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北京首发《劳动关系诚信建设主题报告》
为构筑诚信规范的劳动关系,建设和谐有序的诚信社会,弘扬公平公正的宪法精神,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联合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学会劳动法分会,于2018年12月3日共同举办劳动争议案件审判与劳动关系诚信建设新闻发布会暨宪法开放日活动。
案例:劳资双方均有失信行为
近年来,由于全市法院劳动争议案件呈现出案件量持续上升、利益诉争多元化趋势明显、集中分布于一些行业领域、新型案件不断涌现等特点,北京高院对因失信引发的劳动争议案件进行专项调研。调研发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方存在的一些不诚信行为,直接阻碍了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严重危害了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然而由于诚信原则抽象概括,致使其适用范围、具体内涵等模糊不定,必须在个案中经由解释适用予以具体化,从而形成案例类型,动态地适应社会变迁。为构建和谐有序的劳动关系,给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司法保障,北京高院此次特别发布《劳动关系诚信建设十大典型案例》。这十大案例中,既有用人单位以签订其他协议方式掩盖劳动关系、未依约为劳动者解决北京户口等不诚信行为,也有劳动者在求职时假造简历、虚构事假理由、违反竞业限制协议等鲜活案例。北京高院民一庭庭长单国钧指出,北京法院通过发布典型劳动争议案件,大力提倡用人单位诚信经营,切实促进劳动者诚实务工,与社会一道营造“不诚信、无利益”的社会环境。
报告:欺诈、显失公平等五类案件居多
诚信,是法律的帝王原则。从司法角度看,诚信是道德的法律化,是诉讼的基本原则与底线,也是法治建设的生命线。在此次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学会作为法学研究组织和智库型组织,专门聚焦涉及诚信问题的劳动争议案件,发布《劳动关系诚信建设主题社会报告》。据《报告》显示,目前涉及诚信问题的劳动争议案件主要包括欺诈,显失公平,伪造、变造材料,盗盖公章,冒用身份等五个类型。
《报告》提出,要强化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作为信用主体的诚信建设,创新信用分类监管模式,建立诚实守约和守信经营的约束机制,加大对重点涉信组织信用记录的审查力度。同时,健全个人信用档案应用机制,加强对重点涉及人群的监管力度,增强个人诚信自律和公民守法意识。另外,建议法院在审理劳动争议案件过程中加大惩戒力度,对不诚信行为采取“零容忍”态度,根据不诚信行为的情节轻重采取罚款、拘留等措施。并通过将裁判文书进行网上公开的方式,加大对不诚信当事人的威慑力度。《报告》中还建议人民法院与工商行政部门、劳动行政部门、社会保险稽核部门、税务稽查部门建立联席工作机制,加强部门合作,形成打击不诚信现象的合力。
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学会劳动法分会会长姜俊禄指出,这是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学会首次向社会公众公开发布责任报告,也是社会团体与司法系统首次发布此类型报告。本次报告的发布,旨在团结致力于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学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专家学者、法官、仲裁员、律师、工会工作者等各方面人士,打造完善和健全的智力支持系统。
数据:1-10月全市新收劳动人事争议案件近三万件
北京高院副院长马强在发布会上对全市法院劳动争议案件审判工作情况进行通报,并重点围绕劳动争议案件基本情况、呈现特点、主要措施以及北京法院下一步工作方向进行介绍。马强指出,全市法院通过推行专业化审判,强化调研指导,统一裁判尺度,完善裁审衔接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了解决纠纷、协调关系、明确行为导向、引导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司法职能。
据了解,2018年1月至10月,北京市三级人民法院共新收一、二审劳动争议、人事争议案件28113件,同比上升8.19%;结案共计22468件,同比上升3.32%。从结案案由上看,劳动合同纠纷占98%。其中,确认劳动关系纠纷、追索劳动报酬纠纷和经济补偿金纠纷案件数量最为突出。
马强表示,北京法院将进一步强化诚信导向,荡涤社会不良风气,亮剑失信行为,为促进全社会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作出应有贡献,为全面建设诚信社会发挥司法作用。
新闻发布会后,基于“12.4国家宪法日”即将来临的契机,北京高院还特邀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学会劳动法分会成员单位代表、企业代表、劳动者代表和网友代表共同参与宪法开放日活动,参观北京高院宪法大厅、信息化法庭及北京法院院史展。整场活动旨在通过推进劳动关系诚信建设,弘扬公平公正的宪法精神,推进社会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