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推动全省区域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
日前,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推动全省区域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主要内容如下。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部署,贯彻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坚持区域差异化协同发展,立足比较优势,突出功能定位,整体谋划经济区发展和城市群建设,做强成都国家中心城市,大力发展环成都经济圈、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培育壮大区域中心城市,突出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和大小凉山地区生态功能,全面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充分发挥成都“主干”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和各区域板块“多支”联动作用,推动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统筹布局、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共建共治,加快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创新活力旺盛、区域布局协调、城乡发展融合、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幸福,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经济强省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明确定位、差异发展。立足区域比较优势,突出区域功能定位,进一步明确各区域发展战略、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实现路径,统筹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推动差异化协同发展,着力打造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板块。
——协调联动、整体提升。加强规划对接、设施互通、产业协作、服务共享、市场开放、生态共治,在资源统筹、政策共享、机制对接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推动区域之间及市(州)之间协同发展,增强全省经济综合实力。
——重点突破、务求实效。统筹谋划经济区发展和城市群建设,重点在新兴增长极打造、全省经济副中心培育、区域中心城市发展、开放开发平台搭建和开放大通道建设等方面实现突破,形成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创新机制、完善政策。建立健全战略实施保障体系,完善区域协同发展工作推进机制,创新协同治理、合作共建、利益分享、激励考核等机制,综合运用各类政策,探索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同发展新机制。
——省级统筹、地方主体。加强省级对区域协同发展的统筹指导,强化战略统筹、要素配置、政策支持等,明确市(州)实施主体责任,充分调动各地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省市联动、部门协同的工作合力。
(三)总体目标到2022年,区域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逐步发展壮大,全省经济副中心初步形成,县域经济基础进一步夯实,全省经济实力整体提升。区域协同发展新机制更加有效,各区域板块发展联动性、协同性不断增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
成都发展能级进入全国前列。集聚集成和转化国际国内高端战略资源能力进一步增强,基本建成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和世界文化名城,加快向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迈进,“主干”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更加明显。
环成都经济圈各城市能级显著提升。初步建成与成都有机融合、一体发展的现代经济集中发展区,成都平原城市群带动其他区域梯次发展作用充分显现。
川南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取得实质性成效。初步建成全省第二经济增长极、南向开放重要门户和川渝滇黔结合部区域经济中心。
川东北经济区特色资源开发利用成效明显。川陕革命老区加快振兴发展,初步建成东向北向出川综合交通枢纽和川渝陕甘结合部区域经济中心。
攀西经济区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特色经济培育壮大,初步建成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
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生态功能更加突出。生态经济加快发展,初步建成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国际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国家级清洁能源基地和现代高原特色农牧业基地。
二、支持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
进一步增强成都对国际国内高端战略资源的集聚集成和转化能力,增强对全省其他区域的引领辐射带动能力,高水平打造引领四川发展的“主干”。成都要紧紧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带动区域发展、参与全球合作,建强国家中心城市功能体系,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
