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共享技术”刷新“湾区制造”
粤港澳大湾区药物研发产业前景广阔。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石忠情摄
先进制造业在大湾区有大作为。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石忠情摄
深读
统筹:杨博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纳、杨博(除署名外)
本月,广东省半导体智能装备和系统集成创新中心即将揭牌成立。随着一批广东省制造业创新中心陆续走向台前,兼顾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统筹考虑现有科技资源,围绕新一代电子信息、新材料、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共性技术攻关,也将加快脚步。
值得探究的是,这些制造业创新中心将如何搭建起各个战略新兴产业的共性技术供给体系?它们又将瞄准哪些产业创新的世界难题?本报记者提前探营,尝试揭开面纱。
三大创新中心各领风骚
半导体世界级难题要有“大湾区答案”
从已公布的筹建名单来看,各地开建的省制造业创新中心主要聚焦于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海洋工程装备、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关系到广东制造由大变强的战略支撑。
以半导体产业为例,按照资深业内人士的判断,未来五至十年,大板级扇出型封装技术(下称“大板扇出”)将是整个半导体行业推动的热门技术。
“现在做‘大板扇出’难度非常大,在国内的布局不完整。因为没有标准,整个行业很难用标准的语言来交流。‘大板扇出’的产业规模还不稳定,很难做到很大。相关材料和装备产业要用很长的时间来配合。”谈到半导体智能装备和系统集成创新中心所挑战的世界难题,广东省半导体智能装备和系统集成创新中心专家委员会成员表示,圆形边角料无法利用,而方形的利用率会比圆形利用率提高10%。
引领高性能医疗器械技术创新
由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简称深圳先进院)牵头的广东省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就是其中之一。高性能医疗器械制造业包括医学影像、生化检验、生物材料与植入器械、治疗与康复等方面。
按计划,在未来5年内,广东省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的研发内容包括5个方面。分别是:医学影像(超高场磁共振、超声神经调控、高清晰脑PET-MRI、能谱CT);生物材料(新一代血管内植入器件、视听及神经植入装置、新型骨科植入材料及3D打印);治疗康复(图像引导治疗设备、医疗机器人、智能康复器械等);健康管理(健康大数据保密与安全技术、多模态大数据融合与增量技术,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筛查与AI辅助医疗系统)。目前,中心还在筹备阶段,目标为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引领高性能医疗器械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创新中心。
瞄准“共性技术”的行业痛点
在佛山南海区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下称广工大研究院)位于佛山高新区的园区中,缔乐视觉科技作为广工大研究院的在孵企业,已经参与到开发“大板扇出”示范线的任务中。
“从技术到产品,再到产业,投入是倍增的。而要被市场接受,要有成本约束。”对此,广州智能装备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刘佳表示。而要完成产业化的投入则要超过全周期的50%。如果由单个企业去做技术攻关,有可能带来资源的重复投入,或有可能因为投资回报漫长而放弃。他接着表示:“从这个角度看,创新中心实际上带有某种公益的属性,要有战略眼光。”
据悉,在共性技术上,广东省机器人创新中心将围绕关键部件的技术升级、面向各行业的应用和协作机器人展开。
新技术的背后是新运营模式——
产业上下游要“握起手来”
“广东省制造业创新中心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社会资源的集约化利用。”谈到模式创新,刘佳表示,广东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将以“最适合的机制”整合“最丰富的资源”,为新兴产业做“最共性的事情”。以广东省半导体智能装备和系统集成创新中心为例,华进半导体以知识产权入股的方式,参与建设。广工大研究院则为该中心引入了产业链上下游的其他企业作为参股股东。
走访中,记者发现,多家广东省制造业创新中心以企业为主体展开运作。据企业代表、迈瑞相关负责人茅伟明介绍,该中心由牵头单位及各企业成员共同出资入股,设立中心实验室和企业联合实验室。另外,该中心还会成立技术委员会,由院士、临床专家、标准检测机构、投资人士和股东代表组成,委员会将负责对创新中心进行战略和项目的决策。该中心相关负责人、深圳先进院医工所副所长刘新告诉记者,广东省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将以公司的形式自主运行,预期在今年年底完成注册,公司名称就叫“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亿元人民币。
