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云集 共话“一带一路”商贸文化交流

日期:12-07
姚景源文化一带一路

原标题:大咖云集 共话“一带一路”商贸文化交流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7日讯(记者 魏金金)价值千万的宋代古琴、估价上亿的意大利Rocca小提琴、明代古筝、张柏年琵琶、巴赫年间的羽管钢琴等一批稀世珍品尽数露面,引人惊叹;同时期,3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驻华大使和使节及30多家中外商协会的会长和代表共聚一堂……蚌埠龙子湖畔,一场音乐、文化与商贸融合交流的国际性论坛前不久在湖上升明月——中华古民居博览园举行。

“二十多年来,我为中国古民居等保护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也收获了一些鼓励,但感受最为强烈的是,当面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及世界不同民族文化的认知,感觉我们做得远远不够,恳请大家多出谋划策,多多合作供应,我们衷心地期望,以中华古民居为载体,引入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独特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在12月1-2日举办的中国国际乐器交流博览会第二届商贸与文化交流国际论坛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湘江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国湘如是说。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湘江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国湘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文化是促进“一带一路”人心相通的最好纽带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五周年。回望初心,“一带一路”到底是什么?“‘一带一路’不是中国去规划世界,而是中国去融入世界。不是为了实现一个国家独自的目标,而是希望能够形成一个‘众乐乐’的未来。在此过程中,文化是促进各国人心相通最好的纽带,只有在人心相通的基础上才可实现政策沟通、设施相通、贸易相通和资金融通”。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现场给出了他的理解。

自古音乐就是古代丝绸之路的文化使者,一方面,它通过传播把中国音乐和中国乐器带入丝绸之路的沿途国家,另一方面,又把这些沿途国家的音乐和乐器带回中国。彼时,流浪人之歌、神人畅、流水、意大利协奏曲、降A大调圆舞曲......中西合璧,古今交相辉映,来自中央音乐学院的数位名家以音乐交流的方式与来自海内外的嘉宾共同分享了一场音乐盛宴。

音乐会现场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在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副会长王石看来,乐器里流落出或快乐或优美或哀伤的曲调,同样也是在诉说人类文化、思想、经济等融合之路,而融合就必然要面对“差异”的存在,“万物并遇而不相害,道路并行而不相悖”。在他关于《面对差异》的主旨演讲中,王石谈到,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方面的差异中,其根本差异在于文化。“‘一带一路’目前面临的一些挑战,是来自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但有差异是一件十分自然的事情,中国有一个观点叫‘不同而合’。也就是说,面对矛盾的基本智慧是最终达到和解,大家共同发展,共生共享”。

“文化和音乐不仅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元素,同样也是促成国与国、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纽带,文化、音乐、商贸投资共同构成了我们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 南苏丹共和国驻华大使馆副馆长KENNETH KUMBA Monday Semaya会上这样谈到。

文化是促成国际商业合作成功的关键底色

“我相信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些古民居既可以跨越时空,也可以跨越国度,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原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杨如此评价湖上升明月——中华古民居博览园。

罗杨谈到,人类的审美是共通的,这种共通不在于它的背景和历史,而是蕴藏在文化遗产之中,蕴含在普世情感之中。上个世纪,联合国联合51个国家共同参与保护散落在尼罗河两岸的神庙废墟,通过异地搬迁拼装,让这些人类最伟大的遗产得到了最好的保护,如今马国湘用一己之力打造“湖上升明月”,为万千世人留住“乡愁”,“文化有差异,但文化遗产没有阻隔,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是孤立的,中华文化脱离不开世界文明的发展。同样,如果没有中华文明,世界文明也将不是完整的,我想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一个民族最大的资源是文化,最能打动人心的也是文化”。

即将驶入阿拉山口口岸的中欧班列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秦爽/摄

相关数据显示,5年来,“一带一路”建设成果丰硕,2013年至2017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达33.2万亿元,年均增长4%。目前,中国已在7个沿线国家和地区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覆盖41个沿线国家和地区;截至今年8月,中欧班列已开行突破10000列,成为“一带一路”的一张“金名片”......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文化交流和国际合作无疑成为助推中国企业 “走出去”、“走进去”的关键。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艾平坦言, 如今国际商业合作能否成功,有时很大程度就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商业底色,也就是文化,以及商业环境的内外观及大政方针。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国家把跨文化交流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就必然要求我们跨越文化、宗教、国界等差异或限制来进行平等沟通。”在莱索托王国驻华使馆代办MAKATSE Ellen Moliehi看来,某种程度上文化的差异同样也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需求,“通过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以及中国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的一系列举措,中国的企业需要进一步了解不同地区和民族的不同文化背景,从而更好得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丝路文化中蕴藏的发展良机有待进一步挖掘

