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署名文章 牵出一段18年前的往事

日期:11-15
巴布亚新几内亚菌草巴新

原标题:习近平的署名文章,牵出一段18年前的往事

[学习小组按]

从15日起,习近平将对巴布亚新几内亚进行国事访问。这也是两国建交以来,中国国家元首首次访问巴新。

在访问开始前,习近平就在巴新媒体上发表了署名文章《让中国同太平洋岛国关系扬帆再启航》。其中,一段往事引起小组关注:

“18年前,我担任中国福建省省长期间,曾推动实施福建省援助巴新东高地省菌草、旱稻种植技术示范项目。我高兴地得知,这一项目持续运作至今,发挥了很好的经济社会效益,成为中国同巴新关系发展的一段佳话。”

此刻的小组就在巴新前线,我们第一时间采访了巴新东高地省前省长拉法纳玛,前往中国援斐济菌草技术示范中心,为组员带来第一手报道。

斐济当地儿童展示自家用菌草种出的蘑菇人民日报记者曲翔宇摄

斐济当地儿童展示自家用菌草种出的蘑菇 人民日报记者 曲翔宇 摄

源于闽西扶贫,发于闽宁协作

其实,小组在千里之外的巴新看到菌草的那一瞬间,思绪就飘回了国内。

“不闻虫声,不见鼠迹,不投栖息的飞鸟;只有凄怆的静寂,永伴着被毁灭了的山灵。”这是一段话,描述的是上世纪40年代福建闽西长汀地区的贫穷,直到上世纪80年代,这里入目的画面仍让人触目惊心——“悬河”高出两岸耕地一两米,四周山丘荒秃、满目疮痍。

随同福建科技扶贫考察团一起考察的林占熺教授,受到了巨大触动,下决心研究“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的技术。三年夙夜攻关,1986年秋,用芒萁、五节芒等野草栽培食药用菌最终成功,菌草技术从此诞生。

自1986年起,菌草技术开始由福建向全国各地推广。1991年,菌草技术被国家科委列为国家星火计划重中之重项目。1995年,菌草技术被中国扶贫基金会列为科技扶贫首选项目。

1997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带队来到宁夏西海固,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作出顶层设计。他被这里贫困的现状深深震撼了:“改革开放好多年了,我们还有这么穷的地方,我心里受到很大冲击。”

同年4月召开的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二次联席会议上,林占熺的菌草技术被列入闽宁对口扶贫协作项目。

1998年10月,习近平在福建农业大学提交的《关于赴宁夏开展小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情况汇报》上专门作出批示,明确提出“菌草是我省之优势”,要求要“扬长避短”“要做自己‘拿手’的”。

2000年7月5日,林占熺由此赢得“全国扶贫状元”、福建省政府记一等功等殊荣。在这个专门给他一个人颁奖的颁奖会上,习近平指出,菌草这个优势在全国相当突出,要继续让它在扶贫致富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也是在那个时候,在习近平的推动下,福建省援助巴新东高地省菌草种植技术示范项目落地巴布亚新几内亚,一直运作到现在,成就中国和巴新之间的一段扶贫佳话。

人民日报记者曲翔宇摄

人民日报记者 曲翔宇 摄

菌草在巴新

作为传统农业国,巴新全国有83%的人生活在农村。虽然气候和土壤条件优越,但农业技术落后。菌草,成为中国农业援助巴新的一个重要项目。

巴新东高地省前省长拉法纳玛向小组回忆起18年前与习近平的那次会面。

“那是2000年,我作为东高地省省长访问中国,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会见了我们。访问期间两省签署了友好省协议,并把中国的菌草和旱稻种植技术引入东高地。18年后,习主席仍然惦记着这个菌草项目,我们东高地人民感到非常荣幸。习主席是巴新的贵宾,是东高地省人民的朋友。”

当时,福建省派出了以林占熺教授为组长的农业专家组到巴新开展工作。

林占熺教授专家组先后13次到东高地省指导菌草和旱稻栽培技术,在东高地省建立了南太地区第一个菌草、旱稻生产示范培训基地,培训了143名菌草技术员,2000多人次种植旱稻农户,成功发展了菌草栽培食用菌项目,还结束了该省没有生产稻谷的历史。

但在一个农业技术落后的国家推广菌草并不容易。林占熺和他的团队将种植技术简化再简化,让尚处于部落经济状态的村民一看就懂,一教就会,一干就成。

巴新当年不通电,物资极度匮乏,但按照常规,菌草生产过程需要高压灭菌。中国技术人员就用3个汽油桶、几块石头、一根橡皮管和两片塑料薄膜做成简易灭菌设备,效果竟然和高压锅炉完全一样!

