,日子过得很愉快。”
“这是畅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需要。”相关负责人认为,“家门口”就好比一个点,背后接入的是城市网格化管理、区域化党建的大网。“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不仅为党员群众带来工作生活便利,更有力推动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的精细化、现代化。
创新引领“自治经”
嵌入式平台在服务基础上,进一步凝聚各方共识,激发共同参与热情。
以市民驿站为例,片区居民区书记经常聚在一起互相切磋、交流小区的治理经。前不久,他们在几次头脑风暴中,令人头疼的楼道堆物老问题就得到了创造性解决。“以往劝诫、说教的做法效果并不好,何况有些商品房小区更是进不去,于是我们开展‘漂亮楼道’评选,不仅解决了楼道堆物,还因地制宜,促成了楼道的漂亮风景线,增进了邻里关系。”
在陆家嘴街道市新居民区,家门口服务站让居民不出社区就能办理大病登记、公积金账单、房屋租赁备案、就医本换发等常用事项。同时,在“家门口”服务建设中,市新居民区将党建融入各方面,通过“全岗通”、自治金项目等运作,统筹整合多方资源破解小区难点、回应群众需求,形成党建引领下的社区多元主体参与治理新格局。
许多居民参与进来。67岁的居民于立弟是一名小区志愿者,喜欢养花。他和其他志愿者发动小区居民参与绿化改造。如今,这个普通的老龄化社区里,秋花绽放,争奇斗艳。
这天,居民们正召开议事会,议题是“主干道如何保持通畅”。“车主将备用钥匙预留家中,以便及时移车”“车主一定要把手机号放在挡风玻璃明显处,便于联系移车”……大家畅所欲言,并将一条条建议记录下来。
陆家嘴街道党工委书记倪倩说,小区里的“第二客厅”提供了会议召开、市民学习、文艺演出的空间,成为以“看、听、享、学、议、创”为一体、基层党组织领导下充实生机活力的居民自治窗口,实现了“需求在这里提取,议题在这里产生,项目在这里运行,成效在这里评价”。
陆家嘴街道市新居民区,居民们在商议停车事宜。李茂君摄
党建嵌入新兴领域
上海中心俯瞰图 资料照片
不止于社区,上海探索在新兴领域厚植党建优势。把党建嵌入城市经济社会最活跃的经络上,是上海城市基层党建的重要经验之一。
上海中心22楼党建服务中心,有弧形的空中花园,沿窗一圈白色沙发,高高低低几丛绿植,又明亮又养眼。这里有会议室、展示厅、读书角,还有健身区,白领党员可以在此过组织生活,也可以读书、休憩、健身或者做公益。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综合党委书记薛英平说,党建引入社区共治,这里成为党组织连接社会、服务社会、凝聚社会的节点。“如果平台能让白领和企业产生获得感,凝聚力自然而然便有了。”
上海1410幢重点商务楼宇实现组织全覆盖,90%以上标志性商务楼宇建立楼宇党委、设置党群服务站。在G60科创走廊、环滨江区域功能地带……党建服务站越来越成为深嵌城市生活的“接地气”服务点。
黄浦江边,半淞园街道滨江党建服务站,73岁的谢敏正为过路的锻炼者量血压。她在这里小有名气,附近居民有时会拿着化验报告找她解读。这里可以为群众提供补水、充电、热饭、心脏体外除颤仪、简易体质检测、公共服务资源指引和红色经典书籍借阅等公益服务,以及户外职工驿站、离退休老干部活动点等个性化服务。
滨江自去年基本贯通后,成为人们观光旅游、休憩健身、文体活动的重要场所,面对沿线驻区单位多、人员流动性大、群众需求多样等特点,如何提升滨江公共空间品质、文化内涵和功能,成为亟需跟进研究思考的问题。“设立这些党建服务站点,是希望将刚性管理与社会力量柔性服务有机结合,整合资源共同参与滨江管理和服务,让滨江环境和秩序更文明有序。”相关负责人表示。
构筑同心家园、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过程,也正是上海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的过程。
栏目主编:张骏文字编辑:张骏题图来源:视觉中国图片编辑:徐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