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第五届中国工业大奖揭晓 高端制造比例突出
12月9日,第五届中国工业大奖发布会隆重举行。本届评选授予12家企业、11个项目中国工业大奖;授予20家企业、16个项目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授予14家企业、10个项目中国工业大奖提名奖。
“今年的工业大奖有特殊意义。一是继续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激发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热情与动力;二是我国经济正聚焦高质量发展,要引导广大工业企业向转型升级迅速、调整结构扎实、保持经济增长稳健的获奖企业和项目学习。”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执行副会长、中国工业大奖工作委员会主任路耀华说。
树立创新发展典范
中国工业大奖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我国工业领域最高奖项。第五届中国工业大奖实施工作自2017年4月份启动,共有来自13个行业的231个企业和项目通过资格审查,进入行业评审。
路耀华表示,中国工业大奖获奖企业和项目均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典范,引领了中国工业发展的方向、道路,体现了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奋发图强、创新发展的精神。
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同步发展有利于进一步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振兴实体经济,聚力制造业,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具体来说,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正在加速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高技术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新动能快速增长,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动能转换等趋势性变化进一步延续,工业增长的韧性明显增强。
“在这样的形势下,树立创新发展典范,宣传其经验和做法,对于推动我国工业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速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具有重大引领意义。”路耀华说。
比如,作为本次获奖企业,巨石集团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其在核心技术“高性能玻璃配方”上花费了3年时间,经历了上百次尝试才最终获得成功。这一成果不仅为下游企业带来福音,还为大型风电、高端汽车制造等产业的后续发展拓展了空间。此外,北京广利核系统工程有限公司的“核级DCS平台‘和睦系统’研发及产业化应用”也是原创研发,该创新成果不仅打破了国外企业在产品和技术上的垄断,还走出国门,为“中国创造”打响知名度作出了贡献。
装备制造仍是亮点
第五届中国工业大奖候选企业和项目总计84个,其中机械行业企业和项目占比达27.3%,成为本届最大亮点。
路耀华分析说,机械候选企业和项目受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拉动等因素带动,表现强劲。尤其是装备工业比例增长较快,汽车等重点行业在奖项评选上有重大突破,这均与机械工业整体表现相吻合。总体来看,候选企业和项目主要集中在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电气机械、器材等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煤炭、钢铁、有色行业占比达11.9%,比例较上届有所增长,这与行业产能调控和企业效益、口碑双提升有很大关系。
此外,石油石化行业占比为6%,比例与上届持平,候选企业和项目向绿色化工及海洋油气领域倾斜明显;建材行业占比为3.6%,且整体呈现由水泥、石膏板、平板玻璃等粗放产品向超薄触控玻璃、高端玻璃纤维等技术创新精品转型特点;轻工、纺织、医药占比为21.4%,候选企业和项目核心技术及关键技术均为自主研发,且重视成果转化、协力攻关和产业化;电力行业占比为6%,我国超远距离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大型电力装备项目设计、建造能力优势显著。
“在评审、调研过程中,我们也注意到,在基础材料、核心关键零部件自主化及整体装备产业化应用等方面,我们还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不小差距,需要工业企业继续努力。”路耀华说。
高端制造比例突出
从大奖候选企业和项目的产业特性分类来看,高技术产业与高端制造业合计35家,占比达41.7%,较上届增加19家,增幅达21.1%,中国制造向高端制造攀升趋势明显。
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业企业共22家,占候选总数的26.2%,其显著特征是高技术、高附加值、低污染、低排放,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高技术产业企业达13家,占候选总数的15.5%,主要特点为运用当代尖端技术生产高技术产品,研究开发投入高,产业发展快,对其他产业的渗透能力较强。
传统制造业候选企业和项目较上届减少了21.1%,较第三届减少了33.1%。本届候选企业和项目明显吸收了很多电子信息、计算机、机械、材料以及现代管理技术等方面的高新技术成果,实现了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灵活生产。
此外,从大奖候选企业和项目所在区域看,长江经济带和东南沿海经济带充分利用了创新要素聚集、高技术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集中等优势,因而占比较为突出。京津冀及环渤海区域由于多为央企和国有特大型企业总部聚集区,区域优势也很明显。
“从本届候选企业和项目的数据还能看出,随着多种所有制和多元市场主体共存的相关改革措施不断推进,国有企业在重要战略性领域仍保持领先优势。与此同时,民营企业与混合所有制企业发展态势强劲,尤其是在轻工、纺织、医药、建材、金属制品和仪器仪表等行业发展势头良好,表现更为突出。”路耀华说。(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黄 鑫 实习生 毛鈞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