(四)建设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支持成都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打造以成都为中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和产业生态圈。发展世界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争创国家数字经济示范区和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以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为突破口,加强集成电路、新型显示、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生物医药、节能环保、高端软件、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核心技术攻关,促进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形成全国领先、有世界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高地。聚焦发展新经济新业态,大力培育一批本土“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隐形冠军企业”。加快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层次,建设国家服务业核心城市和国际消费城市。推进“总部成都”建设和总部经济发展,打造各具特色的总部经济骨干企业集群。支持成都设立蓉欧铁路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建设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建立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体系。
(五)建设全国重要的科技中心。积极推动科技创新资源高效集聚,加快布局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高质量建设成都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积极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和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高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平台,推进院校地创新合作,规划建设环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高校知识经济圈,建设专业化梯级孵化体系。成立区域技术转移联盟,以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西南中心为核心,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天府技术交易市场。全面提升“菁蓉汇”“创交会”“欧洽会”等创新活动载体,构建覆盖全省的创新创业对接平台,着力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
(六)建设国家西部金融中心。加快完善金融产业体系,增强资本管理、财富管理、结算中心、创投融资、新型金融等核心功能。建设区域性要素交易中心,支持“一带一路”金融服务中心与非国际储备货币交易中心等新型要素市场落户成都,打造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推进金融改革创新,规范有序发展科技金融和金融科技等新金融业态,打造天府金融品牌,提高国家西部金融中心软实力。争取上交所、深交所、港交所等知名交易所及配套机构在成都设立法人分中心或服务中心,鼓励支持境内外知名金融机构在成都设立中国区总部。
(七)建设全国重要的文创中心。打造现代文创产业体系,重点发展创新先导型、内容主导型、智力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文创产业类型,大力发展传媒影视、创意设计、现代时尚、音乐艺术等八大产业,引领带动全省文创产业整体提升。深度挖掘特色文化旅游资源,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多元文化交流互鉴,彰显创新开放包容的现代天府文化新魅力,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集聚一批高水平创作人才,不断推出优秀文艺作品。培育一批现代文化企业,打造文化创意品牌,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提升文化产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八)建设全国重要的对外交往中心。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引领推动全省“四向拓展、全域开放”。高标准建设成都领馆区,争取更多领事机构、国际组织落户。加快大型国际会议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办好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中国网络视听大会、金砖国家电影节、四川电视节等重大活动,引进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层论坛对话、前沿品牌展会、国际赛事活动,大力发展入境游。务实推进中德、中法、中意、中韩、新川等国别合作园区和中国—欧洲中心建设,打造“两国双园”“多国多园”,加快建设中国天府农业博览园。推进成都国际铁路港和天府国际机场建设国家开放口岸,支持成都新设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拓展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功能。深化成都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
(九)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通信枢纽。高起点建设国际空港新城和青白江铁路枢纽港,推进天府国际机场与双流国际机场“两场一体”运营,构建国际航空客运和货运战略大通道,形成“空中丝绸之路”和“国际陆海联运”双走廊,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完善成都铁路枢纽功能,加快推进成都经自贡至宜宾、成都经南充至达州至万州高铁建设。以成都为战略支点推动建设四向开放通道,打造新的泛亚铁路大通道,优化提升成都至钦州港铁海联运通道,提高中欧班列(蓉欧快铁)运营效能和服务水平。加快推进成都至贵阳、成都至兰州(西宁)等重点铁路建设,积极推进成都市域铁路公交化运营改造。加快成都至宜宾、成都至丽江、成都经天府国际机场至潼南高速公路建设,实施成都至重庆、绵阳、乐山、南充、广元等高速公路通道扩容。整合航空港、铁路港、公路口岸等资源优势,探索建设多式联运示范区。持续扩容互联网省际出口带宽和成都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网间互联带宽,提升网间互联互通性能。巩固成都国家级网络枢纽地位,打造“一带一路”重要通信节点和国际信息港。
(十)高标准规划建设天府新区。突出公园城市特点,充分体现生态价值,强化开放带动、创新赋能、智能制造、绿色示范、高端服务等引领作用,打造西部地区最具活力的新兴增长极,树立全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建设总部集聚区、高新技术企业服务区和改革创新示范区,提升国际通道、国际贸易和国际交往功能。加快建设天府中心、西部博览城、成都科学城、天府文创城,规划建设天府创新城,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功能区。支持眉山创新谷、眉山加州智慧城等重点项目建设。研究完善天府新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十一)大幅提高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供给能力。打造国际一流开放式现代教育新生态,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开展多元交流合作,促进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高水平建设国家西部医学中心,优化全域医疗资源布局,加快推进国家紧急医学救援等基地建设,大力引进高水平国际医疗机构,构建国际化医疗卫生服务新格局,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其他市(州)延伸。扩大高水平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强化居民基本住房保障,加快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推进森林城市建设,全面增强城市生态功能。
