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肿瘤免疫“神药”并不万能 药品副作用仍需重视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12月3日讯 肿瘤免疫治疗是通过人体自身免疫系统消灭肿瘤细胞的治疗方式。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突飞猛进,成为继手术、放化疗与靶向药物后又一有效的肿瘤治疗手段。然而,肿瘤免疫相关药品的副作用却鲜为人知。日前,专家在南京举行的第18届中国药师周上指出,肿瘤免疫药品的副作用不容忽视,采取多种肿瘤治疗手段、改善肿瘤免疫抑制环境可以降低药品产生副作用的风险。
据了解,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1,简称PD-1)及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1,简称PD-L1)为代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药物是目前临床使用较多的肿瘤免疫药品。“肿瘤细胞借助PD1和PD-L1配对,使免疫细胞识别机制失灵,导致免疫细胞失去攻击并清除肿瘤细胞的功能。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药物后,肿瘤细胞和T细胞表面的PD1、PD-L1分子相结合,使免疫T细胞能够重新识别肿瘤细胞,进而对其形成杀伤。”国家分子医学转化科学中心、北京晶科瑞临床医学检验所严勇攀博士介绍。
PD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药品在临床上的有效性已经获得公认,如何降低药品副作用、最大限度减少副作用给患者带来的危害成为临床上亟需解决的难题。严勇攀指出,尽管使用PD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药品比放化疗和靶向药的副作用要低很多,但是仍然可以引起比较显著的副作用,特别是介导性心肌炎、肝炎、间质性肺炎等。另外,还有5%~10%的患者在使用药品后会出现疾病“超级进展”,肿瘤不但没有得到抑制,反而加速恶化,在短时间内危及患者生命。
免疫检查点通路较为复杂,PD1、PD-L1只是其中之一,相关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药品治疗黑色素瘤、淋巴瘤、肺癌等效果较好,而对于胰腺癌、肝癌等消化道肿瘤则效果较差。因此,患者不能仅依赖PD1、PD-L1单种药物来提高肿瘤治疗效果。对此,严勇攀认为,配合使用免疫化疗或放疗诱导肿瘤特异性T淋巴细胞,靶向治疗、其他细胞治疗等多种疗法综合应用才有可能达到控制肿瘤的最佳效果,并尽可能降低药品副作用产生的概率。
改善肿瘤免疫抑制环境是增强药物效用、降低药品副作用的另一有效手段。据悉,肿瘤建立的免疫抑制环境核心是肿瘤形成特有的通路信号,向周围辐射强效免疫抑制性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致使PD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药品失效并产生副作用。严勇攀表示,选取有效药物进行搭配,消减细胞抑制性分子,改善肿瘤周围的免疫抑制环境,为PD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药品发挥效用提供更好的条件。
如果已经产生副作用该如何应对?严勇攀建议,在临床工作当中需要通过一系列分析观测手段,选取有效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一旦已经产生肺炎、心肌炎、肝炎等中度或重度炎症反应,需要考虑停药,避免对患者脏器造成更严重的损害,同时进行相应的合理治疗。(徐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