此外,多学科、跨领域、跨地区的协同创新,促进广东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各成员单位优势互补、资源开放共享,也是重要的特点。广东省机器人创新中心作为机器人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平台,所引入的民营资本超过了50%,而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工信部第五研究所、国机智能合起来占到了43%的股份。这些股东总体保持在8至10家,基本上覆盖了机器人产业上下游,也会把相关产业资源引入进来。“创新中心以企业为主体来建设。引入民营资本,会让创新中心更有活力。这是广东省机器人创新中心从申报到落地过程中的一个改变。”牵头单位工信部电子第五研究所、中国(广州)智能装备研究院院长程德斌说。同时,相关负责人表示,机器人产业链比较长,民营企业比较多,投资能力不够强,所以要达成共建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平台的共识,经历了较长的过程。
“现在的创新需要大规模投入、大集团作战,关系到一个庞大的创新体系。广东省机器人创新中心瞄准的是行业的共性技术问题,也就是一家企业力量不够、需要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才能解决的问题。”广州智能装备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刘佳说,这就对广东省机器人创新中心的组织模式和方向提出了明确要求。它要能把技术、人才、政策、市场渠道等方方面面的资源结合在一起,改变以往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技术与市场脱节的问题。他举例说:“珠三角中小企业以往依赖要素投入,创新能力不足。创新中心可以立足当下的行业需求,受企业委托展开共性技术的研发,把这些企业当作技术验证的平台。”
粤港澳大湾区为战略新兴产业拓展纵深空间
依据《广东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广东正面临制造业大而不强、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严峻挑战。主要原因包括缺乏实现实验室技术向产品技术转移的创新平台和中试系统,产业共性技术供给体系缺失,以及产业发展的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础技术较为薄弱等。而广东省制造业创新中心,正是为构建能够承担从技术开发、转移扩散到首次商业化的新型制造业创新平台。
以半导体产业为例,资深业内人士认为,相比江浙,广东在半导体制造的工艺、材料和装备上相对弱一些,多以LED中低端产业为主,规模小很多。“广东的半导体制造产业具备产业基础,适合接纳大板扇出。这会带动百亿级的企业成长起来,给新兴产业带来巨大的纵深。”广东省半导体智能装备和系统集成创新中心专家委员会的人士表示,在广东攻关“大板扇出”,会为本地区产业带来新增长点,产生千亿级的影响力。
背景: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比不断提高
依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17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深圳-香港”地区以数字通信为主要创新领域,在全球“创新集群”中排名第二,仅次于“东京-横滨”地区。这一地区“数据通信专利数”占地区总专利数的41%。同时,该报告根据“知识产权统计数据库”的大数据分析,对热点地区“创新集群”排名发现,“深圳-香港”地区排在世界第二。此外,统计显示,粤港澳大湾区内高等院校数量超过180所,已成为输送高知人才的引擎之地。
按照亿欧智库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创新情况及企业研究报告》所分析的,从2011年至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第二产业占比缓慢从35.79%下降至33.23%,第三产业占比则从62.71%不断上升至65.44%。这说明大湾区已经逐步过渡到服务经济,追求创新经济。广州2017年电子信息制造业投资增长1.6倍,医药制造业投资增长23.1%,而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制造业比重提高至64%。同年,深圳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71.0%、65.6%。报告判断,金融、制造业、医疗健康、信息技术服务业正在成为大湾区四大优势产业。
三大创新中心
有望成为广东制造业创新的新引擎
广东省机器人创新中心的牵头单位是工信部电子第五研究所和中国(广州)智能装备研究院。
破解进口设备“卡脖子”的问题,成为广东省机器人创新中心盯准前瞻性应用技术和行业共性技术的目标。
广东省半导体智能装备和系统集成创新中心由佛山市南海区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牵头建设。该创新中心的建立,将以建立“大板扇出”示范线为突破口,促进广东在半导体产业、智能穿戴、虚拟现实等领域的快速发展,进而辐射全国。
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简称深圳先进院),牵头建设了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其主要定位是,面向行业发展的需求,突破产业前沿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打通基础研究与产业需求间缺失的关键创新环节,为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提供成套与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