诚然,开放包容的“一带一路”建设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无疑蕴含着巨大的红利或者机遇,这个机遇不仅可以为本国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更重要的是将汇集而成形成新型全球化的新动力。更加平衡、更加普惠的发展环境也将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时代发展机遇。

越来有多的文旅古镇迎来商业新机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全世界发达国家在第三产业问题上有两个70%:一个是第三产业占整个产业经济结构的70%,我们现在是刚刚50%,还有20%的差距;还有一个是发达国家在第三产业中的现代服务业占比达到了70%,而我们现在在第三产业服务业当中还有相当大比重是传统服务业,显然我们下一步的目标就是要更好得发展现代服务业。那么,在现代服务业当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就是文化产业”。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原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兼新闻发言人姚景源在《中国宏观经济发展趋势与预判》的主旨演讲中这样谈到。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同样,在姚景源看来,当前高质量发展除了要坚持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保证在更加开放的格局下稳步发展,“总书记讲‘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包括我们的文化开放,这样,我们就不单单是经济上的强国,更是一个文化上的大国。而要真正做到一个文化大国,应当积极吸收、学习,融合全世界的多样文化”。

当高质量发展成为时代主旋律,其重要评判维度就是要以人民的获得感为根本目标的发展。“文化这方面,我觉得是一个了不得的发展空间。我曾经讲我们这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不要怕讲不平衡、不充分,一定要看到,在经济发展中差距就是潜力,差距就是增长空间。” 姚景源进一步这样强调。

“他山之石”赋能为丝路文化建设

前不久,韩流时尚BTS(防弹少年团)以“下一代人的风向标”之名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封面。虽然韩流现象自90年代就已席卷亚洲,但直到BTS组合的出现,韩流才真正成功打进了西方世界。鉴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明形态各有不同,当韩流再度风靡,又有哪些启示值得思考?

“当我们在尝试着营销文化或者推广我们文化的时候,我们需要记住的是,文化是独特的,是和其他文化不同的。文化越独特,其相应的价值也就越高。如果能够通过网络和其他国家一同分享我们共同的价值观,那么它就可以得到全世界的认同。当我们能够向世界传达我们的文化之美的时候,它就更有可能产生溢价和更大的附加价值” 亚洲营销联盟副主席、韩国营销协会秘书长Kim Boojong结合当前韩流在全球的成功发展这样谈到。

韩国娱乐工厂S.M.Entertainment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黄子瑛/摄

相应地,当前中国文旅商贸融合的发展是否也可以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新的发展路径?商务部原驻上海特派员,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原司长向欣谈到,国内商贸和文化融合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遍及全国的特色小镇建设,包括 “湖上升明月”等;二是大中城市的文化风情街建设,如成都宽窄巷子,天津意大利风情街等;三是类似北京、上海这样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如上海提出来要把节庆和展会以及重大的体育赛事与购物消费活动要联动起来。这些都是国内不同层面探索、推进商贸和文化融合发展的形式。

发展数字化,赋能新业态。对于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今天需要构建哪些新的创新产业形态,打造哪些新的平台机制?在11月举办的“第五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上,新加坡驻华大使罗家良针对“一带一路”2.0版的“四化”建议中提到,要打造智能“一带一路”,从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延伸到城市数字化。

同样,国家工信部产业互联网发展联盟总战略师张晏佳在会上就如何利于数字化实现更好发展提出“一带一路”数字中国结这一概念,并谈及建设多语种国际经济交流平台或将成为一种创新的必然。“我想说的是,语言其实是第一文化,语言能够带来我们无障碍的文化交流,它能够孕育知识,同样也可以孕育出不同的生产关系,而不同的生产关系和不同组织的结合才会产生真正的文化,所以文化的融合需要语言” 。

宁夏红寺堡:这对教师夫妻同调乡村学校 光大银行连曝六宗违规行为 银保监会罚没112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