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这片海”,世界新引擎——从进博会看当今世界(下)
一
2008年,保罗·克鲁格曼拿到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理由是他对“自由贸易与全球化”研究的贡献。
十年间,世界经济复苏步履维艰。一个重要表征,是作为全球贸易晴雨表的“波罗的海指数”,再也没有回到过金融危机前的繁荣高点。
经济学的经典理论可以指导世界做出最优选择,但经济学家们也知道,世界并非总是由理性构成。
大大小小的国际会议、论坛上,人们一遍遍地强调自由贸易和全球化的重要性;但现实中,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不断出现,全球贸易紧张局势的背后,是信心的缺失、共识的动摇。
当今世界,人们的行进与走向,需要推动力,也需要说服力。首届国际进口博览会,在恰当的时机,为世界提供了一个契机,重新发现自由贸易和全球化的价值,重拾对未来发展的信心与共识。
正如一位国内学者所言,全球经济缓慢复苏的十字路口,需要有国家以气派和定力,先一步站出来,释放各国出口潜力,打通产业链上下游,捍卫自由贸易和全球化。
“对于我们这些笃信自由贸易应继续向前发展的国家而言,像中国进博会这样的大型展会,将成为我们实现夙愿的框架平台。”哥斯达黎加总统索利斯的话,代表了进博会上所有志同道合者重新凝聚起来的信念。
二
这一次,鼓舞人心,不需要通过艰涩难懂的理论和数学模型。进博会上,中国用事实说话。
“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
习近平主席在开幕式上提出的“大海论”,随着进博会举行,被全球政要、展商一次次引用,成为比喻中国经济的经典,也为世界重新认识中国经济的“全球价值”,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短短6天,不足以让世界看遍“这片大海”的全貌,但足够令远方来客耳目一新、怦然心动。
进博会上,随处可见海外展商手持华为手机,身穿“中国制造”的服饰,忙不迭地使用微信洽谈生意,并惊异于中国采购商的巨大热情。
改革开放40年,全球化让“中国制造”遍布世界每个角落,中国的出口也成为推动全球贸易走向繁荣高点的关键因素;而今,潜力无限的中国消费市场,正进一步打开大门,向世界展现魅力。
“以前,我们的‘中国印象’主要来自中国制造和中资企业的投资,对太平洋另一边的中国市场,可以说是一片未知。”巴布亚新几内亚展商的说法,代表了一大批中国市场的“新来客”。
“过去全世界都知道中国有13亿人,有巨大的市场,但很多人的认识是笼统、模糊、滞后的,进博会让全世界清晰直观地看到中国‘这片海’的丰富层次和勃勃生机。”一位国内学者表示。
三
进博会上,全球展商用不同的方式来到中国上海。
有人用大船运送全世界最大的机床而来,有人用手提箱装着数百万美元的宝石而来……
大会落幕,最大机床在中国找到了买家,数百万美元的宝石重新小心翼翼地装箱回国。
不论最终成交与否,人们的脸上都写着兴奋和期待。整齐装订的意向合同订单、厚厚成叠的名片、微信通讯录上的新联系人……他们都找到了自己与中国“这片大海”之间的连接渠道。
一位热爱中国文化的法国展商说,他对中国人做生意时常说的“关系”二字很感兴趣,“在我看来‘关系’不是贬义,今天的全球贸易,最缺能将大家连在一起的‘关系’。”
这种“关系”,是公平贸易下的互相理解、互相信任,是互利互惠的互通有无。进博会上,点点滴滴的“关系”积少成多,汇流入海,将如春风化雨般,消融全球经济中高高立起的贸易壁垒。
“是进博会把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以及以往对中国有看法的国家之间的距离都拉近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说。
四
全球贸易真正的影响是什么?包括克鲁格曼在内,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努力探究着贸易的真相。
进博会舞台上,人们通过现实中的合作,在进行着新的探究。
一位在莫桑比克创业的英国人,在进博会上把猴面包树果实所制的产品带到中国。他介绍,如果不是因为全球贸易发现的价值,这些植物界“活化石”的生长地会被焚烧,改种上庄稼。所以,贸易不仅能改善当地人的生活,还发挥着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
若非进博会上的相遇,一般人很难想象,贸易的“影响链”可以如此之远。
当进博会将中国“这片海”与全世界相连时,交互流动的不止商品和服务,还有它们背后的发展理念与发展模式。
“随着中国绿色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入,我们将以创新的、负责任的解决方案支持可持续发展。”芬兰展商带着创新的生物材料制成、100%可回收的概念车参展,他认为进博会不仅让科技创新体现了价值,并能鼓励更多的人了解并接受绿色环保的发展方式。
贸易,是拉动世界经济重新起航的动力,但通过进博会,人们可以看得更远。特别是当中国正在迈上高质量发展的轨道,将通过贸易的纽带,与全球经济的动能转换产生更多“共振”,打开走向更美好未来的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