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住房50平以下限制入学,有些简单粗暴
▲图片来自新华社。
据媒体报道,深圳市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日前在其官网发布关于学位申请补充要求的公告,公告显示,从2019年开始,对申请该校学位的房产进行户型面积及居住年限等方面的“升级”要求。根据新规,50平方米以下住房将被限制入学。学校将通过社区网格系统记录和家访等形式对是否在申请房产实际居住进行核实。
仅在一天之后,该公告就被从学校官网撤下。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校长杜小宜表示,根据教育部门意见,学校决定撤销此公告。
涉事学校此举并非孤例。为抑制学区房热、学位房热,此前也有地方的公办中小学入学,针对学区房的购买年限、面积做出了限制。比如,2015年,广州市越秀区教育局就曾发布新规:当年4月15日后购买30平方米以下学位房、又非唯一居住地的,孩子的学位将被统筹。
而出台该政策的初衷无非是降低学位房的择校功能,但这一做法,其实存在很大的争议。究其原因,用住房面积来限制学生入学,既影响居民的平等受教育权,对缓解择校热所能起到的作用,也非常有限。
首先,涉事学校公告称,该限制是为了优先保障学校地段内实际购房居住的户籍适龄儿童就近入学的权利,防止临时择校性申请,挤占地段生学位。对真正想择校的人来说,这一限制很容易就能被绕过。比如,只限制50平方米以下住房,那购买50平方米以上的住房,不就可以了吗?而这实质上,又进一步推高了择校成本。
其次,很容易造成“误伤”。如果有人本来就一直住在当地,但住房面积不到50平方米,他们的利益该如何保障?难道要因为住房面积不到50平方米,就不能就近入学而需要被“统筹”吗,这些问题都值得引起政策制定者的思考。
不管是以居住面积限制入学,还是实行多校划片入学,这些打击学区房、学位房炒作的行为都是一些“外围措施”。只有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缩小学校与学校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教育质量差距,才能缓解择校焦虑,从根本上解决择校问题。
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需要转变义务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其中有两方面极为关键:其一,建立地方教育拨款委员会,制订教育拨款预算,改变之前由政府主导拨款的方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说到底,必须增加对薄弱学校投入。而这需要改变之前“锦上添花”的拨款方式。现实中,还是有不少地方教育部门把打造名校而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作为首要职责。因此,这就需要建立代表各方利益的教育拨款委员会,明确生均拨款标准,对每所学校按生均拨款标准拨款,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投入。
其二,成立社区(学区)教育委员会,实行学区制管理。这也符合《义务教育法》的规定。社区(学区)教育委员会应由人大代表、教育官员、校长代表、教师代表、家长代表、社区居民代表、社会人士代表共同组成,负责制订社区(学区)教育发展战略,监督学校依法办学。每所社区(学区)内的公办学校的招生对象、范围,由社区(学区)教育委员会决定,而非教育部门或学校单方面决定。在具体招生时,如实行多校划片入学的电脑摇号,也应该由教育委员会监督,而不是教育部门内部监督。
好在,在当地教育部门的要求下,该公告已从涉事学校官网撤下,相关规定也被取消。但是这显然也给教育部门提了个醒,要从最广大民众的利益出发,制定可持续的教育政策,才能保障每个学生能上学、上好学。降低而非抬高义务教育学校的入学门槛,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才是当今教育发展的应有之义。
熊丙奇(学者)
责任编辑:闫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