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专访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陈杰:我就是一名记者
△2018年11月18日,河南三门峡,第十二届中国摄影金像奖颁奖典礼现场。新京报首席记者陈杰(右七)。摄影 /中国摄影家协会 徐静
2018年11月18日,第十二届中国摄影艺术节在河南三门峡开幕。第十二届中国摄影金像奖颁奖典礼在今晚中国摄影艺术节开幕式上隆重举行。
中国摄影金像奖是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摄影艺术领域全国性的最高个人成就奖,旨在表彰和奖励为摄影事业繁荣发展做出突出成绩或取得重大成就、德艺双馨的摄影家和摄影工作者。
来自新京报的首席记者陈杰登上领奖台,获颁第十二届中国摄影金像奖。新京报记者第一时间采访到陈杰,看看他在摄影道路上历经了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又有哪些感悟。
△陈杰,安徽省贵池市石台县人,2003年11月在北京参与创刊《新京报》,先后任摄影记者、摄影部副主编、主编,2014年主动辞去主编,任首席记者。
2014年以来,陈杰先后发出的十多篇关于环境问题的重大事件报道得到国家领导人批示、国务院督办,促进问题解决。如2014年关于腾格里沙漠污染报道,触发中国环保风暴,一百多名官员被问责。2015年关于新疆卡拉麦里山生态危机报道,问责地厅级干部12人,县处级正职7人。2016年,报道的四川悬崖村孩子们攀爬天梯上学,促进了悬崖村的巨大改变。
△2014年8月29日,内蒙古自治区腾格里沙漠腹地,一根排污管穿过沙丘,通到沙漠腹地的4个巨型排污池,把从3.2公里外引出的工业污水直接排放其中。
△2015年10月29日,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腾格里沙漠腹地,中科院和绿发会工作人员在一处当地化工企业,通过埋在沙漠里的管道向沙漠直排污染并用黄沙覆盖的区域,挖出被污染的沙子,为环境公益诉讼收集证据。
△2015年10月29日,内蒙古自治区腾格里沙漠腹地,按环保部技术要求,耗资5千万治理后的4个巨型排污池。
“只是想踏踏实实拍一些长线的东西”
是什么时候知道您获得这个奖的,当时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陈杰:获得这个奖,其实心里很平静,我更愿意把这次获奖作为我回归一线这4年的一个总结,也是为这个阶段画上一个句号。
同时,它也是一个新的起点,作为我进入另一个阶段向上阶梯的第一步。未来我只是想踏踏实实拍摄一些长线的东西。
[page]
目前我和《新京报》原深度报道部首席记者刘旻,一起加入《我们视频》,成立了杰出工作室,旨在实现优质选题的融合报道。如今,在我们彼此的深刻影响下,通过对选题的咀嚼、思辨、磨合,然后将采集的内容以特稿、视频和图片进行分类制作并整合,逐步尝试对选题更深入和更充分的挖掘,并更有力地呈现。
如何确定自己的长线选题?
陈杰:选择一个事件的时候,首先这件事要足够地引起我的重视,其次在某个行业领域里面它是足够重大。然后我再去调研,不断地去甄别筛选,最后做出判断。
△2017年8月2日,青海省玉树州治多县非法盗采点扎苏煤矿其中的一个山谷,从高处俯瞰,整个山谷满目疮痍。据调查,处于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青海三江源国家公园核心区,分布有41个亟待修复的矿点,大部分为非法矿点。
那您是否还跟以前一样去追“短平快”的新闻呢?
