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还是留,他整整纠结三年最终在忐忑中看到新生的希望

日期:11-21
赵国平禾盛柯桥

原标题:走还是留,他整整纠结三年最终在忐忑中看到新生的希望

市民记者(右)带钱报记者看市场变化。

赵国平的新厂禾盛印染。

柯桥的转型升级,很多人亲身经历,无数人有目共睹。

尤其是曾镶嵌在村落里的一个个印染企业,村民看着它创办,兴起。之后的几十年里,它是附近村民主要的就业地和收入来源。

2010年起,柯桥发起印染产业集聚升级攻坚战,不符合要求的全部关停。时至今日,全区所有200多家印染企业最终只保留了108家。

市民记者阮清在轻纺城发展近20年,她带我认识了禾盛印染总经理赵国平。不仅因为阮清在禾盛印染有一个车间,更因为阮清觉得赵国平是这场转型升级的亲历者。

赵国平的印染厂在发展30多年后,面临升级或退出,他用了三年时间才决定继续做印染。从新厂施工到顺利投产用了一年时间。他说:“这一年基本都是在疲劳、无奈、抱怨和忐忑中度过的。”

这或许是每一位经历柯桥转型升级的企业主的真实心路,也是每一次转型的必经之路。

面对印染产业升级

他用三年时间抉择

赵国平的老厂位于柯桥区华舍街道先锋村。采访那天,他拿出一本册子给我看,上面写着:绍兴柯桥先锋实业有限公司纪念册(1979-2018)。这是他留给老公司的一个念想。他偶尔还会回老厂去看看。老厂创办于1979年,起先是一个村办印染厂,在赵国平父亲赵源龙的带领下,厂子发展得非常稳健。1995年,赵国平从山东纺织工学院毕业,接手印染厂。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随着柯桥轻纺城的壮大,赵国平的印染厂规模也越来越大,生意红红火火,新车间不断上马,最终发展成占地10亩,拥有90多只染缸的公司,年产值2亿元,最高峰时拥有400多名职工。行情好的年头,年利润在2000-4000万元之间。

赵国平说:“日子是相当好过,公司业务稳妥,几乎没有负债。”

2010年,柯桥启动印染产业集聚升级,当时镇政府告诉他,以后柯桥所有的印染产业都将集聚到滨海,让他考虑一下。

对这个消息,赵国平当时没有太放在心里。“因为日子很好过,我无需考虑改变,况且厂里都是华舍当地人,我对企业对员工有很深的感情。”

2012年、2013年,随着柯桥区印染产业集聚升级的脚步加快,政府对印染产业的整治也愈来愈严厉。安全隐患、环境污染摆在眼前,赵国平开始思考公司升级一事。

整整3年时间,赵国平和决策层一直在抉择:升级,还是退出。

“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在患得患失的状态中度过,到底要不要继续主业,还是交上基本满意的成绩后全身而退。观望了3年,2016年,我们最终下决心征战滨海,放手一搏。”

一年多忐忑

他看到升级带来的欣喜

征战滨海,确实需要勇气。柯桥区政府对这个印染产业集聚区提出了“绿色高端,世界领先”的高要求。

首先,进入集聚区的企业日排放量必须在1万吨以上。这对柯桥大多数印染企业是个难题,即便像赵国平这样属于中大规模的公司也达不到这个量。所以赵国平找到了合作伙伴,与原永盛轧染组建成禾盛印染股份有限公司。

其次,集聚区内的印染设备必须是先进的,一流的,拒绝高能耗、高排放的低端老旧设备。这意味着,赵国平原来老厂的设备都不能用,必须买新的。这是一笔不小的投资,他们花了2.5亿元,从韩国、意大利等地买来最先进的染缸和定型机。

经一年时间建设,2018年5月,投资7亿元的禾盛印染投产。

忐忑中,赵国平看到了欣喜。禾盛印染的车间跟以前完全两样,染缸、定型机全都智能化,配料、升温、染色时间、冷却、定型等工艺全都电脑控制,保证精准。

集聚区统一供汽(用蒸汽升温染色),蒸汽稳定,保证产品不出错。以前在老厂,供汽的热电厂规模小,蒸汽不稳定,导致产品容易出次品。

污水、废气统一处理,一核算,成本比原来低,原先处理一吨污水要10元以上,现在平均每吨6.5元。

更为惊喜的是,新厂生产出来的产品更柔软、更贴身,并且因为工艺流程规范、配套完善,产品更为环保,次品率也大大降低。印染加工费从近2元提高到近3元,也有服装厂直接订购。

“要说新厂的劣势,那就是人工成本高了,每人每月的成本从5000元增加到7000元,但机器智能化后,车间员工数比原先下降15%。”

半年以来,月均产值4000万元。投产一个月后,赵国平发了一条朋友圈:“映入眼帘的竟有如此美丽的风景,千亩天然的湿地,随风飘舞的芦苇荡,现代工业与自然完美和谐,中国最大的印染基地完成最美蝶变。”

媒体评女记者被“抓嫖”:舆论监督道艰且长 刘新云在长治公安机关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