三、提升环成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水平
环成都经济圈包括绵阳、德阳、乐山、眉山、遂宁、资阳、雅安7市。环成都经济圈要主动融入成都,统筹产业和服务功能布局,实现错位互补、有机融合、一体发展,推动内圈城市与成都同城发展,着力构建成渝最便捷交通走廊,建设创新驱动、高端引领的现代经济集中发展区,围绕成都“主干”共同打造西部地区最具活力、最具优势的现代化城市群,带动其他经济区梯次发展。
(十二)提升环成都经济圈城市能级。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着力打造以成都为核心城市,以绵阳、德阳、乐山为区域中心城市,以眉山、遂宁、资阳、雅安为重要支撑的成都平原城市群,增强城市群集聚发展功能。支持中国(绵阳)科技城超常发展。支持德阳打造世界级重大装备制造基地。支持眉山建设环成都经济圈开放发展示范市。支持资阳建设成渝门户枢纽型临空新兴城市。支持乐山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支持遂宁建设成渝发展主轴绿色经济强市。支持雅安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市。充分发挥乐山、雅安等节点城市作用,增强城市群发展整体协同性,带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
(十三)完善城际交通网络。着力构建绵阳—德阳—成都—眉山—乐山—宜宾南北综合交通中轴线,加快成都经济区环线高速公路、成都至乐山高速公路扩容等项目建设,新开工成都至绵阳高速公路扩容、成都至南充高速公路扩容等项目,加快推进德阳中江至遂宁高速公路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完善成都平原城市群城际快速路网,提高互联互通水平,提升城际通道与城市路网衔接转换效率。积极开展绵遂内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编制实施成都平原城市群轨道交通规划,统筹推进城际轨道交通一体化建设和公交化运营,构建以轨道交通为主骨架、相邻中心城市间1小时通达的城际综合运输网络,加快形成成都平原经济区“一环七射”公交化开行格局。推进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更好发挥现有基础设施效益,有力支撑综合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
(十四)构建成德绵协同创新发展示范带。以军民深度融合为突破口,深化拓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争取布局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重大协同创新平台,创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创新驱动发展人才示范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促进改革试验与区域创新平台建设协同。支持德阳、绵阳、遂宁等地国家级开发区和资阳临空经济区、符合条件的经济功能区探索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改革先行区。完善自主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关键共性技术跨区域联合攻关和转化,集中破解创新驱动发展瓶颈制约。积极探索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进数据资源开放整合,率先打造大数据交换共享平台。统一行政审批事项、审批要件、审批流程、办理时限,探索推进行政审批跨市“无差别化”受理,推动质量技术标准和检测认证结果互认。
(十五)促进产业分工有机协作。加快成都平原经济区产业布局一体化,推动成都非中心城市核心功能、部分产能向环成都经济圈疏解转移,支持环成都经济圈各市加强与成都产业协作配套。围绕构建“5+1”现代产业体系,重点打造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培育国内领先的清洁发电设备、轨道交通装备、核技术应用、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打造国际口腔装备材料基地,着力构建成德绵、成德资、成眉乐、成雅甘产业联动区。组建经济区内各产业园区、开发区等平台联盟,共同开展投资促进活动。大力推进旅游一体发展,共同打造精品文化旅游线路,提升大成都、大峨眉等旅游品牌影响力。
(十六)推进公共服务对接共享。大力推动成都市优质教育医疗文化资源向环成都经济圈延伸,探索实施民生“一卡通”。推进区域教育资源均衡配置,鼓励优质学校跨市域建立分校或兼并托管薄弱学校,支持职业教育联盟跨区域合作发展。促进医疗资源协作共享,推动医疗保障区域统筹和无障碍转移接续,率先在基本医疗异地就医结算方面取得突破。推动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合作,鼓励联建和跨市共建养老服务设施。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联合推进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建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联动机制、传染病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机制及灾害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合作联动机制,推广成都社区治理的有益探索,创新基层治理机制。
(十七)建设安全绿色生态体系。针对大气、水、土壤等突出环境问题,健全污染防治联防联控联治机制,重点落实成都市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合作协议,合力推进岷江、沱江、涪江等上下游污染协同治理,开展重点行业清洁化改造。以龙门山、邛崃山、岷江—大渡河、沱江、涪江等的沿山沿江地区为重点,深入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水土保持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构建“一带三廊道”生态安全屏障。加快龙门山—邛崃山沿山生态带自然生态系统修复,构筑生态隔离带。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积极开展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推进森林城市和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建设。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建设遂宁观音湖、眉山东坡湖、雅安汉源湖等示范工程。