陈杰:我看它背后的价值。灾难也好,救援也好,里面会有很多故事。比如说日本大地震,第一年我就去了,但是后来我开始关注这件事的次生灾害,于是2015年我又去了一趟,就去拍摄那个在福岛核辐射污染区域唯一一个生活在那里的老人松村先生。
一个重大的事件,它背后必然会带来很多连锁反应。这些连锁反应我们不一定都适合报道,但我们可以去观察它,可以去进行反思,到最后成为你长期关注的一个话题。
△2015年11月28日,日本富冈町高辐射区的一处停车场。2011年3月11日,日本大地震触发核危机,截至2015年11月,在福岛第一核电站周边40公里范围内,仍有大量高辐射区被划为生命禁区,昔日家园变成杂草丛生的“鬼城”,约有10.5万人无法返回家园。
△2014年10月14日,田志伟和志愿者给生病的普通鵟喂牛肉,一只即将康复的普通鵟在屋里飞来飞去。位于河北省境内的渤海湾有一片方圆600多平方公里潮间带,每年有380多种,上千万迁徙的鸟类过境,是世界候鸟迁徙八大鸟道之一。45岁的田志伟,10前开始义务护鸟,如今,他组建了一支28人的志愿者队伍,组成渤海湾护鸟队,每年救护各种鸟类上千只。
“每一个故事都能够击碎人心”
您觉得新技术会重构新闻视角么?
陈杰:我觉得对大众来讲的话,可能是这样的,就是给大家一个新颖的呈现方式。就像8·12天津爆炸那张照片一样,航拍在新闻上运用已经比较普及,这张航拍照片从视觉效果上带给别人震撼,但它是一个外在的刺激。
我觉得真正能够触动你的是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正如前几天我在自媒体上发了一句话:每一个故事都能够击碎人心。
△2015年8月15日,大爆炸后留下的巨坑和废墟。2015年8月12日,天津市东疆保税港区瑞海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所属危险品仓库发生爆炸,173人死亡,1.7万户居民房屋受损,8000多辆车被焚毁,并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印象最深的照片是哪一张?
陈杰:我拍摄了很多照片都获过奖,《四尺校长》那张没怎么拿过奖,但可能是我印象最深的一张照片。说实话,我不觉得这照片拍得有多好,但是就是平凡而触动心扉,这更多的是个人的体验。
《四尺校长》2014年6月12日,熊朝贵在课堂上。熊朝贵既是校长,也兼顾6年级毕业班的数学教学。熊朝贵是云南省马关县夹寒箐镇么龙村人,肢体残疾,身高1.38米,现年50岁。2007年9月任么龙小学校长至今,该小学现有学生400多人,大多数是留守儿童。熊朝贵既是校长,也是呵护这些孩子的“家长”。
为什么这一张《四尺校长》照片能打动您?
陈杰:你想象在一个偏远山村里面,有一所几百名学生的学校,这所学校的校长居然是一个身高跟他们这些小学生差不多高的一个教师——熊朝贵,这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深入了解后,才知道当年他成绩很好,但是因为身高问题,没能参加高考。回到乡村后,本来是放弃自己的,反正社会也不认可他。1985年他在家自办学习班,他发现村里的教育极其落后,失学儿童比例很高,他就把这些孩子召集过来,教他们知识,慢慢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后来,他成立了一所私人学校,这个地方在教育改制的时候,他又转成了公办教师。但是么龙村地处偏远,年轻的公派教师去教课,往往一年两年就走了,没有人愿意留下来。代课教师来来走走,唯独熊朝贵就成了唯一一个留下来的人,就后来他成为校长,并成为孩子们的庇护者。这张照片呈现的是人性的光芒。
“我不会去粉饰太平”
您希望别人怎么评价你呢?
陈杰:记者,称职的记者吧就是这样。就记者本身就是一个身份,能够认同你,啊这是一个称职的记者,就OK了。
是摄影记者呢还是记者?
陈杰:记者不需要去加一个前缀或者后缀。我就是掌握了各种技能的记者而已,摄影、摄像和文字都是我报道的手段,这个不要刻意去强调你的手段。如果有一天我成为了纪录片的导演或者是摄像师,那可以贴这个摄影师的标签。
[page]
△2008年5月18日11时,一架“黑鹰”直升机降落三江村,空降兵开始营救被困村民,两小时后这里被泥石流掩埋。2008年5月17日11时,空降部队某部尖刀连26名官兵,历经11小时,从塌方的山体冒死徒步行进40公里,挺进四川省绵竹市金华镇三江村,营救被困的69名群众。
如何去看新闻报道中的伦理困境与解决模式?
