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和民族地区博物馆的“公众链接”:走进生活 讲好文化故事

日期:11-24
博物馆民族文化

原标题:民族和民族地区博物馆的“公众链接”:走进生活 讲好文化故事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福州11月24日讯 (记者 魏金金)作为第八届“博博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博物馆与公众链接——中国民族和民族地区博物馆馆长高端论坛”24日下午在福州举行。会上,来自全国各个民族地区的博物馆相关负责人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依托博物馆丰富的文化资源,宣传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明。

论坛现场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魏金金/摄

据悉,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超级连接的新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通过“超级连接的新方法”鉴赏文物的人文内涵,丰富受众的精神生活,推动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已经成为当今博物馆界的共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民族和民族地区博物馆面临着更为重要的使命和时代挑战。据悉,当前我国已有民族类博物馆近400座,20多个少数民族已经拥有自己的博物馆,少数民族聚居的西部12个省区,拥有各类博物馆500余座;30个民族自治州、120个自治县大部分都已建有民族博物馆。

超级互联 多元融合

以“公共文化服务”为切口

“面对新观众、运用新方法、多渠道的沟通交流,超级互联,多元融合,未来的博物馆必定会更加有趣。”民族文化宫博物馆馆长们发延在会上如是说。他现场介绍了近年来民族文化宫在这方面的探索与尝试,如举办“走进留学生”和“中拉文化年重点项目”《霓裳之汇—中国少数民族服饰展》等活动,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提升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恢复“基本陈列”,按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要求举办展览;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加强学术交流,进一步强化同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机构和民族文化工作者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博物馆数字化工程,把完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作为重点;探索“馆长有约—线上线下同步直播”等。

贵州民族博物馆副馆长田军同样谈到,以“公共文化服务”为切口,通过摄影精品展等方式牵手民族文化,走进社区,走到学校,服务基层需求;每年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开展“民族文化大讲堂”,传播系列文化知识;同时,在重大节庆期间,以讲座、互动体验等方式走进乡村,让更多农村地区的青少年感受多元民族文化魅力。

与时俱进 锐意改革

创新人才、资金、管理机制

在湖北恩施州博物馆馆长董祖斌看来,所谓的“超级连接”更多的是要让文物“活”起来。“除了要在认识上’活’起来,更要在政策上“活”起来。要建立对有文博特殊人才破格吸纳的机制,在一定范围内文博人才可跨地域流动、文博人才可进可出的机制;要制定合理、灵活的经费保障政策,保障博物馆能合理合法的收入和实用预算之外的资金,增强“活”起来的服务基础;要加强与旅游、教育、出版等行业的结合,设立博物馆经营服务公司,将博物馆‘管’和‘干’进行分离,让‘干’的部分为‘管’提供更强的经费保障;设立较为灵活的文物征集、认养、代保管等政策,最大程度整合、激活民间文物资源。”他还提出,在体制、机制配套的基础上,更要在方式上与时俱进,在馆舍、网络、移动客户端、讲解语言等方面“活”回来,通过开设“网上博物馆”、“网上展厅”,革新线下展陈形式,让更多文物故事通过屏幕走进千家万户。

立足本土 文明融通

创新展览展示讲好文化故事

如何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着力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符合时代发展的博物馆?一直以来,这也是丽江博物院院长牛增裕在思考的问题。在他看来,民族博物馆多位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资金、人才相对短缺,“如果要发展壮大,只能利用本土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据悉,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为了打造博物馆特色,丽江博物院将工作重点向东巴文化保护传承倾斜,在文物征集方面,更加侧重于东巴文化文物的整理。经过不懈努力,如今丽江博物馆已经成为世界上收藏那些东巴文化文物类型最全、最丰富的博物馆。同时,丽江博物院还与旅游景区、社区内纪念馆等互动,通过打造新的文化景观,为玉水寨景区、丽江千古情、印象丽江等旅游景区和演艺场所的建立出谋划策,助力丽江旅游发展。为进一步激发激发青少年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博物院定期派遣专家与研究员到学校授课讲解东巴文化。 此外,还开发了一系列如纳西族象形文字书法作品、祝福语书签、东巴古籍片段复制等文创产品走进公众生活。

“让民族博物馆成为全球化时代最活跃的文化机制。”中国博物馆协会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族博物馆副馆长郑茜现场发出了这样一个呼吁,每一位业内人都要思考在全球化时代引导跨文化对话的博物馆传播机制,创新文物阐释手段与方式,通过策划实现不同民族、不同形态文化遗产相连接的展览,讲好文化故事,在文化文明的融通与交汇中,不断创造新的价值。

网络招嫖暗藏生活服务类平台 私信称提供有偿性服务 中国篮球职业化23年,姚明续写CBA新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