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村里进驻了县级“全科医生”
新华社西安11月23日电题:村里进驻了县级“全科医生”
新华社记者姜辰蓉
鸦青的照壁山伫立在冬日的暖阳中,把陕西省宁强县巴山镇一分为二,山这边两个村,山那边5个村。33岁的全科医生董飞,每周都要翻几次这座大山,去山的那边坐诊。
照壁山属巴山山系,山路狭窄,依山势盘旋。董飞此行的目的地是山下的关口坝村——一个1100多人的大村。在那里他设立了一个工作室。
董飞是宁强县中医医院的一名中医全科主治医师,今年5月,作为技术骨干,他和另外3名同事一起被下派到巴山镇中心卫生院,帮助充实基层医疗力量。刚到巴山镇,董飞并没有急着开方看病,而是跟着巴山镇中心卫生院院长白玉哲把全镇7个村跑了个遍,熟悉每个村的情况,了解群众的就医需求。
“在关口坝村,有一位老大娘听到我是县里派下来的医生,就拉着我的手说,‘县里医院好是好,可是我晕车去不了。你们要是能常来我们这里就好了’。当时我就有了设立工作室的想法。”
今年6月,在卫生院的支持下,董飞在关口坝村、石坝子村设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每周分别去坐诊一天。
一到关口坝村,几位患者已经在等着。来不及喝口水,董飞马上开始接诊。“你哪里不舒服?”“有没有痰?”“晚上咳嗽吗?”“舌头伸出来我看下。”……他详细询问,仔细辨症。“你不仅仅是受寒,而是寒热混杂型的感冒。你舌头发红,说明还有内热。”他耐心向患者解释病症,并开方配药。
“县医院的大夫来我们村里看病,真是太方便了。我们就盼着他们常来。”拿到刚开的两副中药,50岁的村民王安聪说。
感冒、胃肠病、口腔溃疡……董飞挨个接待着不同的患者。“内外妇儿幼,都得涉及,这就是我们全科医生。”董飞说,“我在县中医医院原本的专业是骨科,去年我专门考了全科医师资格。在基层全科医生有很大需求。”
董飞从骨科医生转换成全科医生的“第一诊”,是在巴山镇中心卫生院完成的。“刚来没多久就接诊了一位痛经患者。人家听说中医医院的医生下来,专门过来看病。我当时内心也挺忐忑的,就很小心的给开了两副中药。患者吃完后症状缓解了,又来找我开了5副药。”董飞说,“这个患者后来还给我发了短信,感谢我解决了她十多年的痛经问题。”
工作室坐诊只是董飞工作的一项内容,他还需要在巴山镇中心卫生院里完成日常工作。每天早上9时15分交接班,查病例、查病房、上门诊、开医嘱……“在卫生院我每天大约需要接诊门诊患者20多个,这个数量比我在县中医医院时的40多个要少,但是在卫生院接触到的病症种类更多。”董飞说。
在董飞看来,中医本身就不分科,“中医大家几乎都是全科医生,方方面面都了解”。“我现在对做全科医生越来越有兴趣了,这将是我今后的职业方向。”他说。
董飞也并未放弃自己的专长,他与同事们一起,为卫生院建起了针灸理疗科,每天都接收不少患者。“我们这里是山区,寒湿重。山里人辛苦,很多人家建房子的石头都是自己一块块背上山的。所以这里有很多骨病患者,腰椎间盘突出、膝关节炎等病很常见。”
白玉哲说,把董飞这样的县级医院骨干医生下派到乡镇卫生院,是宁强县推动医疗资源下沉,探索县乡医疗共同体建设的具体措施之一。“这很好地充实了基层力量,破解了乡镇院人才流失带来的影响。过去许多人大病小病都跑到县医院看,现在县里的医生就在这里,患者也愿意来了。目前我们卫生院的住院和门诊人数,比原先都增长了一倍以上。”
家庭签约医生服务近年来在各地推进,董飞也是巴山镇家庭签约医生团队中的一员。他们这个5人团队定期要到签约家庭中进行健康状况随访。
在石坝子村村民宋玉兰的家中,董飞和团队成员为她检查了身体。56岁的宋玉兰这八九年间因患病住院七次,她的状况成为董飞这个签约团队的重点关注事项。
“你现在太重的农活不要干了,活儿太重身体正气就虚了,但还是要适当活动下,每天在门口走一走、转一转就好。”围坐在屋里的火炉边,董飞细细地嘱咐宋玉兰。
“隔一阵这些医生就会上门服务,来了好几次了。我没想到医生能这么关注我,他们对我实在太好了!现在的政策实在好,我满意得很!”宋玉兰说。
董飞还把自己的手机号码、微信号码张贴在村子里,方便村民问诊、咨询。“村子里留守老人多,这样有病有事他们能随时找我。”他说,“在巴山当全科医生,每天的生活满满的、很充实,我觉得我真正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