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点绿成金——安徽五河县生态产业扶贫见闻
新华社合肥11月20日电(记者 王菲)初冬时节,记者来到安徽五河县头铺镇安淮村,这里的草坪种植基地绿草如茵,大片的绿色一扫冬日皖北平原的萧瑟。
“通过混播草种植可以保证草坪四季常绿。今年我们在安淮村流转了800亩土地种植草坪。”蚌埠万佳绿园草坪园林有限公司负责人许从军告诉记者,草坪市场需求大,一亩地一年能收入9000元左右,而且当年就能见效。明年公司还准备加大投入,再流转2000亩土地带动当地老百姓一起致富。
近年来五河县围绕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大力推广“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推进各类园区带动、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合作社带动、能人大户(家庭农场)带动和贫困群众自我调整种养结构发展产业。
“马上有一批草坪要卖出去,我来把草坪上的落叶杂草去掉。在这里干活每天能挣100元左右,今年我在草场打工已经挣了七八千了,加上低保收入,一年有一两万的收入,现在生活一点不用愁。”正在干活的安淮村贫困户杨少华告诉记者。
安淮村以前村集体产业薄弱,每年集体收入仅有两三万元。
安淮村党支部书记丁景传说,今年村集体注册成立东安草坪种植公司,流转土地100亩种植草坪,万佳绿园草坪公司在种苗、技术、销售等方面提供全程服务支撑,预计今年村集体收入可以达到15万元。
伴随当地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一批返乡能人也找到了创业“舞台”。
在五河县朱顶镇陈台村的群力蔬菜基地,记者看到,现代化的温室大棚里,芥蓝、菠菜、豆角等数十种蔬菜长势喜人。
“我们流转了1800亩土地发展绿色设施蔬菜,现在日产各类蔬菜50吨,销往杭州、上海、武汉等城市,每年产值3000万元左右。”说话的是五河县群力蔬菜专业合作社带头人陈建,他以前在外地从事运输行业,2010年返乡创业,从最初的100亩蔬菜大棚起步,如今已成为当地有名的致富“领头雁”。
在陈建的带动下,村里一些贫困户也开始发展蔬菜大棚,合作社向贫困户提供种苗和技术服务,每个大棚年收入1万元左右。
这几年,群力蔬菜合作社共吸纳陈台村22户贫困户资金入股,贫困户除了在基地打工获得工资收入,每年还可以获得保底分红收入3500元。
在位于五河县朱顶镇的现代牧业蚌埠牧场,记者看到现代化的无菌挤奶车间里,上千头奶牛伴随着舒缓的音乐“排队”踏上自动挤奶转盘,挤出的牛奶通过密封管道直接输入奶仓进行降温,再通过管道输送至液态奶加工车间进行成品加工。
“从挤出牛奶到摆上餐桌只需2小时。”现代牧业蚌埠牧场办公室主任张磊告诉记者,这里每天可产610吨牛奶,存栏奶牛37000头。
记者了解到,牧场有1000多产业工人,大部分工人来自附近乡村。
“我流转了530亩地种植红心猕猴桃,果实成熟的时候,来村里观光采摘的游客太多,每斤30元供不应求。”胜淮村东湾猕猴桃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夏刘昌说,合作社已带动村里16个贫困户一起发展红心猕猴桃。
绿色生态产业的“点绿成金”,让老百姓的脱贫致富路越走越宽。2014年至2017年,五河县累计减贫3.6061万人,1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7.31%降至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