陈杰:摄影伦理,在历来,在中外,一直在争论中,这很正常的。我相信现在的摄影师也会遇到跟《饥饿苏丹》差不多的事情,在孩子安全的前提下,我相信大多数摄影师都会先用几秒钟时间把这个场景拍摄下来,再去进一步实施帮助。
拿起相机按下快门的时候我是记者,放下相机的时候我是个普通人,我也有正常人的这种同情心,也有恪守记录真相的职业素养。
△2015年4月28日,位于加德满都的一座寺庙在地震中被摧毁。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强震,造成8019人死亡,17866人受伤。同时,损毁了14座重点古建筑,其中12座为世界文化遗产。
您现在的规划的拍摄项目有什么呢?
陈杰:比如说不是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嘛,我就在做贫困相关的选题。就是我会选好这些区域,然后一个个地去踩点,找好样本,然后记录拍摄。拍摄他们真实的变化,也了解他们变化后的困惑,我不会去粉饰太平。
△2017年12月14日,贵州省哲觉镇论河村,4岁的张琴在和奶奶一起睡的床上,她的家地处深山,为深度贫困户。2017年,她家被纳入精准扶贫户。
△2018年3月1日,贵州省哲觉镇论河村,张琴的家从深山搬到论河村中心新村,她和妹妹有了自己独立房间和新床。张琴的爸爸也成为一名扶贫产业化项目的员工。
△2017年12月14日,贵州省哲觉镇论河村,位于深山的一户人家,8岁的朱福军在自己的床上,床的下面是牛圈。2017年,朱福军的家被纳入精准扶贫户。
△2018年3月1日,贵州省哲觉镇论河村,从深山搬到论河村中心新村的家里,8岁的朱福军有了自己的独立卧室。过去朱福军每天上学往返要走4个小时山路,现在他的新家离学校只要步行5分钟路程。
△2017年12月15日,贵州省哲觉镇论河村,位于深山的一户人家,9岁的张敏,她的床在一间土木结构的旧屋子的一角。2016年,张敏的家被纳入精准扶贫户。
△2018年3月1日,贵州省哲觉镇论河村,从深山搬到论河村中心新村的家里,9岁的张敏有了自己独立的卧室。过去张敏每天上学往返要走2个多小时山路,现在他的新家离学校只要步行5分钟路程。
△2018年6月25日,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海子街镇五十亩村,18岁的汤关田和20岁的姐姐汤关琳住在一个危房的阁楼里。2017年,她的家被纳入精准扶贫户。
△2018年6月27日,贵州省毕节市经济开发区碧海阳光小区,18岁的汤关田和20岁的姐姐汤关琳住进了新房。全家5口人免费分得100平米的新房,姐妹两人在开发区一座智能温棚运营单位就业。
△2017年12月15日,中国贵州省哲觉镇论河村,位于深山的家中,12岁的张顺丽在自己的床前。她的父母在苏州打工。2016年,她的家被确定为精准扶贫户。
△2018年3月1日,贵州省哲觉镇论河村,从深山搬到论河村中心新村的家里,张顺丽有了自己的独立房间,她的爸爸妈妈也回到家乡,在扶贫产业化项目公司上班。
△2018年6月24日,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海子街镇五十亩村,李佳玉、李佳雪、李创达三姐弟睡在一间九十年代的土木结构的危房里,他们每天上学来回要走3个小时。2017年,他们家被纳入精准扶贫户。
△2018年6月26日,贵州省毕节市经济开发区碧海阳光小区,李佳玉、李佳雪、李创达三姐弟还有爸爸、奶奶住进100平米的新房,三姐弟不仅有了新床,而且上学在社区小学,步行不到10分钟。爸爸李福传分到社区上班,月工资3000元。
您拍的哪张照片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陈杰:比如说《悬崖村》,这篇报道像捅破层窗户纸一样,让凉山直面他们的贫困,对当地扶贫工作起到了促进作用,所以,这篇报道不仅是改变了一个村落。有的时候,你的报道像一个引爆点一样,触发了社会对整个扶贫工作的关注。
我的诸多报道,包括和身为新京报调查记者的,我的爱人刘旻一起做的诸多报道,基本上都产生一些不错的反响。但是我报道的动机不是先入为主地为了改变什么,而是作为一个新闻人的职业习惯,我只是想报道它,呈现出事实,让事件本身的力量发酵,凝聚各方力量,推动改变。
为什么您一直选择在一线记录,你未来有什么打算?
