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解决信贷梗阻应多放权
今年以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财政部等多个部门出台了货币政策、监管考核、减税降费、融资担保等“几家抬”政策,支持民营和小微企业发展,解决融资难题,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各项政策在传导和落实落地上依然存在梗阻问题。目前,导致货币政策传导不畅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商业银行内部体制机制,在于相关制度不协调和不合理的约束,基层行审贷款没权力、欲贷款没动力、管贷款没活力,因而程度不同地影响到了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
一方面,信贷政策导向偏离制约了基层行的信贷投放。对于以民营和小微企业作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城商行来说,支民支小在市场竞争中有先发优势,但有的城商行却没有利用好这个优势,在迅速扩张的同时更倾向于追大、贷大。据某城商行一县支行行长反映,该总行限制县级支行放款,将资金用于支持重点大户,结果县支行变成了只吸收存款、办理结算等业务的“大储蓄所”。虽然县支行设立时承诺将吸收存款的60%以上用于支持当地经济发展,但实际上存贷比仅10%左右,民营、小微企业获得的贷款更是寥寥无几。
另一方面,风险控制导向不科学,让基层行“惧贷”。有的银行为严格控制不良贷款,加大了问责追责力度,使基层行长和信贷人员产生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惧贷心里。在经济下行期,为了确保贷款安全,基层行更注重发放有房产做抵押的按揭贷款,这也是近年来住房贷款增速过快、民营企业贷款增速放缓的一个重要原因。还有的行由于个别县域小微企业不良率较高,因此“一刀切”地执行停贷、压贷政策,或将小微企业贷款权上收。基层行不能放贷、无权放贷,不仅挫伤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也使货币政策传导受到影响。
此外,绩效考核导向,影响对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大型银行绩效考核倾向于大中型企业,一些地方法人银行机构也存在类似倾向,基层行觉得对小微企业贷款“无利可图”,也就失去了营销的积极性和放贷的动力。
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需要从总行层面着手完善各项制度,以市场化手段激发基层的经营活力,将更多资金投向民营、小微企业。一是建立并完善尽职免责、纠错容错机制,修订原有不合理制度,激发基层行服务民营企业的内生动力,使基层行“敢贷”;二是实施信贷资源倾斜政策,单列民营企业信贷计划,同时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企业制定专门的授信政策和流程,并下放审批权限,使基层行“能贷”;三是逐级梳理和修订原有考核激励办法,加大对民营企业信贷投放的考核激励,让基层信贷人员有权力也有承担,有付出也有所得,充分调动其积极性、能动性,使其“愿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