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调查 | 碳九泄漏一周后的泉港: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如期举行
来源:红星新闻
▲地图红色区域为泉港石化工业园区。
11月11日,泉港一扫几天的阴沉天气。当天,2018年环泉州湾国际公路自行车赛进入第三个比赛日,按原定计划在泉港举行了绕圈赛。赛后,几位运动员告诉红星新闻,骑车时感觉沿途就是正常的海风气息,没有异味,身体也未觉得不适。
而在一周前的11月4日,泉港碳九泄漏的第一日,海上吹来油漆味的刺鼻气味,码头浮满了油污,村民在近海搭建的渔排也出现被污染的痕迹。事发地1公里外的泉港南埔镇肖厝村,急于清除油污保护水产的渔民们,因未采取防护措施,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的症状。
11月8日,泉州市泉港区政府在进一步的通报中称,事件系11月4日,福建省东港石油化工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港石化)执行装船作业时,7吨工业用裂解碳九化学品发生泄漏所致;0.6平方公里海域受直接影响,约300亩网箱养殖区受损。
通报初步认定事故为一起“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引发的环境污染事件”。截至8日下午,52名群众疑因接触污染物而就医。
11月9日,在数百人连日清理后,海面已看不到厚厚的油污,只是咸湿的海风仍然混杂着淡淡的刺激性气味;附着在船底、岩石缝隙的油污比浮油更顽固,仍需进一步清除。
靠海为生的肖厝村渔民们,渴望干净的大海。事件发生后,水产品是否安全,损失有多大,能否挽回,这让不少渔民忧心忡忡。目前,泉港区安排550万元周转资金,涉事单位已承诺赔偿损失,后续的理赔、追责已提上日程,福建省检察机关也已介入事件。
但除了眼前得失,这些与大型石化企业为邻的村民,陷入了更深的忧虑:此次事件后,对“不好的味道”是否还能只是“忍一忍”?那些临近村子的化工厂,能否搬离海边?
对于有关方面而言,要解决“厂村混住”的问题,让村庄搬迁、村民进城,放弃安土重迁的观念,,是否可行?
“损失百万左右”算少的为止损暂停喂鱼
65岁的肖定宗大半辈子靠海为生,平日里“一天要泡在海里5、6个小时”,但一直很康健。11月5日,他人生头一回住院。躺靠在病床上的他,最担心的不是自己的身体,而是家里的鱼。
此次碳九泄漏事故发生的地点,距肖厝村的码头仅数百米。码头外的一片海域漂浮着数十个渔排,是包括肖定宗在内的村民养殖水产的场所。事件发生后,油污向临近的肖厝海域扩散,村民们担心一年的收成落空,火急火燎地拿着油毡就往海上赶。
和别的村民一样,肖定宗也没有采取任何防护措施,他第二天开始呕吐不止,被家人紧急送医。住院第5天,肖定宗身体已基本恢复如常,偶尔仍感到眩晕、颤抖。
“山清水秀”,“三面靠海一面靠山”,这是肖定宗心目中的家乡。而在他心心念念的码头上,海面仍有少量浮油,渔排内残留的油污也在阳光下闪着光。
▲肖厝村渔民养殖水产搭建的渔排。红星新闻
自己受到多大的损失,肖定宗并不清楚,大量的鱼还在渔排下生死未卜。只是据他估算,“损失一百万左右”;紧接着又补充了一句:“这还是少的。”
肖厝村里公认“损失最大”的无疑是肖名如,肖厝村乃至整个泉港区的养殖大户。11月9日,他对红星新闻记者说,网箱里的鱼暂未出现大规模死亡的情况,但养的鲍鱼在事故第二天就“不行了”。
