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改革开放壮美画卷里的重庆力量
11月16日,中国国家博物馆,“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现场。
11月16日,中国国家博物馆,“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中的“大美中国”影像长廊美轮美奂。
重庆涪陵页岩气田是中国第一个实现商业开发的页岩气田。
1997年3月14日,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成立重庆直辖市的议案。图为重庆夜景。
实现中欧国际货运大通道与长江黄金水道“无缝衔接”的重庆果园港。
重庆市黑山谷农村公路方便了当地群众出行,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
三峡水库集储的充沛淡水,为长江经济带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支撑。图为三峡重庆库区生态茶园。
重庆四联仪器仪表集团流量仪表智能生产线。
6月28日,上午10点,一列中欧班列从沙坪坝团结村中心站驶出。
重庆当代画家罗中立的油画作品《父亲》吸引观众驻足。
2017年11月9日,马善祥给江北区观音桥街道社区居民宣讲十九大精神。记者 万难 摄
西南铝业环件生产车间。
重庆轨道交通2号线是中国西部地区首条城市轨道交通线。
本报北京电 (记者 张莎)日前,“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在国家博物馆开展。重庆以怎样的姿态呈现在全国的画卷中?11月16日,重庆日报记者前往北京,为重庆市民一探究竟。
此次展览包括6个主题内容展区,展示了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生态、科技、军事、党建等领域取得的成就。一路走来,记者在镜头里找到不少重庆的发展成就和变革缩影。
走进第二展厅“壮美篇章”的“开放合作共赢”单元,一个大型的中欧班列线路图沙盘吸引了记者注意,仔细一看,其中就有中欧班列(重庆)。解说员介绍:中欧班列是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互联互通、提升经贸合作水平的重要平台,也是中国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新通道。截至2018年9月,中欧班列开行数量超过1万列,到达欧洲15个国家44个城市。
在第三展厅“关键抉择”,一幅重庆夜景照片挂在墙上。这张照片意义重大,下方写着“1997年3月14日,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将原四川省重庆市、万县市、涪陵市、黔江地区合并,成立重庆直辖市的议案。”
走出第三展厅,外墙上展出着我国改革开放40年部分优秀美术作品。重庆当代画家罗中立于1980年创作完成的油画《父亲》冲击着观众们的视觉,不少观众掏出手机翻拍这张油画。
第四展厅“历史巨变”中有呈“品”字状的三块屏幕,主办方设计了一个“榜样的力量”互动环节,让观众与“改革开放以来100个优秀基层党组织和先进党员代表”合影。在第一排,记者见到了重庆市民、“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马善祥的名字。
连接第四展厅与第五展厅的是“大美中国”影像长廊。走进这里如同走进“时光隧道”,“和谐号”驶过后,记者在缓慢滑过的照片中找到了“重庆奉节白帝城和三峡瞿塘峡口”,这是新华社记者拍摄的精彩瞬间。
更让观众们连呼“太美了”“震撼”“漂亮”的,是绵延数十米、满屏展示的“长江经济带之重庆洪崖洞”。这是两个24小时延时摄影视频,一边是充满立体感和层次感的渝中半岛,一边是雄伟的千厮门大桥和壮观的江北嘴。白天云卷云舒,夜晚流光溢彩,美不胜收。
在第五展厅“大国气象”中,记者一举找到了8个重庆元素——
在“蓬勃发展的中国企业”单元,三张重庆照片分别是:西南铝业环件生产车间、重庆四联仪器仪表集团流量仪表智能生产线、长安汽车江北发动机工厂车间中的职工正在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场景,他们分别代表着企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企业创新活力全面迸发、企业政治优势充分发挥。
再往前走,实现中欧国际货运大通道与长江黄金水道“无缝衔接”的果园港,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黑山谷农村公路,中国西部地区首条城市轨道交通线、中国首条跨座式单轨交通线路的重庆轨道交通2号线,三峡重庆库区生态茶园,中国第一个实现商业开发的页岩气田、年均产能达100亿立方米的涪陵页岩气田,向观众讲述着重庆经济社会建设的突飞猛进。
现场直击>>>
观众眼中巨变的重庆
本报北京电 (记者 张莎)11月17日,北京,国家博物馆西侧广场巨型的红色花坛之上,“伟大的变革”五个大字巍然矗立。时值周末,前来参观“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的群众络绎不绝。记者采访到几位与重庆相关的观众,请他们谈谈变革的重庆。