陈杰:去年开始和我的爱人刘旻一起,做一系列长线的影像及人类学视角和社会学思考的选题。
在执行选题过程中,有很多呈现出人性光芒的东西。但是在深入真相后,很多是令人震惊和痛苦的。在震惊之余,给予我们的是一股强烈的内在力量,同时也是理性的思考,并积蓄成前行的动力。
去年我无意中淘到了著名哲学家袁伟时老师所著的一本近代史著作,扉页上袁伟时老师留下了这样的字迹,“历史在哪里扭曲,就要在哪里突破。说真话,讲自己的话。”落款时间是2003年8月。15年过去了,这句话依旧散发着冰冷而又诱人的光芒。
我想,身处任何时局,作为记录者不能推诿责任,指望别人去讲真话,而自己甘愿跪在地上。
我们要让我们的作品成为从旁观到介入的力量,也成为未来历史文献的珍品。
《悬崖村系列报道》
△2016年5月14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支尔莫乡,在3名家长的保护下,15个孩子从山下的勒尔小学出发,踏上放学回家的路。他们要顺着垂直的悬崖攀爬17条藤梯,才能抵达比山下学校垂直高度超过800多米的“悬崖村”,即阿土列尔村勒尔组。
△阿土列尔村,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悬崖村”,72户人家居住在这里,这个村处于美姑河大峡谷断坎岩肩斜台地,所在位置就像三层台阶的中间那级,海拔1400多米,与山下的学校及公路垂直落差约800米。
[page]
△2016年5月14日,爬山开始前,陈古吉用背包绳绕过儿子陈木黑的胸口,在背后打上结,以确保儿子的安全。陈木黑6岁,是年龄最小的学生,读学前班。
△2016年5月14日,在爬山过程中,9岁的俄地曲波从石缝中修出的小道向上攀爬。
△2016年5月14日,孩子们在攀爬一段几乎垂直的“天梯”回家。15个孩子中多数是女孩,在3个家长的保护下,背着十几斤重的书包,大约用了2个多小时,到达“悬崖村”。
△2016年5月14日,几个男孩在攀爬过程中,坐在“天梯”上休息。
△2016年5月14日,孩子们在攀爬过程中,聚集在狭窄的崖壁上休息,整个路程,大部分休息的地方处在悬崖边,空间狭小。
△上下悬崖村的路还有一条20公里长的季节性道路,要翻越三个山头,一路上有隧洞、泥石流滑坡区和河道,下山需7小时,上山需9个小时,在冬季和雨季道路就会中断。2016年6月6日,一部分家长带孩子走第二条路下山去上学,这是他们经过一个长约80米的隧洞。
[page]
△2016年6月6日,一些家长带孩子走第二条季节性道路下山上学,孩子们三次过河或小溪,其中一处靠一个断桥通过,村民讲,遇到雨后,这条路几个有水的地方大人都无法通过。
△2016年6月6日,走第二条季节性道路下山上学的俄地有三,走到山下,鞋破损的脚趾全都露了出来。
△2016年6月6日,走第二条季节性道路下山上学的8岁的吉觉尔子,走到半途汗如雨下。
△2016年5月14日,阿土列尔村没入学的孩子在村里玩耍。由于家长担心安全问题,阿土列尔村还有部分适龄儿童没有入学。
△2016年5月13日,阿土列尔村,一位下山赶集的村民用绳子拴着两只鸡挂在肩上,因为道路不便,村民种植的土特产和养殖的牲口很难运到山下。
△2016年6月1日,陈古吉一家人一起吃饭,他的孩子除了最小的,其余的孩子都已经开始承担家务。
△2016年5月12日晚上,村民坐在玉米秆上搜寻手机信号,村里没有发射塔,全靠山下发射到的微弱信号接收手机短信和打电话。
