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秦岭大熊猫保护研究成果报告发布
11月19日,在秦岭大熊猫文化宣传活动开幕式上,省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薛建兴发布了秦岭大熊猫保护研究成果报告。据悉,经过多年努力,我省在秦岭大熊猫保护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秦岭大熊猫保护已成为陕西生态保护的一面旗帜。
种群数量显著增长。秦岭是我国野生大熊猫重要分布区。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秦岭大熊猫数量由20世纪80年代的109只增加到345只,增幅达217%,为全国最高。平均每100平方公里就有10只大熊猫,秦岭大熊猫野外种群密度居全国之首。
栖息地面积明显扩大。秦岭大熊猫栖息地主要集中于秦岭中段南坡,北坡和西段也有少量分布,范围涵盖陕西5市、11县、27个乡镇。栖息地面积由20世纪80年代的1037平方公里扩大到3600平方公里,增幅达247%,潜在栖息地达2446平方公里。
保护管理体系日趋完善。秦岭是全国自然保护区分布最密集的地区之一。自1965年我省第一个保护区——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50多年来,秦岭已建成各类保护区32处,总面积5591平方公里,占陕西秦岭总面积的十分之一,形成了规模庞大的秦岭保护区群。其中,以保护大熊猫为主的保护区达16处,总面积3500平方公里,约76%的野生大熊猫及56%的大熊猫栖息地得到严格保护。
科学研究成果丰硕。秦岭大熊猫被科学发现以来,全国50多所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进入秦岭,先后建立了“中科院秦岭大熊猫野外研究基地”“北京大学秦岭大熊猫科研基地”“中国环科院秦岭生物多样性野外监测研究站”等科研基地,在秦岭大熊猫种群、栖息地、基因、病理、繁育等多个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为保护和壮大秦岭大熊猫种群,我省成立了秦岭大熊猫繁育研究中心,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成功攻克大熊猫生殖激素检测技术难题,掌握了大熊猫人工采精、授精和育幼等核心技术,形成了完整的人工繁育技术体系。目前,陕西繁育成活大熊猫18胎18仔,人工圈养数量达到22只,建成全球第三大人工圈养大熊猫种群基地,为下一步开展野化放归创造了必要条件。
秦岭物种保护成效显著。秦岭是中国地理标识,是我国南北地理、气候的分界线,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孕育了丰富而独特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目前,秦岭已发现种子植物3800余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7种;脊椎动物800余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5种,被誉为“生物基因库”。在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得到保护的同时,各种珍稀野生动物也得到了有效保护。朱鹮数量由最初的7只发展到3000多只,被国际鸟类保护联盟誉为“世界拯救濒危物种的成功典范”;林麝野生种群和人工繁育总量达到2.4万只;羚牛和金丝猴数量持续增长,分别达到4000头和5000只。秦岭成为名副其实的“动物天堂”。
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深化。为推动以秦岭大熊猫为代表的珍稀野生动物保护,我省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先后与中央电视台、美国国家地理等媒体合作拍摄专题纪录片10余部;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研机构,以及世界自然基金会、熊猫国际等组织开展保护及科研合作,进一步扩大了秦岭大熊猫知名度和影响力。近年来,我省与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中国绿化基金会等开展合作,实施了“熊猫守护者”“熊猫食堂竹子栽植”等项目,积极吸纳社会力量参与秦岭大熊猫保护,成效显著。(记者:王永锋 实习生:王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