肖名如自称“泉港渔排养殖头一家”,从1983年开始养鱼。与普通渔民不同,他有一条自成体系的产业链,从鱼饲料到育苗、批发,都独立完成。也正是由于一家人的生计都系在渔排上了,突如其来的事故让肖名如把焦虑写在脸上,坦言“压力不小”。
今年,由于鱼长势良好,肖名如一个月前又增加投入了十几个网箱,现在共有245个网箱的养殖量,“光是鱼饲料,每天需要花费小一万,整个养殖区,一天鱼料要花费20万左右。”泄漏发生后,肖名如和其他渔民都不知道这些鱼是否还能食用,为了止损,他们都停止投放饲料。
目前,这成为受影响的渔民最着急的事情:如果不投饲料,鱼会逐渐消瘦,“每一斤鱼一周瘦二两”,接着会出现大鱼吃小鱼的现象;若继续投放,“万一最终专家评定认为鱼排养殖的海鲜不宜食用,每天的饲料钱同样打了水漂。”
此时,绰号“鲈鳗”的肖名如显示出果断的作风,他牵头写了一个“关于东港碳九污染事故的处理要求”,号召养殖户清点鱼排内水产品,并要求东港石化公司按照市价进行赔偿。
▲与东港罐区相隔仅百余米的居民楼。图片来源:红星新闻
11月6日起,当地政府开始给养殖户发放摸底调查表,调查损失情况,但尚未对出海捕鱼户展开损失调查。涉事企业东港石化在事发后也发布承诺书,表示会配合调查,并承担损失赔偿责任。
目前泉港区的应急周转资金先下来了。一共550万元,按照每户渔民的网箱数量发放,一个网箱一千元。
体检正常仍不敢出院 附近民居窗户紧闭
虽然检测结果显示“各项指标已全部正常”,肖定宗仍不敢贸然出院。同一层病房,一名50多岁的村民同样已经“指标正常”,但间歇性出现头晕、颤抖的症状,也同样不敢出院。
一对婆媳前后脚住进肖定宗隔壁的病房。儿媳妇刘秋华也是因为清理油污时未采取防护措施,导致恶心、呕吐。据刘秋华描述,当时打嗝都是“臭水沟里那种味道”。婆婆李珍桂则是因为“晚上睡觉没有关窗户”,第二天出现同样的症状。
肖定宗的大儿子说,11月6日,当地政府为疑似接触碳九的群众开通了绿色通道,相关人员凭本地社保卡,可垫付5000元医疗费;前来慰问的南埔镇工作人员,还送来500元慰问金,但东港石化未有工作人员露面。
▲肖定宗收下的镇政府慰问金,里边有五百元。图片来源:红星新闻
南埔镇相关工作人员向红星新闻表示,在调查未结束前,涉事企业不方便和群众直接接触。
据泉港区政府通报,截至11月8日17时,52名群众疑因接触污染物而就医,其中门诊就诊42名,住院留观10名;此类患者的主诉为“接触刺激性气体后身体不适”,主要症状为头晕、恶心、呕吐、咽部不适。据红星新闻记者9日的粗略统计,在泉港区医院住院部,泄漏事故后近半数陆续入院的病人,均是疑似接触碳九产生身体不适。这些病人中大半又是肖厝村及附近居民。
11月10日,福建省环境保护厅根据专家会商发布通报称,泄漏物质裂解碳九是一种组分较为复杂的混合物,“其急性毒性与汽油相当,对人体皮肤、眼睛和呼吸道具有刺激性”,“吸入蒸气可引起呼吸道和肺部不适,可伴有程度不同的咳嗽、头疼、恶心等反应,但短时间接触对人体一般伤害不大。”
通报同时称,裂解碳九中的部分组分嗅阈值(能够被闻到的最低浓度)较低,所以尽管环境空气中监测的污染物含量在正常指标内,但是有些敏感人群仍然会觉得有异味。
▲肖厝码头对面也是工厂。图片来源:红星新闻
如今,东港石化附近的民居,几乎家家户户窗户紧闭。肖蓉的家与东港石化隔着一条马路,她向红星新闻表示,事故发生后,每天只短暂地开门透气,三岁的儿子戴上口罩后“就不愿意再摘下来了”。
肖厝小学似乎未受到事件影响,从事发当日至今,学生们每天照常去学校,家长只好让孩子们戴着口罩上课。
坐在码头附近临时指挥处的办公室内,南埔镇镇长陈宝喜对红星新闻称,空气污染的问题被夸大了,“我在这里七天了,也没戴口罩,照样好好的。”其余的多数时间,陈宝喜沉默地看着文件。