△夜里,因电力不够而异常昏暗,5年级的陈心明躲在房角的床上打着手电学习。悬崖村使用的还是小水电的发电,因电力严重不足,日常照明都无法保障。
△2017年10月5日,陈古吉的家里,墙壁上挂满了背行李的绳索。这样的情景在悬崖村家家户户都能看到。过去,一般的情况,村里8岁以上的人都要背负从山下购买的生产生活资料以及山上的特产,往返上下危机四伏的藤梯。
△2016年9月,悬崖村的钢梯开始动工修建,第一期工程于2016年11月竣工,完成了最危险路段的钢梯铺设。2017年3月开始进行第二期工程建设,主要是对一些有安全隐患的路段进行补修,这是2017年6月17日,参与修钢梯的60多岁的村民伍有则,背负着10根总共一百多斤的钢管,在钢梯上艰难地攀登。
△2017年6月17日拍摄的,今年新增的一条最长的钢梯,抵达阿土列尔村勒尔组最后一个休息平台,去年这段没有修钢梯,存在安全隐患。
△2016年11月19日,孩子们攀登最后两段垂直高度一百多米铁梯,过去的藤梯几乎和崖壁垂直,现在的铁梯倾斜在60度左右,行走方便很多,也安全多了。
△2016年11月19日,陈木黑爬到半途稍作休息,他的爸爸陈古吉跟在后面。以前,陈古吉会带着一个背包绳,系住陈木黑的腰,一路连提带拽,如今,只要跟在后面,陈木黑自己能爬铁梯上山了。
△2016年11月19日,三年级的吉巴哈呷虽然第一次爬铁梯,不过,相比爬藤梯轻松也安全,一路上他的动作异常敏捷。
△2017年10月6日,陈古吉和妻子及9岁的女儿陈日莫,到山下采购生活用品,及肉蛋、蔬菜,国庆期间,陆陆续续有从全国各地来探访的爱心人士,陈古吉一家也格外忙碌。陈古吉说,寒暑假,有的爱心人士还带着孩子爬天梯,到家里来体验生活。
[page]
△2017年6月15日,勒尔小学的陈心明和弟弟陈木黑给家里打电话。学校自2016年9月就开始实行免费的全寄宿制,为了便于孩子们日常和家人联系,学校安装了3部刷卡电话,并给每个孩子发放了每月60分钟免费通话IC卡。同时,投资1300多万元的勒尔小学新教学楼及寄宿配套设施建设即将竣工,预计年底投入使用。
△自2017年初开始,山上有了4G,家家装有WI-FI。陈古吉说,通过手机微店,他的蜂蜜、家里生产的核桃、花椒等农副产品就供不应求。
△2017年10月5日,陈古吉戴着防蜂蜇装备收割布置在岩壁上的蜂箱里的蜂蜜。在悬崖村钢梯修通后,陈古吉家的野生蜂蜜被全国各地探访的游客抢购一空,通过购买者的朋友圈扩散,他的悬崖村野生蜂蜜被更多人知晓。今年他将蜂箱数量增加了8倍,大部分通过线上销售,收入达7万多元,实际收入增加约十多倍。
△2017年10月4日,陈古吉的家中,妻子俄地有洗照看着锅里的煮羊肉,准备晚饭,陈古吉的孩子和亲戚的孩子聚在灶台边玩耍。曾经在勒尔小学支教的老师万朝辉说,悬崖村的孩子和过去相比,现在精神状态、学习成绩和个人生活习惯改变巨大。他说,改变悬崖村,需要从知识开始,这一代的孩子是悬崖村的希望。
△2017年10月4日,悬崖村的清晨。悬崖村钢梯竣工后不久,索道也建成使用;3个助农取款金融服务点落地,移动电信4G光缆已经牵到山顶的悬崖村;农作物都新添了高经济价值的油橄榄和三七等;一项投资达6亿元的旅游产业投资项目开始进入前期建设阶段;短短一年,悬崖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7倍。
新京报首席记者 陈杰 编辑:李凯祥 校对:郭利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