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住建部副部长黄艳:“宏大叙事”的规划方式要转变
住建部副部长黄艳:“宏大叙事”的规划方式要转变宋兴国
导读:“如此直接地提出现有规划体系不足以适应今天的城市品质要求,这在高层的发言中堪称严厉。”一位中部地区的规划师向21世纪经济报道感慨。
本报记者宋兴国北京报道
当前我国高速增长的城镇化率和大规模的城市扩张,转变为以美丽城市和美丽乡村共同构成的美丽中国的目标和战略。适应这一变化,城市规划的理念方式应当如何转变?
11月24日至26日,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在浙江杭州召开,住建部副部长黄艳、杭州市长徐立毅等出席。共有来自全国的9500余名规划师参加了此次会议。
黄艳指出,高质量发展要求,带来开发建设和城市化模式的变化,需要防范金融风险、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防范金融风险方面,对规划行业而言,“宏大叙事”、高速度和粗线条、切地块给指标、供卖地的规划方式要转变;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对于规划行业而言,低环境影响的开发建设方式、系统性整体性的城市生态系统、低成本生态治理环境的方式和技术等,都需要创新和实践。
具体到城市建设,黄艳称,当前我国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要摒弃急功近利和大拆大建,注重“绣花”功夫,突出地方特色和人居环境的改造。
探索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是党中央十八大和十九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如何构建国家领土全覆盖的国土空间规划,成为此次城市规划年会的重要议题之一。
住建部副部长黄艳在发言中表示,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是一个非常复杂和交织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学科、技术和管理上进行梳理。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总规划师林纪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从目前来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需要实现“多规合一”,而从已有的尝试来看,“九龙治水”的管理问题最需解决。
林纪指出,随着自然资源部、住建部等部委的机构调整方案陆续公布,发改委的组织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职责、住建部的城乡规划管理职责和原国土部土地利用规划职责都已划归自然资源部,具体由新成立的国土空间规划局负责。
根据自然资源部三定方案,国土空间规划局将负责拟订国土空间规划相关政策,承担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工作并监督实施。组织编制全国国土空间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并监督实施。承担报国务院审批的地方国土空间规划的审核、报批工作,指导和审核涉及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的国家重大专项规划。开展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建立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评估和预警体系。
在林纪看来,目前一些地区和规划机构已经推出的“多规合一”的空间规划,对一些技术问题的解决还不成熟,更多属于过渡期产品,技术细节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而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主任林坚则在此次年会上呼吁,应关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四层涵义:强调区域型国土空间的大尺度合理开发,强调大尺度的特殊区域保护,强调针对全国尺度区域,强调微观尺度上的要素型国土空间管理。
林坚认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需要统筹“区域型”和“要素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需求,承担开发、保护、修复的多重任务。基于区域型国土空间应强调统一协调管理,基于要素型国土空间应强调重点精细管控。亟待研究的重点问题是:如何基于区域来管理要素,如何统筹区域和要素,如何基于要素来协调区域,如何取得立法和技术手段支持等。
提倡“绣花”式规划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如何提升规划品质,提高城市宜居程度,是此次年会关注的另一大议题。
黄艳指出,在以人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要求下,愿景和目标式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国特色“控制性详细规划”不足以适应今天城市品质要求。
黄艳认为,城市建设区目前要解决的是宜居性不足、质量和品质不高的问题。过去的规划工具和规划方法是不足的、无法满足这个高质量和品质要求。她指出,当前我国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要摒弃急功近利和大拆大建,注重“绣花”功夫,突出地方特色和人居环境的改造。
“如此直接地提出现有规划体系不足以适应今天的城市品质要求,这在高层的发言中堪称严厉。”一位中部地区的规划师向21世纪经济报道感慨。
而从实践来看,改变过去推动重建为主的城市更新模式,通过综合整治实现城市更新,国内也有城市开始探索。
11月5日,深圳市规土委公布《深圳市城中村(旧村)总体规划(2018-2025)》(征求意见稿),要求各区开展以综合整治为主,融合辅助性设施加建、功能改变、局部拆建等方式的城中村更新,并且将全市56%的城中村划为综合整治区,未来7年不得“拆除重建”。
上述规划师指出,深圳的城市更新曾提出“综合整治、功能改变和拆除重建”三种方式,而此次规划强调综合整治为主,无疑是当地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一种尝试。
而杭州市市长徐立毅也在年会上强调,要把提高人民的幸福感作为城市发展的目的,共建美好家园。重点要谋划建设现代化交通体系;深入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全面推进城中村改造和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布局推进社会事业发展,促进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发展,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强和创新城市治理,推进“城市大脑”为特色的智慧城市建设,为全国城市致力于现代化建设进行路径探索。
(编辑吴红缨如有意见和建议请联系:songxg@21jingji.com;wuhy@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