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以全链条创新体系促高质量发展

日期:11-25
科学中心安徽省知识产权

原标题:安徽以全链条创新体系促高质量发展

□ 本报记者 白海星 文 晶

10月9日,合肥滨湖科学城正式揭牌。作为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载体和集中展示窗口,未来,这里将集聚安徽最高端创新资源,打造国家实验室核心区、大科学装置集中区、教育科研集聚区、产学研用创新成果孵化加速转化区“四个先行区”。

“下好创新先手棋”、激发创新第一动力、打造创新型省份——安徽又有了一个重大抓手。

“大创新大发展,小创新小发展,不创新难发展。我们要以百年眼光、集创造之力,创建以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为核心的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高水平规划建设合肥滨湖科学城,加快建设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安徽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锦斌说。在安徽,“系统推进”——原始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和制度创新,这个全链条创新体系正在有序建立。

2015年8月,安徽被国家确定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2016年6月,国务院批复《安徽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方案明确提出,建设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经过紧锣密鼓的筹划,2017年1月,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正式获批,成为继上海张江之后,全国第二个获批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记者从安徽省发展改革委获悉,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以来,聚焦原始创新,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中科大潘建伟院士团队实现基于人类自由意志的量子非定域性检验,包信和院士荣获2018年度陈嘉庚化学科学奖;中科院合肥研究院肿瘤细胞免疫治疗、超高场磁共振等技术打破了国外产品的垄断局面;中电科38所“魂芯二号”DSP芯片采用自主体系架构,实现了对国外同类产品性能的超越。

“‘靶向治疗’是现在国际公认的‘高精尖’的放射治疗技术,这种治疗方式由于技术瓶颈,设备全靠进口,运营管理成本极高,患者一个疗程可能需要30万元至50万元的费用。”日前,记者在位于合肥市高新区的合肥市离子医学中心,遇到了中科离子医学技术设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永华。陈永华告诉记者,在合肥市的大力支持下,“现在我们设备各子系统及核心部件已全部研发完成,从部件设计、加工制造、安装调试到测试运行,均实现了国产化。2019年光子治疗能够投入临床应用,2020年质子治疗能够应用于临床。未来治疗费用将降低一半以上”。

这是安徽省强平台促转化,利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的超导磁体等技术产生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这种转化方式被形象地称为“沿途下蛋”机制。此外,安徽省发展改革委、教育厅、科技厅等单位积极创新高校院所成果转化机制、“双创”工作推进机制、产学研合作机制,一系列创新举措使安徽省成果转化能力显著增强,在新型显示、生物健康、智能语音、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成功转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2017年,安徽省高校和科研院所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3种方式共转化科技成果347项、转化总收入达8.35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74.4%和81.9%。

立足原始创新、技术创新,安徽省在产业创新上持续发力。

2015年9月以来,安徽省先后分两批确立24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并于2016年底启动以加快推进重大新兴产业基地、重大新兴产业工程、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建设,构建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为内容的“三重一创”建设。新型显示、机器人产业基地被列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试点以来,产业规模显著扩大,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实现多点突破,2017年两个基地共实现产值2042亿元,集聚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28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354家。近两年来,安徽省新兴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持续增强,世界首条在建10.5代玻璃基板生产线、国内最薄的0.15毫米超薄浮法玻璃、世界首款多语种实时翻译机相继实现量产,在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石墨烯、精准医疗等新兴产业领域催生了一批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

创新之路并非坦途。着眼于创新链上中下游存在的难点、堵点和痛点,安徽省下大气力进行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科研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提高各类创新主体获得感。

在创新链上游,安徽省率先在全国建立“动态调整、周转使用、人编捆绑、人走编收”的编制周转池制度,在不增加全省事业单位编制总量前提下,将“空编不用”的闲置编制放入周转池统一调配,优先倾斜高校和科研院所,为高校院所引进高层次人才提供制度保障。同时扩大高校院所创新自主权,激发高校院所创新活力。

在中游,以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为出发点,支持中电科38所太赫兹安检仪研发团队探索“股权奖励+团队跟投+基金奖励”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大力支持合肥知识产权法庭建设,合肥仲裁委员会知识产权仲裁中心成为安徽省唯一入选全国首批能力建设知识产权仲裁调解机构;加快推进“中国(合肥)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建成集快速审查确权维权于一体的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合肥高新区率先启动知识产权专利、商标、版权“三合一”综合执法改革试点工作。

在下游,强化创新激励机制,支持企业以股权、期权、分红等多种方式激励核心科研团队和管理人员;强化科技金融支撑,设立总额为20亿元的省级种子投资基金和150亿元的省级风险投资基金,建立容错机制,投资失败容忍度分别达到50%、30%,引导政府股权基金投向种子期、初创期企业;在全省7家科技支行探索建立单独授信管理和风险容忍机制;开办科技保险险种超过15个,为企业提供1300亿元风险保障。

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激发了全社会的创新活力与创造潜能。统计数据显示,安徽区域创新能力已连续6年稳居全国第一方阵。近5年,共有62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奖,65项发明专利获国家专利奖。

珠江—西江经济带崛起新增长极 立足“精准” 下真功夫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