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工程被指“荒诞”媒体:欠老百姓一份详尽解释

日期:11-23
天河工程立项

原标题:“天河工程”遭质疑,立项“自有考量”不如多些公开讨论

来源:北京日报

通过发射火箭卫星,对大气中的水汽进行人工干预,实现水资源的空中调配,宛如制造一条“人工天河”……因其描绘的美好前景,“天河工程”近期吸引了不少目光。有消息称,这一工程已被列入青海省“十三五”规划,确定为重点创新项目,获得大量财政资金支持。

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多位气象学家在媒体上公开表示反对,直言该工程是“荒诞幻想”,应当珍惜“人民的血汗”。他们从专业角度出发,认为“天河”并非新概念,缺乏科学内涵,现有技术也很难实现大规模干预天气。更为重要的是,这个牵涉天气的项目,参与者竟然没有一位大气专家。面对来自业界的质疑,“天河工程”的参与者却回应称,有自己的考量,“现在不接受采访”。

气象专家的质疑涉及专业的科学概念,是非对错我们不能妄下结论,但该项目参与者“闭门造车”的态度却明显很成问题。科学工程遭遇质疑乃“兵家常事”,纵观历史,任何科学进步的背后,都有着被问询、受争议的过程。从小处看,凡是做学位论文,必然要经过答辩;往大了说,“相对论”“量子力学”在诞生初期,“异想天开”的指责声更不绝于耳。

真理越辩越明,科学理论需要在质疑声中发现问题、不断完善,大型工程建设也是这个道理。三峡大坝建设经过数十年论证,南水北调规划数易其稿,正是经过不急不躁的充分讨论,这些工程方能顺利完工,发挥重大效益。可见,有争议并不可怕,面对争议不愿公开讨论,反而关起门来,这才有违科学精神。

退一步说,除去科学精神的要求,已立项的“天河工程”也有责任和义务,向公众解释清楚其可行性。无论是省级或是国家级项目,都意味着大量资金投入,确确实实是“人民的血汗”,也自然有义务向公众解释明白。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关于“天河工程”,除了“空中调水”的豪情壮志、让柴达木盆地沙漠变绿洲的宏伟愿景之外,对于如何调水等技术实操问题,公众皆无从知晓。至少看上去语焉不详的“人工天河”项目,确实欠老百姓一份详尽的解释。

近些年,随着国家基建能力和科研水平的上升,一些曾经犹如“天方夜谭”的项目成功变为现实。乘着这股东风,许多“用人力改造自然”的大胆设想纷纷出现。但这些工程既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那么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便是面向公众、做好沟通。这既是秉承科学精神的题中之义,也是对人民的血汗钱负责。

责任编辑:张申

唱响非遗 粤音绕梁——粤剧艺术家吴非凡带你走进粤剧世界 中央第三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向安徽省转办第二十三批信访件100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