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科学大奖”树立评奖新思维

日期:11-20
新思维评奖奖项

原标题:“未来科学大奖”树立评奖新思维

近日,2018年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在北京落下帷幕。李家洋、袁隆平、张启发、周其林、冯晓明、马大为和林本坚这七位科学家分别获得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及数学与计算机这三项大奖。走过三年的未来科学大奖,如今已经成为中国科学界一年一度的盛会,影响力和号召力与日俱增。

评奖是对成果的表彰,更是对科研事业的鼓励和尊重。都说创新是第一动力,可如果没有相应的人才激励,没有全社会尊重创新的氛围,这一动力也就难以激发。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无数伟大的科学家和成果脱颖而出,既推动科学研究持续发展,也让科学事业赢得世人尊重。一个具有公信力的奖项,对于科技创新的助力可见一斑。作为中国第一个民间发起的科学奖项,未来科学大奖从诞生之初,就放出了要做“中国诺奖”的豪言壮语。那么,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奖项?

首先,成果具有影响力。设立奖项,金额大小只是其次,最重要的是评选结果具有前瞻性和说服力。一项奖项能不能得到大家认可、能不能被视作科研领域的风向标,看一看得奖成果的影响力,就能一目了然。在这方面,以往的评奖,获奖者总是少不了经过一番申请、答辩的繁琐程序。事实上,成果的影响力靠这些案头工作是怎么也体现不出的。有没有影响,问一问学界、业界乃至社会各界,答案自然不言而喻。

其次,机制要有公正性。每年诺奖名单公布时,我们常会看到这样一则新闻。比如,获奖者半夜突然接到电话被告知得奖,还以为有人故意和它开什么玩笑。闻者捧腹不禁,却从中可见评选机制的合理公正。以未来科学大家为例,候选人由科学委员会邀请的提名人提名产生,不接受个人申请与机构推荐。这样一来,奖项与机构脱钩,便没了“人缘”“关系”这些错综复杂的影响因素。

最后,第三方监督不可或缺。虽说奖项评选都是同行评议,可评议程序合不合规,却与专业知识没有太多关系。为了保证同行评议的规范性、客观性,第三方监督一定不能缺位。尽管监督人员不参与具体讨论,但对于规则是否公平公正、执行过程是否遵循规则,也能心中有数。从这一角度来看,有了第三方监督的约束,奖项的公信力才令人信服。

科学研究要靠实实在在的成果说话,每一次突破、每一项进展的取得,都离不开日复一日的埋头苦干。奖项的设立,就是要为科研工作者撑腰,让他们付出有所回报,为他们打破条框限制、进行大胆探索的做法给予肯定。期待今后会有更多具有公信力、影响力的奖项,为科研事业的一次次突破提供强大助力。(毛梓铭)

传达学习贯彻党中央关于秦岭北麓西安境内违建别墅问题的有关通报精神 科技日报:国家烟草局调高烟草销售任务不合时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