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秋行丹霞现野柿神出鬼没有怪兰
彭华柿
丹霞兰
鼠鞭草状堇菜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瑜通讯员李贵清、陈再雄、刘加青
深秋行走于“色如渥丹,灿若明霞”的世界自然遗产地丹霞山上,寂寂群山掩不住幽幽丛林中四处点缀的五颜六色的野果。但是,当幸运的游客在沟谷林下、山坡阳处发现一个个犹如金色灯笼般的野柿子时,那很可能不是普通的柿子,而是一种全新的柿树新种。记者近日从丹霞山管委会获悉,有学者在丹霞山发现了一种全新的柿树。近三年来,考察组开展了大量的野外实地研究,查证了大量标本文献,近期正式确认其为柿树科的一新种,并将其命名为彭华柿。
近年来,世界自然遗产地丹霞山相继发现了一批全新的物种。缘何丹霞山能成为珍稀濒危植物“避难所”?
新柿种
经过三年研究才确定的彭华柿
早在2008年,来自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廖文波教授、凡强博士就牵头联合丹霞山植物园园长陈再雄等科研人员在丹霞山持续开展野外生物资源考察。
2014年,考察组发现在丹霞山地区分布的一种常绿灌木状的柿属植物,在形态上有很大的特殊性,很可能是未命名的柿树科新种。此后的三年间,考察组开展了大量的野外实地研究,于近期宣布正式确认这是柿树科的一新种。为了纪念今年初去世的丹霞山总规划师、中山大学博导彭华教授,研究人员决定把柿科新种命名为“彭华柿”。
据科研人员介绍,彭华柿是一种常绿灌木,其基本特征是稀小乔木,通常高约2~5米,枝条纤细,顶端无枝刺,叶片薄革质,为雌雄异株等。彭华柿的形态特征与乌柿及老鸦柿相近,但本种常绿,无枝刺,叶形及果实大小均可区别于二者。
发现组人员介绍,柿属为柿树科最大的一个属,包含500余种,广布于世界热带亚热带地区。本属的生物地理学历史复杂,属下系统关系仍未能完全解决。彭华柿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广东地区柿树科物种丰富的特点,更丰富了丹霞山在柿树科物种方面的研究成果。
据了解,彭华柿在丹霞山目前已经开放的长老峰山脚、卧龙岗、僧帽峰等热门景点均有分布。它常生于沟谷林下、山坡阳处。开花时间为3月~5月,果期为6月~10月,是最佳观赏期。
其他新发现物种
除了彭华柿,近年来,丹霞山和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联合开展的生物资源普查中,不断发现动植物新种。丹霞梧桐、丹霞兰、丹霞堇菜、丹霞小花苣苔等一批仅在丹霞山及周边地区生长的珍稀濒危植物相继被发现。
丹霞兰:“神出鬼没”的怪兰竟是“丐帮帮主”
一生苦守,仅为了那十多天的惊艳怒放。2013年,一种默默隐身于赤壁丹崖深处的独特兰花,被资深“驴友”朱家强无意中发现后首度公开亮相。全身嫩黄犹如美玉,通体是花没有叶的别致兰花目前仅在丹霞山出现,因此被当地有关部门命名为“丹霞兰”。
2010年5月1日,朱家强在一片野生竹林中首次发现了丹霞兰,“从来没有见过长得这么奇怪的兰花。这棵植物只有鲜花没有绿叶,花朵的颜色特别鲜艳,通体金黄。”此后多年,朱家强每次进山都会留意这种怪兰的身影。但让人奇怪的是,这群神秘的小精灵每年几乎不在同一个地方出现,它们调皮地在不同的地区四处“游走”。由于平时很难发现它的身影,它的一生只有在花朵怒放时,才会在幸运者眼前现形。因此又有人称之为“鬼兰”。
研究人员事后发现,由于丹霞兰没有叶子,所以只能通过身边的真菌窃取养分来维持其生长需要。“它就犹如丐帮帮主,靠无数‘忠心耿耿’的‘弟子’四处‘化缘’从而获取养分。”正是这种独特的生长链条,让丹霞兰十分依赖丹霞地貌中特有的微生物环境,假若有人将之移植出山,基本不能成活。
鼠鞭草状堇菜:差点“擦肩而过”的新堇菜
2012年,学者们在丹霞山展开了一次生物多样性综合科学考察。活动中,人们发现了堇菜属中一个重要的植物新种——鼠鞭草状堇菜。据介绍,早在2008年丹霞山还在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时,廖文波教授带领考察团在丹霞山做调查时,在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发现了这种堇菜。因为当时没有花和果实,学者们一度以为是庐山堇菜的一种特殊的生态型。
2012年,丹霞山正式申遗成功,廖文波教授到丹霞山故地重游时,堇菜正值花期,而花型却跟鼠鞭草属植物非常相似。廖教授当即对这种堇菜进行采样,带回进行深入研究。在仔细反复对比了其他堇菜的模式标本和分子实验数据后,廖教授慎重地将其鉴定为堇菜属的又一新种,命名为“鼠鞭草状堇菜”,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一个新组——丹霞堇菜组。
建议:根据物种丰富度适度开发景区
王冬梅等学者敏锐地认识到:“丹霞地貌区虽然拥有这么多的珍稀濒危植物,但随着丹霞地貌区旅游业的进一步开发,不仅是珍稀濒危动植物,其他生物物种及整个生态系统都会越来越受到威胁。”
为此,学者们提出了保护建议:“建议丹霞地貌区根据各景区物种的丰富度来进行适当开发。特别是应该考虑根据珍稀濒危动植物的分布情况,对丹霞地貌区进行功能区划分,如在珍稀濒危动植物较丰富的地区应该考虑设为核心区。”
同时要加强宣传与立法,提高游客与当地人们对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意识,并在丹霞地貌区核心景区周围实行封山育林,保护自然植被和动物的自然属性,以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还有,在现有基础上,要加强对珍稀濒危物种群状况调查,以便建立濒危物种的预警机制,在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同时做到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