四、加快川南经济区一体化发展
川南经济区包括宜宾、泸州、内江、自贡4市。川南经济区要创新发展,主动承担我省南向开放主战场重任,勇当南向开放排头兵,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依托陆上通道和长江黄金水道,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发展临港经济和通道经济,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建设南向开放重要门户和川渝滇黔结合部区域经济中心,打造全省第二经济增长极。
(十八)发展壮大川南城市群。以加快一体化发展为方向,培育壮大以宜宾、泸州为区域中心城市,以内江、自贡为重要支撑的川南城市群。支持内江、自贡同城化发展,编制内江、自贡同城化发展规划,协同打造产业园区和城市新区。强化城市群合理分工、协作联动、优势互补,促进产城融合发展,统筹布局教育、医疗、文化和科研力量,增强人口集聚与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支持宜宾建设长江上游区域中心城市和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支持泸州建设川渝滇黔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和成渝城市群南部区域中心城市。支持内江建设成渝发展主轴重要节点城市和成渝特大城市功能配套服务中心。支持自贡建设全国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示范区和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加强生态环境共建共治,统筹沿江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进长江上游生态廊道建设,统筹岸线保护与建设,深化沱江流域(内江段)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国家级试点。探索共建沱江流域生态经济带,打造长江上游绿色发展先行区。
(十九)突出南向开放大通道建设。新建成自宜350公里时速高铁、渝昆高铁,打通通往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经济区、昆明的高铁大通道。建成成都至贵阳铁路,加快隆黄铁路叙永至毕节段建设,积极推进成渝铁路成都至隆昌段、隆黄铁路隆昌至叙永段扩能改造,协同推动黄桶至百色铁路前期工作,打通通往北部湾最近出海货运通道。加快古蔺至习水、叙永至威信、宜宾至彝良等高速公路建设,加快推进宜宾至威信、古蔺至金沙等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加密南向高速公路大通道。整合泸州、宜宾、乐山等地港口资源,建设长江上游(四川)航运中心,发展江海联运。建设西南(自贡)无水港,布局建设东盟物流产业园。建设“蓉欧+”东盟国际班列内江基地。高水平打造开放合作平台,加快建设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支持协同改革先行区比照自由贸易试验区享受改革制度性成果。强化大通关协作机制,支持泸州港、宜宾港建设国家开放口岸,打造四川主要水上外运口岸。支持宜宾、泸州机场按照国家开放口岸标准进行改扩建。支持宜宾、泸州、内江、自贡新设综合保税区,推进泸州港、宜宾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系统运作,支持内江、自贡新设保税物流中心(B型)。加快培育壮大外向型特色产业,搭建国际产业合作平台,扩大南向国际产能合作。
(二十)强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建设川南城际铁路,开展泸州至遵义铁路规划研究工作,研究规划泸州、宜宾等城市轨道交通,加快成都至宜宾、泸州至荣昌等高速公路建设,开展大足经内江至南溪、泸州至永川等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实施国省干线公路升级改造,构建以城际铁路、高等级公路为骨架的城际快速路网,实现城市群、中心城区、县城与重点城镇等主要节点间的快速有效联接。统筹川南经济区开源节流解决城乡供水问题,开工建设向家坝灌区北总干渠一期工程,开展长征渠引水工程规划研究。
(二十一)培育壮大优势产业集群。加快推进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推动工业绿色发展。推进区域产业布局一体化,支持组建跨区域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协同打造世界级白酒产业集群,培育国内领先的食品饮料、节能环保装备、智能终端、信息安全、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精细化工、新材料、通用航空和航空发动机研发制造等产业集群。加快四川长宁—威远页岩气利用与就地转化,建设全国页岩气生产基地。加快发展竹、茶、生猪、肉牛、肉羊等特色农业及农产品深加工业,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编制实施川南文化旅游业发展规划。推进自贡市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设,扩大特色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加快打造川南旅游精品环线。
(二十二)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深化产教融合,探索组建区域性职业教育联盟。规范发展医疗联合体,推动川南4市医疗机构与成渝两地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享优质医疗资源。完善重大疫情联防联控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动机制。建设区域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推进公共就业同城化服务。深化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服务,深入推进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加强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合作,建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联动机制,协同加强流动人口和城市管理。整合公共交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领域公共服务资源,努力实现川南便民服务“一卡通”。
五、推动川东北经济区振兴发展
川东北经济区包括南充、达州、广安、广元、巴中5市。川东北经济区要依托特色资源和历史文化优势,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化工、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生态康养和红色文化旅游,建设东向北向出川综合交通枢纽和川渝陕甘结合部区域经济中心。
