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物理学家张首晟离世:从一粒沙看世界

日期:12-06
张首晟阁楼物理学家

原标题:华人物理学家张首晟离世:从一粒沙看世界

张首晟在复旦大学校史馆前留影

12月6日,华人物理学家张首晟去世,享年55岁。家人在讣告里说,他生前一直在与抑郁作斗争。

如果看过《生活大爆炸》,物理天才“谢耳朵”口中的“拓扑绝缘体”一词可以说耳熟能详。——实际上,这一概念正是由张首晟课题组所提出。

张首晟曾师从杨振宁。恩师评价他,“获得诺贝尔奖只是时间问题”。

今年3月25日,新京报记者曾在2018中国(深圳)IT领袖峰会上与张首晟有过一面之缘。当日下午,张首晟身着黑色西装、浅蓝色衬衫,精神抖擞,逻辑清晰。

身为理论物理学家,张首晟说自己的实验室就是“一张纸和一根笔”,但对自己的研究成果“非常自豪”。面对提问,他毫不犹豫地回答“科技发展驱动力就是一种好奇心的驱动”。

阁楼里出来物理学家

张首晟的天分,从家里的阁楼开始显现。

张首晟在上海出生。3岁那年,文革开始,全国高考中断。张首晟白天在学校朗读着领袖语录,晚上回家便一头扎在阁楼里——红色年代里,阁楼里总藏着各类“禁书”。张首晟后来曾透露,自己的祖父张彝,是1909年复旦公学的第二届毕业生,家学渊源始于此。

童年时光隐秘而快乐。阁楼里藏着的《红楼梦》、《西方哲学史》、《西方艺术概论》成为了张首晟的启蒙书籍。“对我而言,真正的启蒙教育不是科学,而是艺术和哲学。”张首晟曾回忆。

1976年,张首晟12岁时,阁楼外的世界渐渐变化,高考恢复了。

那年,上海允许初中毕业生直接参加高考,但一旦落榜,非但不能实现大学梦,连高中的大门都无缘了。

这是张首晟第一次人生抉择。一套数理化自学丛书,一个暑假,在阁楼上探看窗外世界的少年决定赌一把。

在张首晟看来,这个抉择改变了他的人生。“我的初中学校很差,如果按部就班再读普通高中,也许结果就和今天不一样了。”

1978年,14岁的阁楼少年走进复旦大学物理系的课堂。

两年后,国家开始公派留学生出国,张首晟被选中前往德国柏林大学;接着,他来到美国投身杨振宁的门下攻读物理学博士,32岁时,他被聘为斯坦福大学正教授,成为该校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之一。

“最可贵的是要有好奇心伴随一生”

张首晟是斯坦福最年轻的终身教授。2006年,他做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研究。

这项最重要的研究交叉了两个领域,拓扑绝缘体研究是其中之一。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丁洪曾在公开场所介绍,拓扑绝缘体之前也有一些物理学家在做,但真正的理论引导实验,是张首晟团队最先开始做的。

有业内人士称,拓扑绝缘体有可能将信息社会带到更高层次,甚至会带来一场产业革命。

导师杨振宁曾评价,“他获得诺贝尔奖只是时间问题”。

不过,张首晟却和诺奖失之交臂。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给了发现石墨烯材料的英国科学家,业内人士称,实际上,张首晟的拓扑绝缘体在理论方面的深度和广度比石墨烯要强很多。

天才少年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还有一例佐证。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而充满诱惑,年轻时,在国外读书的张首晟曾一度消沉,对未来感到迷惘。

在一次旅行中,张首晟来到哥廷根,这个长眠了“数学王子”高斯、数学家希尔伯特、等科学家的德国小镇。在墓园里,张首晟发现,科学家们的墓碑十分简单,除了名字、日期,“就只有一个涵盖了他们一生研究的简单公式。”

这些公式让张首晟找到了答案——对真理的追求,简洁而有力,才是有价值的人生。之后,张首晟再也不去考虑“挣多少钱”的问题了。

今年3月25日,张首晟曾在2018中国(深圳)IT领袖峰会上说,“科技发展驱动力是什么?是一种好奇心的驱动”。

他还曾这样告诉自己的学生,“对一个人来说,最可贵的是要有好奇心伴随一生”。

家人称因抑郁症离世

阁楼里的孩童、少年大学生、杨振宁的得意门生、最年轻的斯坦福终身教授,所有的标签,在五天前走向终点。

“我们非常悲痛地通知你们,在与抑郁症斗争后,我们深爱的首晟于12月1日(上周六)意外离世”。

今天上午, 中科院官方微博公布了张首晟的讣告。讣告以诗结尾——一首张首晟最爱的《天真的预言》。家人称,这首诗“诠释出他一生探索和发现美的使命”——

“从一粒沙看世界,

从一朵花看天堂,

把永恒纳进一个时辰,

把无限握在自己手心。 ”

多年后,弦歌远去,斯人已逝,阁楼依旧。

新京报记者 刘怡 周世玲

编辑 王煜 张太凌 校对 陆爱英

伊朗东南部城市发生自杀式汽车炸弹袭击 至少3人死亡 航空工业主导制定的“飞机智能接触器通用要求”国际标准正式发布-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