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冬游那拉提,“草原礼物”带回家
都市消费晨报讯(文/图记者赵紫璇)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而每个景区的纪念品也代表了那里的特色。那拉提景区的旅游纪念品多以工艺品和地方土特产为主,品种繁多、物美价廉、风格独特,深受全国各地游客的喜爱。
风味独特的奶疙瘩
在那拉提,奶疙瘩几乎是每个牧民家庭都会做的一种食品。5公斤的酸奶只能熬出1公斤奶疙瘩,是牧民招待客人的佳品。
从2011年开始,加米古丽·胡斯伯拉提制作的奶疙瘩就成了阿拉善民宿口口相传的“那拉提礼物”。48岁的加米古丽有着多年的奶制品制作经验,她做出的奶制品松软香甜,不硬不咸,还有醇正的奶香味。因此常常有游客上门购买,每年旺季加米古丽凭着制作奶疙瘩的手艺能增收近万元。
加米古丽和丈夫养了3头牛,两个孩子都在上大学,家庭主要收入除了开办民宿外,就是加米古丽制作的各种奶制品。她将鲜奶过滤后倒进大锅里,烧开煮熟,然后放入适量的酸牛奶,继续加热。牛奶慢慢自然凝结,再放进纱布里,挤出水分,挂在室外,依靠太阳和风,继续晾干。奶疙瘩分很多种,甜的酸的,可带油可不带油,做法都是靠手工。奶疙瘩放置的时间越长,就会越硬,但更易于储存和携带。
品质决定了销路,不少游客通过网络想要回购奶疙瘩。为了运输过程中干净、卫生,延长奶疙瘩的保存期,加米古丽还特意花2000元购置了专业真空包装的设备,还制作了奶皮子、奶酪、酥油等奶制品进行销售。
“做奶疙瘩全凭经验和手感,明年我打算在村里组织个奶制品合作社,计划租个150平方米的厂房,集合牧区几十头奶牛,预计招收40多名成员。大家统一收牛奶、统一制作,靠着旅游带动奶制品销售。”
针线之间的刺绣佳品
49岁的巴合提古丽·吾斯盘尼亚尔采用传统的锥针绣,将面料绷在设计好形状的绷架上,用锥针从面料的正反面来回刺绣,穿行在指尖的各色针线很快呈现出栩栩如生的作品。
黑色的丝绒布面上,留有白色的打底稿的痕迹。巴合提古丽的双腿间夹着一个长方形的木头架子,左右手在架子上的黑布上来回游走,手过之处,一个个颜色鲜艳的图案便跃然布面之上。“就像做饭一样,刺绣是必须要会的。母亲将手艺传给女儿,女儿再传给自己的女儿,一代代传下来。”巴合提古丽回忆说,她在16岁时跟着母亲学会了刺绣,现在凭着精湛的技艺还培训出不少绣娘。
这些传承经典的刺绣品,以前仅供家人使用,偶尔赠送亲友。现在,随着旅游市场需求的不断加大,刺绣成了当地妇女实现旅游增收的新途径。一块1.5米×1.5米的挂毯,市场价为300元左右。
据了解,为了不断扩大刺绣的影响力,拓宽妇女增收致富新渠道,引导妇女在刺绣技能水平上再提升,当地依托那拉提全域旅游,开展了为期45天的刺绣培训,巴合提古丽就是88名学员中的一份子。如今那拉提的绣品既拥有苏绣等内地刺绣的工艺手法,又结合了传统纹样特点。
过冬必备的熏马肠
熏马肉和熏马肠是伊犁当地牧民过冬必备的食物,每年11月底到12月份,是熏肉的旺季。在牧民眼中,马肠是待客上品,马肉是牧民重要的越冬储备物资,马肉高蛋白低脂肪,在家庭食谱中,占有特殊地位。
为了使这些肉能较长时间的保存,当地牧民采用了多年的方法——熏。初冬开始,他们将冬肉腌制熏干,熏制出来的肉香味浓郁。
牧民沙依拉古丽·吾门勒霍加最拿手的,就是做马肠子。
“除用肋骨肉灌肠外,还用碎肉和块肉来灌肠。每家的手艺都不一样,全看自家口味。”沙依拉古丽介绍道,风干后的马肠脂肪丰富,瘦肥分明,油而不腻,不仅颜色悦目,具有特殊的风味。
一根马肠子就有一公斤左右的重量,真空包装后便装进了游客的行囊,发往全国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