(二十三)加快培育川东北城市群。以加快转型振兴为重点,培育建设以南充、达州为区域中心城市,以广安、广元、巴中为重要支撑的川东北城市群。强化城镇功能定位和分工,促进区域内城镇协同发展。支持南充建设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和重要交通枢纽节点。支持达州建设东出北上综合交通枢纽和川渝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推动达州与万州协同发展。支持广安建设川渝合作示范城市。支持广元打造川陕甘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和北向东出桥头堡。支持巴中建设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城市。协同推进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建设。推动嘉陵江流域经济协作,加强嘉陵江流域综合保护开发,建设嘉陵江流域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二十四)建设东向北向进出川综合运输大通道。新建成南达万350公里时速高铁,同步推进西安经达州、广安至重庆高铁建设,形成成都经达州至万州至武汉通往长三角,以及成都经达州至万州至郑州至北京、经达州至西安通往京津冀的高速铁路大通道。加快推进汉巴南铁路巴中至南充段、广巴铁路扩能改造等项目前期工作,积极开展重庆经遂宁至绵阳城际铁路前期工作。加快南江至汉中、绵阳至西充、营山至达州、巴中至万源、广元至平武等高速公路建设,加快推进南充至潼南、绵阳经苍溪至巴中、绵阳至广元高速公路扩容,以及镇巴经通江至广安、开江至梁平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强化通道与枢纽之间直通互联,提升东向北向高速公路通道能力。建成巴中机场,加快达州机场迁建和南充机场改扩建,开工建设阆中机场。协同重庆加快推进嘉陵江利泽航电枢纽建设,支持建设达州—万州铁公水联运港,开辟经达州至万州港进入长江的货运出海新通道。
(二十五)加快特色资源开发利用。加快国家天然气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建设,推动天然气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就地加工转化,重点培育国内领先的油气化工、机械汽配、绿色食品、丝纺服装、建材家居、旅游康养等产业集群,积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富硒等特色农产品,打造清洁能源化工基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优质中药材基地、特色经济林基地、红色文化和生态康养旅游目的地。积极推进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
(二十六)深化川陕革命老区综合改革试验。创新资源开发体制机制,探索中央企业与资源地地方政府合作开发资源新模式。探索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支持南充、达州、广元等地机场按照国家开放口岸标准进行改扩建。支持南充、达州等新设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创新产业扶贫、金融扶贫、资产收益扶贫、对口帮扶和社会扶贫机制,构建大扶贫格局。
六、促进攀西经济区转型升级
攀西经济区包括攀枝花市和凉山州。攀西经济区要依托矿产、水能和光热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推动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建设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
(二十七)提高攀西经济区城镇化水平。优化城镇布局体系和形态,推进安宁河谷和金沙江沿江城镇带协同发展,以县城为重点推进城镇化,加快特色小城镇建设,增强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突出工业文明主题和三线建设文化特色,支持攀枝花建设川西南、滇西北区域中心城市和南向开放门户,开展全国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示范。突出自然生态特色和民族文化底蕴,支持凉山州建设全国同步全面小康示范州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
(二十八)加快建设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创新资源开发管理体制机制,加强战略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大力发展钒钛、稀土深加工和应用产业,探索建设钒钛新材料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加快培育世界级钒钛材料产业集群,打造世界级钒钛产业基地和我国重要的稀土研发制造基地,把攀西建设成为综合利用水平高、经济发展效益优、资源能源消耗低、生态环境保护好的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
(二十九)发展壮大特色经济。推进安宁河流域和金沙江沿岸农文旅融合发展,建设阳光生态经济走廊。加快培育休闲度假康养旅游产业,加快建设大凉山彝族文化体验区和木里、盐源生态旅游示范区,协同推进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环线建设,积极打造攀枝花工业文明旅游和阳光康养核心区。大力发展优质烟叶、优质粮油、草食畜牧、蚕桑丝绸、果蔬、花卉、中药材等特色农业及农产品深加工业,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科学有序推进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三江”干流水电开发,因地制宜适度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建设攀枝花水电消纳产业示范区。加强大凉山地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助推彝区脱贫攻坚。
(三十)推进南向重要通道建设。加快推进成昆铁路扩能改造,畅通成都经攀西通往滇中,衔接孟中印缅和中国—中南半岛的铁路货运大通道。推进大理至攀枝花铁路前期工作,深化攀枝花至昭通铁路、宜宾至西昌铁路规划研究,加快G5京昆高速泸黄段改造、宜宾至攀枝花、攀枝花至大理、乐山至西昌等高速公路建设,加快开展西昌至昭通、西昌至香格里拉、德昌经会理至禄劝等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加快西昌青山机场改扩建,研究开展攀枝花机场迁建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攀枝花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畅通经云南至东南亚、南亚陆路通道。
七、建设川西北生态示范区
