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HIV免疫婴儿诞生,何必质疑中国研究者的“伦理”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岑少宇]
11月,HIV免疫的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人类历史也许将翻开新的一页。
不过这真的就那么一页……
有的人一见到艾滋免疫,“就立刻想到全裸体,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杂交”……
有的人一见到基因编辑,就立刻想到黑寡妇,立刻想到死侍,立刻想到美国队长,立刻想到X战警……
这些,都是八字没一撇的事情,大家不用太恐慌了。
基因编辑远没有这么大的威力
艾滋病毒侵入人体免疫细胞,需要在细胞表面“找朋友”。朋友有两个,CD4和CCR5,都得找到。
这次基因编辑,仅仅是消除了CCR5受体。
从理论上看,这样就能实现艾滋免疫了。
聪明的你肯定要问,真的假的,没有试验过,谁知道CCR5缺失是不是真的能免疫呢?
没错。基因编辑CCR5生出的婴儿是首次,但先天CCR5缺失的成年人有啊。北欧人里就有10%。
当然,那是先天的,你问我要后天缺失的例子……
我也有啊。
成年人血液里那么多细胞,怎么可能一个个都去改?
嗯,确实不好改,去年有小鼠的基因编辑试验,清除了大部分体内的艾滋病病毒,但也没有实现100%。
可还有个简单粗暴的办法:换血!
有个叫Timothy Ray Brown的美国人,得了艾滋病,又得了白血病。
(观察者网也报道过,https://www.guancha.cn/Third-World/2017_07_25_419782_2.shtml,这哥们还有wiki词条)
得了白血病就要骨髓移植,换血的机会来了。医生就专门在CCR5先天缺失的人里找配型。结果还真找到了。
现在Timothy没了白血病,也一直没得上艾滋。你要是说他后来洁身自好了,那我确实也无话可说,但至少后天变成CCR5缺失是可能的。
然而这只是一个受体缺失,真的要像有些人担心的那样,在智力、体力、寿命上实现重大突破,甚至导致富人和穷人在基因上的巨大差距,恐怕没有哪个科学家有如此信心。
富人愿意尝试这个,大概就是要被抽智商税了。
伦理的模糊边界
消息一出,伦理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
虽然研究通过了医院的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但和美医院被曝出属于莆田系,鉴于莆田系在网络上的名声,舆论浪潮可想而知……
而且,根据2003年卫生部下发的文件《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规范》,明确“禁止以生殖为目的对人类配子、合子和胚胎进行基因操作”。
不过在同时下发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和人类精子库伦理原则》里,没有明确这一点。
估计当时写文件的人,也没有想到这件事在十几年后会首先在中国发生吧。
无论如何,研究确实违规了,可规范毕竟不是法律,约束力有限。
当地卫生计生委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虽然表示,该项试验进行前并未向该部门报备,但现在也只能“开会研究此事”。
而且,这和一般的违规还不一样,人都生出来了,总不见得能“销毁”吧。伦理委员会基于经费控制和科学界“给面子”,才勉强维持的权威感,一下子就被戳破了。
怎么讲?
2017年,已经有人类胚胎基因被编辑过了,只不过最后还是销毁了。现在一个与莆田系关系密切的研究者跳出来抢了先,业内不地震才怪呢。
还有一层风险,是担心脱靶和安全性问题,这种风险确实存在。这次的双胞胎里据说有一个也出现了不完全编辑。
但脱靶和安全性问题也不必过于强调。2017年,人类已经有在体内用锌手指核酸酶(ZFN)治疗患者的先例,给缺失IDS基因的亨特氏综合征补上了它。目前看来,也没有什么问题。
当然我认为,对人体的基因编辑能慎重些最好,但将全人类约束在统一步调下,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而且从上述2017年的两项研究来看,已经触及了之前设定的伦理边缘,突破是早晚的事。
有些业内人士也担心,这一爆炸性新闻,会不会使之后的伦理审查变得更为严格,影响了科学的正常发展。
伦理问题当然有其意义,但在我看来,就基因编辑问题而言,科学家并非伦理约束关注的重点。
在科幻小说里,不乏疯子科学家的身影。可现实生活中,再野的科学家,都算是好管的。这次搞这么大新闻,不过是弄个艾滋免疫,也直面了全球舆论。
未来真正的伦理问题,在于普通人。
基因编辑虽然是前沿,但几代人内就实现白菜化是可以预期的,略有闲钱的人,就能建起一个凑合可用的实验室,需要的实验技术也不会很复杂。
打个比方说,现在普通人要建个大工厂做不到,但3D打印作坊并非不可能。
基因编辑的未来将更接近于3D打印,而不是遥不可及的“大工厂”。
在这么一个作坊里,搞什么你能知道吗?
伦理委员会有可能管住吗?
有可能在此之前,让全人类在伦理上“同步”吗?
再多的舆论抨击、对科学界经费的审查,对准备这样做的人有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