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采矿业在大湾区“如鱼得水”

日期:12-04
小行星采矿业地球

原标题:小行星采矿业在大湾区“如鱼得水”

美国克莱姆森大学天体物理博士、小行星和陨石专家 喻天弘 深读

湾区广角

日本科学家曾在2010年通过隼鸟号航天器首次成功带回1克的小行星物质,隼鸟2号在今年6月又抵达了目标小行星,成功释放并着陆了多个探测器,预计2020年携带数十克小行星样品返回地球。美国科学家也正在施行他们的首个小行星采样返回项目,预计2023年携带约2千克小行星物质返回地球。

与科学家不同,商业开发的目标小行星含有更多的金属组分,比如地球上稀少的铂系金属。这些小行星形成的过程经过了高温熔融和冷却,将重金属聚集在一起,相比地球的矿石具有超高的丰度(品位)、纯度,和几乎为零的氧化度,在开采冶炼难度、降低环境污染方面优势显著。如果能够大规模开采利用,不仅极具经济价值,对地球资源和环境的保持也有长远的意义。

比如一块直径10米的“富金属小行星”重量大约是5000吨,如果富含1%的铂系金属,按目前市场3000万美元一吨估算,如果能够以15亿美元的成本带回地球开采,即使不作为特殊的太空材料,只作为工业原料也是具有经济价值的。现有的技术可以实现,只是成本和周期还没能达到商业运营的阶段。而开发越大的小行星单位成本越低,所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商业前景越来越乐观。

除了稀有金属,小行星上富含的水资源也同样宝贵。在未来的载人深空探索中,水不仅是维持生命所必需,也可以通过电解来补充氢氧发动机的燃料。届时小行星将成为太阳系内的“加油站”,开发利用小行星资源是人类走向太空的必然路径。而全面掌握小行星的资源信息和开采方法无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粤港澳大湾区开展这个项目,我觉得特别合适。商业航天需要大规模资本投入,香港金融业发达,企业家和金融家众多;深圳航天产业颇具规模,基础产业链齐备;广州人才充足,中大天文卫星全国领先;东莞制造业发达,有产业高科技升级的需求;珠海等地方政府对黑科技的支持力度巨大。小行星采矿在大湾区正是“如鱼得水”。

携号转网激活市场竞争 用“放大镜”查摆卫生问题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