重庆的投资环境让他心动
“重庆成立直辖市后发展太快了。”在第三展厅“关键抉择”,一名中年男子指着墙上的重庆夜景照片,与友人交谈。
说话人叫魏翔茂,是北京一家科技公司的创始人。他告诉记者,自己如此关注重庆,与在重庆发展的商界朋友不无关系,“好友一直想拉我入伙去重庆投资,请我去重庆考察过几次。”
魏翔茂对重庆的印象是:产业配套能力日益增强、市场潜力可供挖掘、政府办事效率较高,是一座开放、包容、自信、充满活力的魅力之城。他说,重庆对科技型民营企业敞开大门,自己很为这一良好的投资环境心动。
“改革犹如大潮奔涌,由此可见,重庆并没有辜负党中央的关键抉择。”他说。
重庆成为她最爱的旅游目的地
在“大美中国”影像长廊,几乎每一位见到长达数十米的24小时延时摄影视频作品——“长江经济带之重庆洪崖洞”,都会呼朋唤友拍照留念。
在此流连许久的郭蓉,刚结束在重庆的旅游。
“重庆现在是我最爱的旅游目的地。”郭蓉笑着说,今年5月,她在朋友圈见到“行千里·致广大”重庆城市形象宣传片后,就被深深吸引,与老同学们一合计,大家决定国庆节造访重庆,在重庆庆祝相识20年。
逛山城老街、赏巴渝文化、看两江汇流、品火辣美食,郭蓉告诉记者,一周时间,他们还没把重庆逛够。
见到长廊两边播出的渝中半岛和江北嘴美景,郭蓉掏出手机拍摄了好几段小视频,又发送到同学群里,“我们再重温一遍重庆最美风情。”
她是重庆交通变迁受益者
展馆内还设置了多个互动体验区域,记者在“我爱我的家乡”互动项目旁见到,一个年轻女孩给重庆点了好几个赞,她是在北京打拼的重庆巴南人周潇。
周潇告诉记者,观展下来,她感受最深的就是重庆基础设施的日新月异。
“有张图片是黑山谷农村公路,其实我也是农村公路的受益者。”原来,周潇家住巴南云纂山,山上风景秀美,她的父母在10年前就想开农家乐。只因家门前是土路,小车开不进,农家乐计划搁浅了。
5年前,周潇家门前的公路硬化了,不久后,家中农家乐正式开业,因为妈妈做得一手好菜,加上交通方便,周末常常爆满。
家中农家乐不错的收入,让周潇没有后顾之忧,可以安心在北京打拼。
见证者说>>>
市口岸物流办主任聂红焰:
中欧班列(重庆)的开行是里程碑式的事件
本报记者 杨骏 实习生 唐璨
“自中欧班列(重庆)开行已来,它一直在不断突破、完善。如今,中欧班列(重庆)不仅是重庆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更是全国中欧班列的重要代表与品牌。”11月18日,市口岸物流办主任聂红焰说。
中欧班列(重庆)的开行,可以说是一次里程碑式的事件。国务院曾召开专业会议指出,以中欧班列(重庆)为代表的中欧铁路集装箱班列打通了我国西向通道,带动了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和经贸交流,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支撑。“重庆市和有关部门为中欧班列的开通和发展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会议评价道。
开行7年以来,中欧班列(重庆)在多个领域实现突破:它率先与跨境电商携手,实现跨境电商与铁路的合作;率先为西部地区运回首批平行进口车;率先实现铁路运邮……
“今年,中欧班列(重庆)去回程开行比例为1.15∶1。这些都标志着,这趟班列正在不断地‘成熟’。”聂红焰表示,在中欧班列(重庆)的带动下,重庆铁路大通道建设正逐步提速,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均有国际铁路或联运大通道。
当代艺术家罗中立:
改革开放改变了我的命运
本报记者 赵迎昭
“改革开放初期,是我人生中最难忘、最激情澎湃的时光。改革开放改变了我的命运:我不但赶上了恢复高考第一年入学考试的末班车,考上四川美术学院,改革开放之后第一次举办的全国青年美展,又让还是大学生的我一举成名。”著名当代画家罗中立说。
罗中立1978年考入四川美术学院油画专业,油画《父亲》就是在这期间创作的。1980年12月,《父亲》参加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并于次年获得一等奖。许多人都会记得,这幅巨幅尺寸的农民头像,曾以强烈的视觉效果和情感力量打动了中国人的心。《父亲》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历程。改革开放给了艺术家施展才华、自由创作的机遇。
1983年底,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公派出国的留学生,罗中立前往比利时安特卫普皇家美术学院学习美术。如何从学习、模仿真正转向本土化、当代性探索,自此成为罗中立一直思考的问题。“科技界一直在提倡“掌握核心技术”,在油画上,则要在大量学习后消化,在作品中体现中国精神、中国气派。”
“表现农民,就画自己熟悉的大巴山农民的平凡生活,画劳动人民的悲欢喜怒、爱憎生死。”这是罗中立1980年12月14日写下的,至今仍然把人民性体现在创作中,目前,他仍在创作大巴山题材的油画,只是绘画语言在不断变化、丰富之中。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马善祥:
