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应该用什么眼光看孔乐琪
近日,网上热传一段视频,是美国电影学院编剧系的中国留学生孔乐琪的毕业演讲。对她的演讲,很多人这么评价:“害羞内敛”是不少外国人对于中国人的刻板印象。而最近,有这样一位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电影学院的毕业典礼上发表了一段惊艳的演讲……
这段话将这个女孩置于中国/美国的二元语境中:外国(美国)人如何看中国人?作者试图代表中国人对这种看法作出某种回应。这种回应是很挣扎的:不接受这样的“刻板印象”,要摆脱这样的“刻板印象”。当这个女孩出现后,就被拿来作为一个证据:你看,我们中国人不是你说的这样,中国人也能在大庭广众面前侃侃而谈,让听众哈哈大笑,毫不怯场……但我觉得,这种自豪感是可疑的。这几乎就是承认“含蓄内敛”不是一种好的个性,是要摒弃的东西——这种抵制的背后的标准是什么?来自哪里?还是欧美人的眼光,还是欧美人的审美标准,还是落入了欧美的评价标准。
孔乐琪的演讲效果确实好,台上就坐的老师、官员,台下的学生,笑成一片,一点不输奥巴马。这是美国式的演讲:用故事暗示、比喻,一语双关;在现场抓取最新发生的细节说事,以机智征服听众,以自嘲卖萌……一个留学生,在美国呆了那么多年,会运用美国式的幽默,并不令人意外。融入并能够运用所在国的文化,是一种能力,但是,我们所不了解的,这个视频也没有介绍的——孔乐琪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以及她求学过程中的种种努力,对准备或正在国外留学的年轻人或许更有启迪、激励作用。毕业演讲,只是她努力多年之后一个水到渠成的结果。
当媒体或社会公众将孔乐琪置于文化二元的语境中,用她作为“自豪感”的依据时,大概她的父母看女儿时的眼光,是最少甚至是不带文化区别心的。作为父母此时的心情是最单纯的:欣慰。
孔乐琪或者其他留学生,在融入美国文化,学会了美国式的表达时,难道就没有保留一点中国人“害羞内敛”吗?“害羞内敛”或“含蓄内敛”真的不是一种好的个性,应该摒弃吗?一个人就不能有时“含蓄内敛”,有时“侃侃而谈”吗?为什么要将两种不同的个性人为地对立起来呢?这种非此即彼的狭隘思维,不但中国人有,美国人也有。
孔乐琪的演讲当然是典型的美国式,但是,其中的美国式幽默,与中国人的含蓄倒是相通的:不直说,戒直白;倒是很多中国人在公开场合的语言活动比如演讲、报告,倒是既没有美国式的幽默,也没有中国传统的含蓄。含蓄,作为一个审美范畴,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艺术特征。简单地否定含蓄内敛,很没有文化。
但如果将中式的含蓄以西方的幽默手法表达出来,这也真是学贯中西的一种体现,这也是网上对孔乐琪演讲赞赏声一片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