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黑龙江省农信社打好产权制度改革攻坚战
黑龙江省“稳金融”战役中有一场至关重要的“硬仗”,即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在全省金融工作会上,省委书记张庆伟提出“力争在2018年底全部达到组建农村商业银行标准,2019年底基本完成改制任务”。常务副省长李海涛要求:“加快农信社改革,没有完成改制任务的市县政府,要加大对农信社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政策支持,省联社要加快改制进度”。此后,省金融办、银保监局、人民银行、省联社领导多次带队深入基层农信社指导改制进程。
图为黑龙江省勃利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帮助农民解决“卖粮难”问题。农村金融时报记者黄力辉摄
对黑龙江农民而言,农信社好似提供“兜底保障”的“钱袋子”。开春买种子化肥农药缺钱时,创业办企上项目愁资金时,农村贫困群体生产生活犯难时,“找农信社申请贷款”是普遍选择。即使缺少抵押物,也可申请“信用贷款”,这种远优于商业银行的“偏爱”,拉近了农信社与农民的血脉联系。从建国之初一路走来,黑龙江农信各类经营网点近2000家,职工达到三万人,涉农贷款达到1600亿元,是农村网点分布最广、业务规模最大、涉农信贷最多、普惠金融最深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是当仁不让的“金融支农主力军”。
沧桑岁月,积淀了厚重的历史,也积压了沉重的包袱。记者在省金融办、银保监局、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和省联社采访得知,同全国相比,黑龙江农信社的产权制度改革、高风险机构处置、不良贷款化解均处于落后位置。2003年改制之初,黑龙江是历史包袱最重的省份之一,不良率达到过惊人的56%,当年贷款总额200亿元中有100多亿不良,亏损挂账70亿元。虽经多年努力,不良率已降到6%-10%,但在全省金融机构中依然偏高,5a以下农信社多达29家,6a及6b级达到60多家。一些农信机构由于规模偏小,一笔不良就会导致整体不良率激增,最严重的机构不良率达到40%。
不良率居高不下,主要原因是农信社的贷款产品构成中,“农户贷款”占比较大。这类贷款品种“风险大,成本高,回报低”。令很多商业银行望而却步。农信社坚持大量投放“农户贷款”,就是为确保农民春耕生产的资金需求。
每年农村遭遇自然灾害,农信社要通过“减息免息”降低农民损失,金额多达10-20亿元;遇到玉米等产业发展受阻时,即使放弃效益也要确保加工企业获得低息贷款。特殊的使命与职能,决定了农信社在必要时需“舍小家顾大家”。
竞争加剧也给农信社带来严苛挑战。近年来黑龙江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7.4%,高于全国7个百分点,越来越多金融机构进军农村金融市场,农信社“一股独大”的时代已不再。加之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对农信社形成“大兵压境”竞争态势。
同南方省份相比,黑龙江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较少,产业资本投向金融领域的观念不足,使农信社改制难觅合格的战略投资者。
荆棘载途,步履维艰。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农信社改制任务更为艰巨。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改革,惟其艰难,方显勇毅”!面对艰难,黑龙江农信人始终一步一个脚印,策驽砺钝,勇毅前行!
正在需要标杆、典型引路之际,大兴安岭农商银行被中国银监会评选为“全国标杆银行”,黑龙江农信社产权制度改革有了“内生榜样”。
大兴安岭农商银行的“成功秘笈”是持续不断的“金融创新”。从1954年呼玛县呼玛镇农村信用合作社成立算起,大兴安岭农信人已走过六十多个春秋。步入经济转型期,落后的管理机制、经营理念、员工素质制约着农信社发展。资产总额不足10亿元、利润不足600万元。困境中举步维艰的大兴安岭农信人,以破釜沉舟之志奋力开拓改革新路径。2010年12月29日,黑龙江省首家农村商业银行大兴安岭农商银行宣告成立。新组建的农商银行完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营层“三会一层”治理架构;招聘400大学生,引进银监局、人民银行、国有商业银行30余骨干;建设流程银行做到业务领域、操作环节、经营管理全覆盖;化解历史包袱,盘活不良贷款1770万元,争取地方政府注资1600余万元、优质资产置换不良1200万元;吸引省内外大型国有及民营企业集团成为新股东和战略合作伙伴;设立、投资省内外村镇银行开全省先河;截至2018年10月末,大兴安岭农商行集团总资产145.36亿元,是成立前(2009年末)的22.63倍。连续六年监管评级在2级以上;自主研发的“信合同利”理财产品被评为“中国农村金融十佳品牌创新产品”。
变“包袱”为“财富”。得益于大兴安岭农商银行“先行先试”的经验借鉴,2016年以起,黑龙江农信社改制步伐全面提速。从以往“成熟一家、改制一家”的“扶优模式”,逐步转变为直面问题、着力处置化解风险机构的“补短板模式”。农信社产权制度改革为以股份制为方向,构建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组建农村商业银行,重点是开展股权合作,补足高风险农信社短板。采取“股东主体涉农化、股权结构多样化、股本构成民营化”原则,运用市场机制,新设、合并、引进认可农信社、支持“三农”市场定位的优质战略投资者,培育选取新“母体行”参与并购重组“问题农信社”,增强改制机构的资本实力,提高法人治理水平,改善经营服务质效。“栽得梧桐引凤来”!截至目前,农信社共吸引法人、自然人投资144.4亿元,消化历史包袱35.9亿元。全省成功组建41家农商行,改制任务完成过半。大庆、黑河、大兴安岭、鸡西4个市地域内实现整体改制。
战略投资众擎易举,体制机制弃旧图新,地方政府拉动扶持,终于使黑龙江省农村信用联社的历史包袱得到彻底化解,资产总额、存贷余额等经营指标迈上新台阶,发展潜力被充分激活,股份制的体制机制优势逐步显现,经营效益大幅跃升。
改制后的黑龙江农信社焕发生机,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助推现代农业发展中屡建功勋。精准扶贫勇担“兜底使命”。共发放扶贫贷款余额37.7亿元,受益农户7.1万户。信用建设改善“金融生态”。评级授信户数214.7万户。困扰农信社多年的“顶冒名累大户、虚假授信、过高授信”问题得到根治。“务本力穑”助三农。农信社每年备春投放400-500亿元农业生产贷款。
风摧根犹正,雪压志更坚,陪伴黑土地农民一路走来的龙江农信人深知,改革之路从不会一帆风顺,他们坚信只要初心不改,跬步不休,就一定会走向新胜利!(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倪伟龄 农村金融时报记者 黄力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