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之果,民企怎么“摘”?

日期:11-21
发明专利专利产业

原标题:科技创新之果,民企怎么“摘”?

省民营企业创新发展论坛上发布的“5+1”现代产业专利分析报告,引发关注——

“能不能把报告共享给我们。”11月20日,四川省民营企业创新发展论坛结束后,省知识产权服务促进中心副主任杨早林被参会的民营企业家“包围”,大家纷纷向他索取刚刚发布的《四川省“5+1”现代产业专利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5+1”现代产业体系是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能源化工5个万亿级支柱产业和数字经济为主体的四川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专利申请是衡量科技创新的重要指标之一。这份报告从“5+1”现代产业专利分布、区域分布、技术分布等方面进行“专利导航”,备受企业家们重视。

“报告如同一份‘导航图’,为我们企业指明创新的方向和路径。”成都达智咨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伟感叹。

向空白处发力

其他市州创新空间还很大,企业有机会填补相关产业专利空白

讲到“5+1”现代产业发明专利的区域分布情况,《报告》上的一张饼状图让参会的民营企业家们感叹不已。图上,成都一口“吃掉”了四分之三还多,其余20个市州“挤”在不到四分之一的面积里。

专利数量和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杨早林认为,成都独占榜首在情理之中。“但这并不代表其他市州就没有机会。”如果将“5+1”现代产业分开来看,绵阳、德阳已经呈现出追赶的态势。在数字经济、电子信息产业、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等方面发明专利数量增长较快。

“差距也是企业创新的动力,其他市州应该吸引民营企业投资,大力发展优势和特色产业,将强的补强,短的补足。”杨早林举例,攀枝花依托得天独厚的钒钛、稀土等资源,在先进材料产业上具备实力,泸州、宜宾、雅安依托白酒、茶叶产业,在食品饮料方面具备实力。“成都已经是一片红海,而其他市州创新的空间还很大,企业有机会填补相关产业的专利空白。”

探索正在进行。位于西部瓷都夹江县的四川省安德盖姆石墨烯科技有限公司去年刚刚成立,该公司将石墨烯新材料和瓷砖相结合,开发了一款具有发热功能的瓷砖产品。公司总经理陆文杰介绍,产品已经申请了专利,依靠技术创新,成功打开加拿大、美国等海外市场,订单已超过2亿元。

在“梗阻”中寻路

构造“企业-科研院校”的协同创新网络,增强专利支撑产业创新发展的效应

《报告》显示,从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一年半的时间内,我省“5+1”现代产业发明专利申请公开量57586件,占总量的近70%。

专利虽多,但要落地“生金”,必须依靠转化。从分析报告中看,“5+1”现代产业专利普遍产业化程度较低,专利支撑产业创新发展的效应未充分体现。

杨早林发现,我省“5+1”产业有效发明授权专利维持年限呈现正态分布趋势,大多在4-6年,维持年限越长专利数量越少。“这一方面说明专利的质量需要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也表明转化仍然不够顺畅。”

数据显示,目前,四川的创新主体以高校科研院所为主导,“5+1”各产业前十的专利权人中,除数字经济企业占比为70%外,其他产业的高校占比均在50%-70%,且排名第一的均为高校,产学研结合不密切的情况仍较为突出。中细软集团首席运营官王波涛深有感触,作为一家专做知识产权服务的平台化企业,他发现,企业和高校经常出现对接不畅的情况。

一边是藏在抽屉中的专利,一边是找不到突破方向的民营企业,两难问题如何破解?

“民营企业更应该主动去对接高校。”杨早林说,民营企业以中小微企业为主,普遍缺乏研发实力和资金,要实施技术创新,与高校合作是最高效的做法,而对高校而言,知识产权转化的需求也很强烈。

“在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缺乏一座桥梁。”杨早林建议,让发明人和企业真正成为创新活动的主体,一方面让专利从高校走出去,深化职务发明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享制度改革;更重要的是让企业参与进来,形成“企业-科研院校”的协同创新网络,发展技术交易市场和技术转移机构。 (记者 寇敏芳)

立心守正 远离“厚黑”——对官场“亚文化”说不③ 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转交沈阳第十五批39件群众信访投诉问题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