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包括甘孜州和阿坝州。川西北生态示范区要坚持把保护修复生态环境摆在优先位置,促进生态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良性互动,高质量完成九寨沟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初步建成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建设国际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清洁能源基地和现代高原特色农牧业基地,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
(三十一)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突出川西北生态功能,建设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构建长江、黄河上游高原生态安全屏障。落实主体功能区定位,科学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强化区域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和修复,深入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湿地保护、退牧还草、防沙治沙、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生态工程。开展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积极推进若尔盖草原湿地生态功能区、以石渠为重点的“中国最美高原湿地”和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建设。加强“三江一河”重点流域和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加强对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等区域保护。实施川西北防沙治沙工程和民生项目木材替代行动。加强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强化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完善和落实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三十二)发展生态经济。持续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提升大九寨环线、若尔盖草原、香格里拉环线、大熊猫等精品旅游品牌影响力,支持九寨黄龙、稻城亚丁、四姑娘山、海螺沟、格聂神山等重点景区建设提升,完善旅游服务设施,促进“旅游+”发展。围绕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提升高原无公害、绿色生态农牧业产业化水平。有序推进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等流域水能资源开发,科学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建设藏羌彝文化产业带,大力培育民族特色文化产业,扶持藏药、唐卡、羌绣、藏饰等民族特色产品发展,助推藏区脱贫攻坚。
(三十三)畅通内联外达通道。开展藏区交通大会战,打造立体综合交通体系。积极做好川藏铁路建设服务保障工作,加快建设川藏铁路,建成投运成都(朝阳湖)至雅安段,加快推进雅安至林芝段前期工作并力争尽快开工建设。加快推进成都至兰州(黄胜关)铁路建设和成都至西宁铁路前期工作,积极开展成都至格尔木铁路规划研究工作。加快汶川至马尔康、雅安至康定、绵阳至九寨沟等高速公路项目建设,新开工马尔康至久治高速公路,加快推进康定至新都桥、汶川至川主寺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普通国省道提档升级,提升公路服务品质。建成甘孜机场,完成九寨—黄龙机场口岸功能改造升级,提升康定、稻城亚丁、红原机场运营服务能力,加快推进会东民用运输机场前期工作。
(三十四)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入实施藏区“六项民生工程计划”。统筹藏区新居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等,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深入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十五年免费教育计划、“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以及民族地区卫生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健全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救助体系,提升贫困群众就业能力。整合省内对口援藏、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及定点帮扶等力量,聚焦贫困村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精准发力,推进脱贫攻坚。
八、推进五大区域协同发展
充分发挥不同区域发展优势,突出功能定位,深化协同联动,统筹推进城市间同城化发展和区域一体化发展、协同发展,打造区域发展共同体。
(三十五)突出成都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推进环成都经济圈内圈同城化,通过同城化发展共享发展环境、发展政策、发展资源、发展平台,赋予德阳、眉山、资阳“成都优势”。按照公园城市理念规划建设,加快提升发展能级,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将“主干”从“成都”扩展升级为“成德眉资”。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整体一体化发展,推进空间规划无缝对接,着力在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生态环保、公共服务、户籍管理、人才流动、政策协调等方面取得突破,带动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一体化发展。支持成都与其他经济区各市(州)多形式、多元化、多领域合作联动发展,推动通道、产业、平台、服务共建共享,建立“研发设计在成都、转化生产在其他市(州)”的产业互动模式,协同推动产业成链、开展集群招商,提升成都与德阳、广安、雅安、阿坝、甘孜、凉山等合作园区建设水平。
(三十六)加强经济区协同发展。发挥成都平原经济区转型发展排头兵、创新发展发动机、跨越发展压舱石的重要作用,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与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在开放大通道建设、产业统筹布局、社会公共服务、城市群发展、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等方面加强协同联动,深化川渝合作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共同提升成渝城市群发展能级;与攀西经济区在战略资源创新开发等方面加强合作,共同把攀枝花和安宁河谷地区的特色资源、清洁能源优势转化为全省的发展优势;与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在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旅游开发等方面加强合作,共同打造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世界级旅游线路和景区。推动川南经济区与攀西经济区在沿江开放和南向通道建设等方面加强合作,协同打造国家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和生态经济走廊,带动川渝滇黔结合部深化合作。加强川东北经济区与川南经济区联系,协同推进承接东部发达地区和成渝地区产业转移。推动攀西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在生态旅游、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特色资源开发、扶贫开发等方面加强协作。推动川渝陕甘结合部、川甘青结合部深化合作。
