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大到政协 上海曾经的“双非”市长的两张街拍

日期:12-05
朱小丹杨雄浙江

原标题:上海原市长的两张街拍

撰文丨孟亚旭

最近,有网友在微博上传了两张照片:

△图片来源见水印

△ 图片来源见水印

这是最近网友发布在网上的照片,主人公是曾经的上海市长杨雄。

曾经的“双非”市长

杨雄刚刚过完生日。

公开资料显示,他1953年11月生,今年65岁,浙江杭州人,学历研究生,经济学硕士,高级经济师,现任第十三届全国政治协商外事委员会副主任。

杨雄在上海工作多年,曾担任上海市信息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航空公司董事长、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监事会主席等,2001年2月任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两年后任上海市副市长,2007年5月,54岁的杨雄跻身上海市委常委。

2012年12月,时任上海市常务副市长的杨雄仕途再进一步,任上海市代市长,不久转正。

来说一个细节。

2012年5月,十届上海市委一次全会选举俞正声为市委书记,韩正、殷一璀(女)为市委副书记,杨晓渡等为市委常委。

那次换届时,即将满60岁的杨雄没有连任上海市委常委。在同年召开的十八大上,他也没有当选中央委员及候补委员。

不过,在同年12月,杨雄接替韩正,出任上海市代市长,这在改革开放以来对省部级高官的人事安排中十分罕见。

从人大到政协

担任市长4年后,2017年2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新任命6位全国人大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其中黄奇帆(重庆市原市长)、朱小丹(广东省原省长)、杨雄、刘昆(现任财政部部长)为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

巧合的是,杨雄和黄奇帆、朱小丹还是同乡——黄奇帆1952年5月生,浙江诸暨人;朱小丹是1953年1月生,浙江温州人;杨雄是1953年11月生,浙江杭州人。

此外,黄奇帆早年也曾在上海工作,曾担任上海市浦东开发办公室副主任、上海市浦东新区管委会副主任、上海市委副秘书长等,1998年4月至2001年10月任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期间曾和杨雄共事8个月。

三人在人大工作差不多1年后,又先后到了政协系统。

2018年1月18日,政协重庆市第四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第五届委员会委员名单,黄奇帆在列。

2018年3月16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各专门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名单公布,朱小丹、杨雄在列。

政知君注意到,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杨雄建议,进一步扩大长期照护险试点范围。他指出,长期照护险是应对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重要制度,很多老年人都需要长期照护。

这和他在上海时的工作相关。

在上海期间,杨雄就十分关注这一试点工作——2017年1月15日,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杨雄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今年上海将启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以强化养老服务保障。”

一个背景是,上海在试点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报销还受一定的限制,覆盖面目前还不够广泛。把长期照护险作为基础的社会保险,意义非常重要。

82岁的原副市长乘地铁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就在上个月,还有网友在地铁上邂逅了一位长者——上海市原副市长谢丽娟。

公开资料显示,谢丽娟 ,女,1936年3月生,浙江湖州人,今年82岁,曾于1985年至1996年任上海市副市长,1996年至2008年任上海市政协副主席。

这并不是她第一次被网友偶遇,据媒体报道,2015年和2014年,都有网友在上海地铁里看到过她。

有媒体曾披露过她担任副市长时的一件事情。

有一次开会台下坐着很多学生,轮到谢丽娟讲话时,她的第一句话就是:“全体同学听我口令,起立!先活动一下。”事后谢副市长说,“我是学医的,同学们正在长身体,刚才坐了这么久血液淤积了,对身体生长不好的。”

政知君注意到,谢丽娟曾和上海市原市长朱镕基共事——1987年至1991年,朱镕基曾任上海市市长、市委书记。

2013年,《解放日报》曾刊登谢丽娟的文章《记朱市长的严明点滴》,她提到,上海的干部和市民群众每提到朱市长便迅即映出一个“严”字。凡朱市长召开的会议没有人会迟到,没人思想开小差,相关部门的负责人还随时准备被提问,回答问题没人敢忽悠。

她还回忆了和朱镕基有关的事情。

“丽娟同志,我听说下面对你的意见很多呢!不过,我对你的工作还是支持的。”谢丽娟回忆称,在一次全市清除城市垃圾死角的活动中,朱镕基曾这样对她说。

“之后,我了解到的意见是,有的说谢丽娟是管爱卫会的,又不是分管环卫的,她未免太起劲了;有的说,条包块管是一级对一级负责,我们街道是属于区里管的,市里怎么直接管到街道!我感到他们的意见都是有道理的,我的用心虽好,但在方式方法上过急,确实会引起异议。朱市长把听到的意见直接告诉我,促使我反省和改进,我感到这是朱市长对干部、群众意见所持的严肃态度。”

资料 | 解放日报 新华社等

责任编辑:赵明

香奈儿宣布将停止使用鳄鱼皮等珍稀动物皮革 “僵尸企业”不能再“僵”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