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探路市场之手配置扶贫资源新路径

日期:12-05
公益基金扶贫民安

原标题:哈尔滨探路市场之手配置扶贫资源新路径

双城区民安村的设施蔬菜园区成了冰城产业扶贫机制创新的实验田。这里出现了全省首只村级扶贫基金,把资本市场先进的管理经验移植到扶贫资金管理领域;同时把扶贫项目向有经营能力的单位和个人放开,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模式创新最大程度激发了产业扶贫项目的效能,实现了扶贫资产高效、规范和透明化管理,还规避了国有资产流失的可能性。

市场之手带来的不仅是钱

从2014年起,市农开办陆续投入160万元并整合各方面涉农资金共计592万元,在其对口帮扶的省级贫困村双城区五家街道民安村建成了包括55栋大棚和4栋温室及附属设施在内的现代设施蔬菜园区。

民安村贫困户都是因病致贫,不具备劳动能力,而种玉米出身的普通村民也由于不懂蔬菜种植技术、没有销路等原因,不敢接手经营蔬菜园区。

看着崭新的大棚派不上用场,市农开办驻村工作队开始探索产业扶贫市场化路径。

“我们以每年11万元的价格把园区的39栋大棚整体打包出租给一家蔬菜种植企业经营。”市农开办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苏万臣说,除了租金,企业的进驻更把先进的种植技术和市场渠道带进了民安村。“以前我自己种普通番茄一棚年产量也就5000斤,卖几毛钱一斤,如今跟着进驻园区的企业学种日本番茄,一棚年产量达7000斤,丰收后公司还帮着卖,每斤售价高达1.2元。”村民蒋元明今年承租了12栋大棚,年收入可达8万余元。

一笔“多维度”的增收账

看到有人种菜赚了钱,一些恢复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也动了起来。今年村民王安文主动办理了5万元的扶贫小额贷款,租了6栋大棚,预计年收益可达4万元。他曾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如今不仅脱了贫还成了致富带头人。

苏万臣从多个维度给记者算了一笔增收账。首先,园区55栋大棚和4栋温室,每年可为民安村带来至少13万元的租金收入,园区还创造了很多就业岗位,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或普通村民在园区打工日工资达到每天80元以上。此外,园区的450亩耕地均是以高于当年市场价格100元的标准从村民手中流转而来。这意味着,总投资592万元的民安扶贫蔬菜园区通过市场化运营的方式向有经营能力的单位和个人放开,不仅避免了资产闲置,更释放了扶贫资产的效能。截至2018年6月,民安村20户贫困户中16户共52人已脱贫,目前仅有4户7人未脱贫。

全省首只村级扶贫基金

为了能让园区产生的收益高效透明地惠及贫困户和全体村民,市农开办驻村工作队通过设立全省首只村级扶贫基金的方式建立了精准的利益联结模式。

在市农开办的主导下,去年11月,民安村扶贫公益基金正式成立,以扶贫蔬菜园区取得的大棚出租租金收益为基金来源,统一管理,统一支配。

根据《民安村扶贫公益基金使用办法》,该基金的使用有4个方向:给贫困户分红;用于村公益事业;用于扶贫资产如蔬菜园区的设施维修维护;预防贫困。

翻开公益基金账目记者看到,2017年,基金支出贫困户分红3万元,村扶贫公益基金又为清理陈年垃圾等村公益事业支出3万元,边缘户救助支出1000元。

在透明框架下找到精准平衡点

“我患有重度脑梗,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去年我坐在家里啥也不干就分到1500元,驻村队长跟我说:明年还会分得更多。”贫困户王朝刚说。

“由于贫困程度不同,基金的分红制度也就打破了原来一刀切的模式。”一位村民代表说,今年村民代表大会决定按照贫困程度对贫困户进行分类,然后根据其贫困程度确定分红数额,让帮扶更加精准。

村民唐亚丽同样患有脑梗,今年4月她儿子突发急性胰腺炎住院,几天内就将家里的积蓄用光,经村民代表大会审议决定,从扶贫公益基金中一次性补助1000元,解了燃眉之急。

苏万臣说,当一些边缘户遇到疾病、灾害等突发事件时,基金可以提前介入,及时补助,达到预防贫困发生的作用。

民安村扶贫公益基金按照村财乡管的原则,基金收入项必须全部上缴财政计入村账,而基金每花一分钱都须由40人组成的村民代表大会集体表决通过。这意味着民安村的扶贫资金不仅被计入村集体资产,而且每一笔收入与支出都是在现代基金规则框架下运转,在公开透明与精准高效间找到平衡点,从制度层面规避了国有资产流失的可能性。

省检察院举行“12·4”国家宪法日宣誓活动 全力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