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火爆的关中农村办起“农民夜校”

日期:11-23
袁家村夜校农村办

原标题:这个火爆的关中农村办起“农民夜校”

新华社西安11月23日电题:这个火爆的关中农村办起“农民夜校”

新华社记者刘书云、王颖、李浩

“没有豆腐脑了,全卖完咧。”68岁的曹培峰笑呵呵地送走最后一批游客,开始打扫这间陕西关中民居风格的小店面。

此刻,华灯初上,忙碌了一天的曹培峰并没有回家,而是急匆匆地赶去参加“袁家村夜校”,这天的课程是英语,“早就想学几句英文了!”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曹培峰笑着说。

曹培峰所经营的豆腐脑店,就在距离西安78公里的陕西省礼泉县袁家村。这里本是既无名胜古迹又无山光水色的小村,并村前这里只有62户286人,从2007年开发乡村旅游,仅仅十年间就成长为闻名遐迩的民俗文化旅游村,2015年“十一”黄金周,袁家村日均接待游客18万,超过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成为旅游大省陕西最火爆的景区。

如今,这里汇集了1000多个创客投资、开店、做生意,吸纳了周边村民及外地约3000多人就业,带动周边2万多农民增收。2017年,袁家村接待游客500多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8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8.3万元,集体经济积累达20多亿元。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选择将袁家村作为一窥中国西部民俗的窗口。

20时,当白天的人声鼎沸渐渐归于宁静,“袁家村夜校”的教室里人却越聚越多,椅子已经不够坐,很多人只能站在走道。“Welcome……”一声声质朴却洪亮的英语在这个关中农村的夜空盘旋回荡,让人产生一种时空错觉。

这天讲授课程的是袁家村返乡青年袁卫东。他曾在西安、上海从事5年英语教育培训工作,本来向往大城市的繁华和机遇,却在今年毅然辞职回家发展。“每次回到家里都会看到翻天覆地的变化,说实话,过去上学就是为了离开农村,去城市打拼,可现在村里有更多的发展机会。”袁卫东说,他正在着手将自己家打造成现代化民宿。他通过研究袁家村的旅游场景,整理了一套服务英语课程,希望乡亲们能尽快学会,为国际游客提供贴心服务。

在袁家村花繁叶茂的背后,是被称为“袁家村模式”的发展脉络,即在实践中形成的“三产带二产促一产”的三产融合发展体系,以股份合作为纽带的共建共享共富分配体系。这些都反映出袁家村人不断思索和学习的态度,而农民夜校也正是在鼓励学习的氛围中成立的。

“夜校的口号是在‘实战中学习,在学习中实战。”袁家村村委会主任王创战说,在践行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不能只顾低头拉车,还要抬头看路,学习先进发展经验,取长补短,这样才能更好地前行。

“农民夜校是具有时代感的一个词,我们希望把它继续延续下去,并且赋予新的内涵和形式。”陕西袁家村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车明阳说。袁家村夜校很多课程安排和创意都出自车明阳和她的团队,从香港大学到斯坦福大学,从上海CBD到袁家村,这位“精英”女青年试图在这里挖掘出乡村振兴的“民间偏方”。

“为事业找平台,为经营找方法”“民宿里的人情味儿”“从管理角度谈如何提高营收”,这些都是“袁家村夜校”近期刚刚上过的课。授课者既有从外地请来的专家教授,也有经验丰富的村里的经营户。除传统授课方式外,他们还通过座谈式的讨论,让商户、村民以及专家在沟通交流中学习。截至目前,每周一期的袁家村夜校已经举办了18期,积累了一批积极参与的“铁杆粉丝”。经营着一家农家乐的郭宝庆就是其中之一。

英语课快结束时,郭宝庆向袁卫东提出了如何用英语指路的问题。他说,前段时间有位外国游客向他询问卫生间在哪里,他急得面红耳赤也没蹦出一个英语单词,所以他希望通过夜校学习给自己“充电”,能更好地服务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

“豆腐脑叔,How are you?”“袁家村夜校”负责人郭奔和曹培峰用英语开着玩笑。郭奔告诉记者,袁家村的快速发展让这里的人们更渴望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我,农民夜校也是推进乡风文明的探索,对乡村振兴大有裨益。

下课时夜已深,忙活了一天的袁家村终于安静下来。但十多个小时后,小吃街的店家们又会开始忙碌,像迎接旭日一样招呼如织的游客,“豆腐脑叔”曹培峰也许会用新学的英文向外国游客说一声“Welcome”。

厦航全线暂停机上猪肉及其制品使用 ​北京市司法局新任女局长 曾参与中国加入WTO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