在中国技术人员的努力下,菌草种植在巴新推广开来,目前已经扩展到巴新3个省10个区。林占熺给我们算了一笔账,1平方米的菇床每年可以采收120千克新鲜蘑菇,一个农户如果有10平米养殖蘑菇,每年就可以收获蘑菇1吨多,一家人就可以脱贫了。

低成本、易种植,菌草也成为在巴新具有超高人气的经济作物,还产生了一批“菌草迷”。

中国专家向斐济农民传授菌菇种植技术人民日报记者曲翔宇摄

中国专家向斐济农民传授菌菇种植技术 人民日报记者 曲翔宇 摄

当地群众见了中国专家就呼喊:“中国,菌草!”当地人形容林占熺教授是巴新国鸟——象征幸福与吉祥的“极乐鸟”,称菌草为“林草”。巴新前国防部部长卡拉尼激动地为女儿改名为“菌草”,并在报纸上公布。

“菌草技术使巴新人民受益无穷。如果你给我一些菇,我只能吃一、二天,但你教会我种菇,就可以解决我一辈子的生路。这项技术的价值是金钱无法衡量的。”巴新前国会议长纳拉科比说。

菌草走向世界

其实,早在1992年,菌草就走出国门,被誉为和平外交的“植物大使”,中国扶贫经验因此多了一份“国际范”,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除了巴新,菌草种植已经在多个太平洋岛国蓬勃发展。

小组就驱车来到中国援斐济菌草技术示范中心。

人民日报记者曲翔宇摄

人民日报记者 曲翔宇 摄

一进大门,便看到一副对联:“菌草人不忘初心立新功,援外事继续前行创伟业”。援斐菌草中心是由习近平主席推动、中斐两国领导人共同确定的技术援助项目。落成4年多来,该中心已成为太平洋岛国新兴菌草业的重要示范基地。

我们见到了援斐菌草中心的邻居莱迪,他的见闻可以很形象说明菌草落户斐济的过程:

“2014年菌草刚进入斐济时,只有斐济一些农业专家和政府官员知道它的神奇之处,很多当地居民对此几无了解,甚至充满误会,包括我自己。”

“刚认识中国朋友后没几天,我就应邀前往他们的食堂就餐,结果发现就地取材烹制的蘑菇汤、蘑菇炒肉美味极了,我从此爱上这种外形奇特、口感鲜嫩的食物。”

对蘑菇的认识误区被打破后,渴望掌握菌草技术的农民纷至沓来。目前,项目组在当地培训了938人,组织45人次的斐济农业官员和技术人员到福建农林大学接受培训。参加菌草和蘑菇种植农户已超过600户,菌菇产品进入各地乡村集市、餐馆、酒店。

一位种植菌草3年多的斐济农民博尔告诉我们,越来越多的斐济人爱上了蘑菇,他的收入逐年攀升,每月最好的时候能够达到1万斐济元,相当于3.1万元人民币。

据我们了解,中国市场上常见的平菇在斐济当地超市内能够卖到每斤四五十元人民币,跟优质牛羊肉价格不相上下。

从1992年开始,经过近30年的推广,菌草技术已从中国成功推广到105个国家。泰国、马来西亚、斐济、巴布亚新几内亚、南非、卢旺达、莱索托和厄立特里亚等13个国家建立了菌草工程示范培训和产业发展基地,帮助了很多当地农名脱贫致富。

而这减贫成绩的背后,都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中国。

责任编辑:张义凌

供暖首日 热力工作人员检查锅炉并入室测温 国防部:军事管理政策要精准高效、全面规范、刚性约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