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百戏节,留下百戏身影(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
水袖翻飞,唱腔委婉曲折,声光电的立体配合,让观众沉醉其中。11月27日,陕西省富平县阿宫腔剧团在江苏昆山上演了一出《王魁负义》。
这个有着2400多年历史的古老剧种之所以能登上江南水乡的舞台,得益于中国首届戏曲百戏(昆山)盛典(简称百戏盛典)的举行。百戏盛典由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江苏省文化厅共同主办,于10月26日至12月7日在昆山举办,并将在今后3年内把全国348个戏曲剧种的经典剧目(折子戏)集中到昆山展演。
在举办百戏盛典的同时,主办方也为保护戏曲文化做出自己的努力。每场演出开始前,昆山都会邀请各参演单位捐赠代表本剧种的服装、道具、剧本等物品,并以此为基础建设戏曲博物馆。此外,昆山还邀请各参演单位种植象征本剧种的树木,共建“百戏之林”,设立剧种铭牌。“此次百戏盛典过后,部分小剧种仍有可能会消亡,成为‘绝唱’,但他们的‘身影’将永远留存在昆山。”昆山市委书记杜小刚说。
困境
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这广为人知的五大戏曲剧种,构筑了中华戏曲百花苑的底色,可除此之外,其它戏曲有怎样的生存状态,却并不为人所知。
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显示,截至2015年8月31日,全国共有348个剧种,其中分布在2个省区市以上(含)的剧种48个,仅分布在1个省区市的剧种有300个。120个剧种仅有1个国办专业剧团,还有107个剧种没有专业剧团。而当前全国具有创作演出能力的剧种不足戏曲剧种的1/3。
“全国348个剧种,大部分发展都不是那么兴盛。”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工作办公室副主任王晓珊说,显然,写再多报告、提供再多表格,都不如一个真实的舞台展现来得直观。
在这一背景下,文化和旅游部与江苏省开始探索新的保护形式,举办中国首届戏曲百戏(昆山)盛典。这是个旨在展示全国所有戏曲剧种的独特魅力,激发戏曲剧种活力和戏曲院团潜力的盛会。
在展演的剧团中,来自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大营镇峪里村的扬高戏剧团格外显眼。扬高戏是典型的濒危剧种,剧团成员全部由农民组成,他们当中年龄最小的也超过50岁,年龄最大的是75岁的团长李超伦,一直以来,演员们农忙时下地耕种,农闲时集中排练。
李超伦回忆,1965年他接手剧团时,很多村民都会唱扬高戏,但如今,全村1600多人中,仅有20多人会唱了。民间剧团缺少经费,年轻人不愿意加入,这些现实问题都阻碍着扬高戏的传承与发展。这次剧团受邀展演,演员们都高兴得睡不着觉。
“虽然演出时间总共才20分钟,但能在百戏盛典上展演,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极大的鼓舞。为推广扬高戏,我们默默坚守了几十年,终于得到了认可。”李超伦说,为了参加展演,峪里村村委会资助了1万多元,不足的经费都是演员们自己拼凑的。
热情
李加东周是青海藏剧团的团长助理,11月18日,他带着全团近40人,从黄南藏族自治州来到昆山,除去路上的时间,他们在这里只停留3天,表演两场藏戏。
11月22日晚,在昆山当代昆剧院,青海藏剧团和平弦戏团同台演出。藏剧团表演的是他们的经典剧目《松赞干布》和史诗说唱《格萨尔王》的片断,以及黄南藏戏和京剧融合表演的《和缘》。
尽管现场观众听不懂藏语,但一鼓一钹压节奏,高亢雄浑的唱腔,气势磅礴的伴唱,仍让这场表演赢得了阵阵掌声。
松赞干布的扮演者索他先说,这次到昆山表演,让他们在推广藏戏的路上,又增加了一个城市,也让他们和其他剧团有了学习交流的机会。
老家在内蒙古包头市的白玉龙,来昆山已经12年了。这次百戏盛典,他的家乡戏二人台也将进行展演,白玉龙为在异乡看一场家乡戏,早早就加入购票大军,但因为场次人气太高,他没买到票。昆山市文广新局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多方沟通、协调,为白玉龙拿到门票,圆了他的心愿。白玉龙说,以前在包头,逢年过节,搭上戏台,唱上一出二人台,是老人、小孩最喜欢的节目。“没想到在昆山还能看到家乡的演出,这机会真的很难得。”
观众的热情,在观演人数上有更直观的体现。在两场折子戏演出中,每场开放座位395个,10月30日售票346张,实际到场260人;10月31日售票292张,实际到场286人。昆山市副市长李文说,昆山承办此次活动,除了担起保护中国戏曲的大任,也是希望把百戏盛典办成一项文化惠民的品牌活动。随着活动影响力和观众组织效率不断提升,购票观演的热度也在不断提升,这也印证了群众对中国戏曲的喜爱。
昆山市文广新局局长徐红生介绍说,2018年共安排了120个剧种、156个剧目的展演。他们对活动进行广泛宣传,在几大票务网网上售票,通过昆山市工商联、总工会、各大商会组织全国在昆山工作人员看家乡戏,通过新媒体网络留言赠票等多种方式,让更多人能够分享这场戏曲盛宴。
希望
山东省戏剧家协会主席陈鹏自开幕以来,一场不落地观演。在看到盛况的同时也深刻感受到了当前戏曲保护的不足。“过去我们对戏曲艺术的引导,更多地集中在剧目上。”陈鹏说,“由于不重视对剧种的培育,导致很多剧种艺术品质雷同,多戏一面。”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朱恒夫则希望,通过举办百戏盛典,保存多样性剧种。这不仅是为满足人民群众欣赏本地戏剧的需要,也是保护丰富的艺术基因和地域文化,给人们留下乡愁。“如果不加保护让它们自生自灭,这些基因也就随之消失了。一旦失去,再想找回来,就不容易了”。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傅谨认为,百戏盛典最直接的意义,就是促使各地文化主管部门改变观念,给予各地现存的小剧种足够的重视。
专家的意见与主办者不谋而合。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副司长吕育忠说,举办百戏盛典的初心,一方面是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戏曲普查成果,展示地方戏曲独特的魅力,激发戏曲院团的潜力和活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激发社会各界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改善戏曲艺术整体的生存环境和戏曲从业者的生存状态,让他们潜心钻研艺术。
在百戏盛典上,类似于扬高戏这样的濒危剧种还有很多,昆山市委宣传部部长许玉连说,很多小剧种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现实困难,希望通过这次百戏盛典,救活一些濒危剧种。“部分戏曲很可能仍会消亡,但我们的视频、博物馆藏品,都将是这些戏曲存在过的记忆。”许玉连说,“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能够留住更多剧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