(三十七)加强“三州”与内地协同发展。积极发展飞地经济,鼓励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与内地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完善支持政策和利益分享机制。健全对口支援“三州”制度,深入推进省内外对口帮扶和定点帮扶,支持内地企业参与“三州”建设和扶贫开发,促进对口支援从单方受益为主向双方受益转化,推动扶贫协作从短期项目合作向长期战略协作拓展,提升民族地区自我造血功能。
九、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支持县(市、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着力补齐发展短板,持续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全面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强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
(三十八)加强县域经济分类指导。按照中央完善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的决策部署,调整优化城镇建设、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的空间结构和布局,明确各类县域发展战略取向,推动主体功能区战略格局在市、县层面精准落地。健全各类主体功能区差异化协同发展长效机制,科学确定不同类型县(市、区)高质量发展目标任务,建立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县域经济分类考核指标体系,按照有关规定对县域经济发展强县、进步县、先进县和天府旅游名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先进县进行考评,加大对发展成效显著县(市、区)的奖励激励,推动县域经济差异化、特色化、可持续发展,加快形成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
(三十九)激发县域发展新动能。加快县域创新驱动发展,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加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深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完善扩权县管理体制,有序推进符合条件的县撤县设市、撤县设区,在改革发展、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方面赋予县级更大自主权。积极推进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稳妥推进撤乡设镇、乡镇撤并、村居撤并。支持有条件的中心镇加快实现由镇向城转变,争取发展成为县域副中心。支持符合条件的县域开发区扩区调位、提档升级,支持县域高标准建设产业园区、特色小镇,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创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鼓励扩大民间投资,大力培育县域市场经济主体。
(四十)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重点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加强考核激励,培育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深入实施“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健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重点推进大小凉山彝区、川西北高原藏区等贫困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完善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确保贫困地区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十、强化战略实施保障
(四十一)加强战略实施组织领导。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和省推进区域协同发展领导小组的决策部署,健全省领导牵头负责的区域协同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强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调度,创新战略实施高效落实机制,加强区域发展战略研究、总体谋划、政策制定、组织实施、督促检查,推动区域间、市(州)间战略协同和实施协同。
(四十二)构建战略实施支撑体系。细化落实“一干多支”发展战略的各项目标任务,分区域制定实施意见,落实年度重点任务清单。结合我省“十三五”重点区域发展规划中期评估,修订五大经济区发展规划。按照差异化协同发展的要求,结合全省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划定工作,统筹区域产业布局,制定区域产业布局指导意见和引导目录。突出分类指导,强化奖励激励,制定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和支持政策,完善县域经济发展考核办法。探索共同出资设立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基金。
(四十三)落实战略实施工作责任。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建立相应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细化落实政策措施,制定五年行动计划和年度重点工作方案,加强上下联动和横向协作,推动战略部署落地落实。省直有关部门(单位)要按照职能分工,切实加强指导和服务,形成工作合力。要加强督促检查和考核评价,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将其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对责任不落实、组织不得力、工作不见效的严肃问责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