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当前阴影下,中美专家同台讨论两国关系向何处去?
在华为高管孟晚舟被抓阴影下,中美关系又将何去何从,是否将进一步激烈对立?在今天“中美博弈与世界变局”2019环球时报年会上,几位中美专家给出了他们的观点。
危险的十字路口?
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原所长、海军少将杨毅认为,中美关系处于非常关键且危险的十字路口,要做好持久作战的准备。
“对中美关系的前景感到忧虑,现在处于非常关键与危险的十字路口。”杨毅表示,首先,中国与美国的战略目标貌似相互排斥,中国要民族复兴,美国要使自己更伟大,双方都认为对方的目标是在伤害自己。
杨毅说,目前的态势是美国进攻,中国防御。美国的综合战略焦虑症导致了“动作走形”。中美互动有可能失控而进入恶性循环,使得双方难以达成体面的妥协。
他认为中美关系动荡将持续一段时间,而中美关系的稳定不可能通过任何一方完全胜利或者任何一方完全妥协达成,“我们要做到不失控、不吃亏,不急不躁,做好持久作战的准备。”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也认为,目前中美处在僵局当中,两国从文化上、政治上都在发生变化。
他说,美国内部对于20世纪60年代发展出来的世界观出现了动摇。原来主导世界的很多价值观现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个变化在美国国内引起了巨大的冲突与纠纷。这在中美关系里面也体现了出来。
张颐武表示,中美两国间的博弈、沟通、协议,甚至是冲突原来都通过道义上的制高点来进行。现在这些东西都豁出去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两国直截了当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发生冲突,就连美国国内的文化社会问题甚至都变成了中美关系的问题,比如说芬太尼问题。
张颐武说,中美在文化、观念、目标上存在很多的差异,这些差异本来可以化解,但美国不想寻找共同点。倒是中国采取了一些善意的举措,比如建立孔子学院,通过推广汉语来进行沟通。可如果中国和美国在文化、观念上脱钩,没有任何共识,或者两者背道而行,就会在2019年继续引起社会经济、政治问题僵局。
而国防大学教授、少将乔良的看法是,美国正在采取“帝国的方式”遏制中国,就像当年大英帝国在约束法国的崛起、约束德国的崛起一样,所以这种约束不只在军事上,还在政治、经济上。
不过,乔良认为面对这样的对手,“一味地妥协、一味地竞争都是不行的,应该讲究规则。”
他说,美国人通过打贸易战的方式解决不了贸易逆差的问题,“你可以不买中国的产品,但是不能不买别的国家的。”中国跟美国也打不下去,因为中国的内需不足。
“所以,我们今天最重要的是解决自己的问题,如果中国可以解决自己的内需问题,中国将成为第一大市场,那时候没有人奈何得了你。”
他还提醒说,“我们是东方思维,希望用君子思维来看待这个世界,但是西方与我们完全不同。我们今天关注的孟晚舟的事件,完全出乎意料,对中国来讲是非常好的‘清醒剂’。面对拥有完全不同的生存方式、文化传承的国家,应该更大程度上学习它的长处,这非常重要。”
北京香山论坛秘书处办公室主任赵小卓也同意美国政府对华政策的变化是转折性的、长期性的,已经从“接触+遏制”转为“遏制为主”。
赵小卓的证据是,美国前任奥巴马政府在其战略报告中曾将中国当作伙伴,甚至曾表示“欢迎一个和平、繁荣、稳定的中国崛起”,但如今特朗普政府再没有说出类似的话语,取而代之的是在国防战略报告、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等文件中都把中国定位成对手。
不仅如此,赵小卓还认为美国眼中的中国既是竞争对手也是战略对手,这就意味着双方的博弈不仅会在经济、科技甚至军事等领域开展,在战略上也会存在诸多博弈,而这正是人们所担心的,怕中美间的博弈会从贸易领域延伸到安全领域和军事领域。
最后,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杨希雨认为中美关系面临“新冷战”的风险。
他说,当前中美关系态势处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以来最糟糕的状态。而且即便此前中美关系遭遇过力度极为尖锐的矛盾,比如南联盟使馆被炸事件与南海撞机事件,现在中美态势比那时候却还要危险。
杨希雨说,过去40年中美双方在处理所有尖锐与敏感问题的时候,都不约而同或者心照不宣遵照同一句话,都要努力控制,让问题不要外溢;可现在美国一个国内问题都能上升到中美关系的最高层的问题,每一个矛盾都会政治化、战略化,这是现在与过去中美关系非常不一样的原因。
“如果中美双方都把所有的问题战略化、政治化,中美将不可避免进入‘新冷战’”。
但杨希雨认为双方经过2018年一年的激动之后,中美关系2019年会进入一个平静调整期,这个调整期将决定中美是否会真的会进入“新冷战”。
但也可能是双赢?
不过,也有多为中美问题专家看好接下来中美关系的走势。
其中,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袁鹏的乐观来自于他认为在经济、政治方面,美国与其盟友的关系发生了较大变化,很难再重回过去,而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具有主动的塑造能力。
同时,他认为中美关系总体还是成功的,既没有出现热战,也没有出现冷战。只不过目前有一些需要思考的重大战略性问题。而在G20中美两国领导人会面后发生的孟晚舟事件,也并不是中美关系的失态,而是插曲。
袁鹏还指出,下一步的改革开放,以及中国的外交技术和实力累积,将决定中国将如何主动塑造中美经贸关系、人文交流和如何应对一个“分裂”的美国这三个重大战略性问题。
来自美国的中国美国商会主席蔡瑞德也对中美关系的未来表示乐观,作为在中国居住生活25年的美国人,蔡瑞德在讨论中用中文表示,中美贸易摩擦会有一个“双赢”结果。
他说,现在中美间最大的两个障碍是保护主义与市场准入。今年正逢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蔡瑞德认为,中国可以宣布更加全面的市场开放政策,“这不是因为来自于美国的压力,而是会对未来中国经济有好处。”
“美国希望中国更多开放投资和贸易市场,而从历史上看,中国开放经济时经济就会更加发达。因此,开放市场对中国、美国都有好处”。
他还强调中美两国都“不要打贸易战”,并希望未来90天内,两方会达成一个比较合理的协议。但他也有点担心,因为他认为 “美国现任总统有什么愿望、目标,我估计他自己都不清楚”……
最后,哥伦比亚大学中国项目联席主任孙哲则表示他比蔡瑞德还要乐观。
孙哲认为,现在问题的关键是,在中美关系回不到以前的情况下,中国怎么能够在一个新时代,能够变得更强起来?这是特别需要我们考虑的大战略问题。
“中美关系要走强,中国自身发展要走强,标志就是老百姓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只要中国领导人意志坚定,2019年应该说是比较乐观的,或者说不会有太多反复。”
孙哲还表示,他最关心两个具体问题。第一,2019年三个月百日维新,90天谈判不顺利怎么办?我们有没有做好新的准备?历史上,贸易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国运。比如,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的国运,美国独立也是因为贸易争端引发的。中国应该关注90天后、中美贸易持久战打下来之后,对中国国运会引起怎样的影响。
第二个是2019年中国的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不忘初心、为人民服务”是很好的口号,对于中国来讲,我们不光要扩大内需,还要考虑怎么弥补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国家治理能力的差距,这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这场贸易战,我们要全面深化改革,迎接一个更好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