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扶贫资金项目闲置,得治!
近日,贵州省纪委监委通报了3起扶贫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案例。其中1起是黔南州三都县在发展生态鸽养殖产业扶贫项目中不作为问题。2016年,三都县将生态鸽养殖产业列为县重点精准脱贫主导产业之一,先后成立县生态鸽循环养殖项目精准扶贫领导小组办公室、县生态鸽养殖产业发展办公室。两个办公室成立后均未按县委、县政府要求开展实际工作,导致项目推进缓慢,1204.05万元生态鸽项目扶贫资金闲置。
无独有偶,黑龙江省大庆市前不久通报了该市红岗区杏树岗镇中内泡村村“两委”盲目决策的典型案例。通报指出,因调研不够,决策不当,管理不善,该村投资21.43万元建设的麻鸭养殖场长期处于闲置状态,养殖的1.2万只麻鸭鸭雏大量丢失、死亡,造成村集体损失36.67万元。
扶贫资金项目长期闲置问题,是一些地方扶贫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疾的集中表现。少数地方党员干部在引领贫困群众发展扶贫产业、落实扶贫项目时不走心,或是拍脑袋决策,规划严重脱离实际,有的根本落不了地;或是跟风上马,盲目投资,搞出不少烂摊子、“烂尾楼”;或是三分钟热度,上马时风风火火,落实中拖拖拉拉……扶贫资金躺在账上睡大觉、扶贫项目长期“撂荒”,背后是扶贫方式方法和工作作风出了问题,说到底则是政治意识、责任意识缺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要提高精准度,扶到点上、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冲刺阶段,任务艰巨,时不我待。而扶贫项目如何科学落地、规范管理、产生效益,不仅考验着有关地区和部门的使命担当,也是扶贫一线党员干部作风和能力的“试金石”。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也应当精准发现问题、精准解决问题,坚决整治扶贫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问题,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有力的纪律保障,让党中央的好政策真正落地见效,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戴庭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