我见证了调解工作的变迁
本报记者 周尤
“改革开放40年,我见证了江北区观音桥街道调解工作方方面面的变迁和发展。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基层人民调解员的工作环境变得更好。”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马善祥说。
2012年,街道党工委决定以马善祥为核心组建“老马工作室”专门从事群众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办公室配备了现代化的办公设备,办公效率得到提升。“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群众反映的问题类型从征地拆迁、企业改制等方面转变到物业纠纷、情感诉求等方面。调解类型变得更复杂,要求调解员的工作能力也必须不断提高。”在此期间,马善祥梳理了60多项具体调解方法,总结形成了“老马工作法”。如今,他不仅要从事调解工作,还经常受邀前往党政机关、高校等地作报告,向更多人分享自己的工作经验。在工作中老马发现,老百姓对于人民调解工作的态度也在转变。随着普法教育的深化,群众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开始懂法服法,让调解工作变得更加顺利。
改革开放40年,江北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嘉陵化工厂搬离了江北、煤炭渣和化学废料被清理,主城的居住环境越来越好,人民群众身体也越来越健康。江北的发展与巨变是改革开放40年的一个缩影。“现在很多群众都向我反映,党的政策好,不活到100岁都对不起这么好的政策。”
中铝西南铝总经理、党委副书记黎勇:
西南铝为国家提供上千种铝材
本报记者 夏元
“改革开放40年,是中铝西南铝技术创新、装备升级的40年,是为国家航空航天及国防军工贡献力量的40年。”中铝西南铝总经理、党委副书记黎勇说。
打开记忆闸门,回首改革开放40年,西南铝在研发制造领域取得的成绩不胜枚举——
它研制的铝材是国内最早获波音、空客、赛峰认证的产品,通过了中、英、法、美、日、韩等多个国家船级社认证;
它率先研制“亚洲第一环”3.5米级铝合金锻环,并不断将其直径扩大至5米、6米、9米、10米,极大推动了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
它生产的国内最大截面7050合金超宽超厚预拉伸板,为我国制造的全球最大射电望远镜提供了全部反射面面板及铝板结构件……
如今,我国几乎每一个航空航天及国防军工重大关键项目,都有“西南铝造”铝材作为配套。40年来,西南铝先后为我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东风”“长征”系列火箭、“天宫”系列目标飞行器、“神舟”系列飞船、“嫦娥”系列探月卫星、新型战机、舰船、国产大飞机等数十项航空航天及国防军工重点建设项目,累计提供上千个品种的高性能、高品质关键铝材。
重庆市轨道交通院士专家工作站专家沈晓阳:
重庆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居全球第十三位
本报记者 杨永芹
“可以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重庆轨道交通。”重庆市轨道交通院士专家工作站专家沈晓阳说,改革开放,为重庆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运营和发展创造了资金引进、技术创新、政策支持的外部环境条件。
沈晓阳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参与重庆公共交通系统规划与建设,见证了重庆轨道交通从无到有,从单一线路到网络化运营的全过程。
为缓解主城“出行难”“坐车难”,选择大运量轨道交通成为重庆应对之策。2000年,被列为国家西部开发十大重点工程和国债项目及利用日本政府贷款项目——2号线开建。2005年6月,我国首条跨座式单轨线路—2号线一期(较场口至动物园)正式开通运营,从此不塞车、不赖站、准点运行的轨道列车,成为市民出行首选。
截至目前,重庆主城共开通6条轨道交通线,运营总里程规模264公里,位居全国第六、全球第十三,日均客运量200多万人次。
不仅如此,日前出台的《重庆市城市提升行动计划》,更为市民便捷出行展示了美好前景。到2022年,我市运营及在建的城市轨道交通里程将达到“850公里+”,日均客运量超过600万人次。
沈晓阳说,令他更欣慰的是,以重庆跨座式单轨交通及产业为重要代表的中运量轨道交通体系,已成为我国许多大中城市轨道交通制式首选,并作为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代表,正走向越来越多的国外城市。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记者齐岚森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