“厂村混住”存潜在危害搬迁安置工作棘手
泉港区在通报中,初步认定事故为一起“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引发的环境污染事件”。而在肖厝村及周边村民看来,污染,并不只是一次突发事件,而是长期存在的隐忧。
当地一名镇干部在接受红星新闻采访时也谈到,近日来多数居民闻到的异味,其实已经与此次泄漏的碳九无关,而是由于附近的炼油厂近期在检修。
公开资料显示,1988年,肖厝港万吨级杂货码头竣工,此后,福建炼油厂大中型机械设备在此码头上岸。作为福建省最大的石化产业基地,泉港石化工业园区连续多年获得“中国化工园区20强”,但其安全隐患也一直存在。
2012年,福建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发布的《湄洲湾石化基地发展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以下简称《报告书》),认位泉港化工区由于规划不合理导致的环境问题突出,大部分居住区位于石化工业用地的下风向,中间缺少足够的距离和隔离带;总之,“布局凌乱分散”。
《报告书》提到了“厂村混住”的问题:“泉港区已经进行了部分人口搬迁,但是由于搬迁难度大、拆迁安置方案不完善等客观原因,一些村庄仍然处在工业区之间的尴尬位置,农民受到企业事故性排放的潜在危害”,“拆迁安置没有根据区域的发展规划进行统筹安排,环境影响仍然存在。”
根据公开报道,2015年8月19日,泉港区委曾通报指出,泉港区石化基地存在较大的环保安全隐患:“一是厂居混杂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存在安全隐患。居民村庄与工厂混杂,给厂群环境纠纷、环境安全埋下隐患。二是化工企业设备老化,存在物料泄漏等风险隐患。”
▲与柯厝新村一墙之隔的东港石化。图片来源:红星新闻
2017年,中央环保督查组进驻福建。在反馈意见中提到,泉港石化园区厂居混杂问题突出,“督察发现,园区内联合石油化工公司、湄洲湾氯碱工业公司等大型企业周边均有居民点。”
此前,《中国青年报》在一篇关于此次泄漏事故的报道中提及,据一名匿名环保人士利用地图软件进行的测算,“当地化工区离居民区最近的距离是174米”,引发舆论质疑。
对于“厂村混住”局面的成因,当地多名官员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除了规划等因素,也有村民“安土重迁”的观念。一名不愿具名的官员说:“当地人重视自己盖的房子,轻易不搬家。”
福建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报告书》也谈到,农民与土地关联性高,农民被动城市化的过程往往会伴生一系列社会问题,村庄的搬迁、整治和安置工作是棘手的。
《泉港石化工业区安全控制区项目房屋征迁补偿安置实施方案》中指出,政府将房屋征迁补偿款及购房奖励金,用等值房票支付给被征迁户,群众就可凭房票在泉港域内购买一手房、二手房、商业、办公、车位等类型房产,并用房票结算购房款。
不少村民对相关搬迁政策并不认可,而且搬到泉港城区,对村民的吸引力并不大。村民肖菲菲认为,当时工厂建在家门口,离村子就数百米距离,并未征询村民意见。“村子里的房子都建得不错,且不说舍不得,按照人均70平米的面积算,也低于多数村民现在的居住标准。”肖菲菲说。
泉港区广电局副局长陈春通对红星新闻记者说,当地拆迁工作一直在进行,只是分段分批次,这是一个很复杂的工程,“毕竟里面夹杂了太多村民的感情。”
泉州市政府公布的中央新一轮环保督查整改任务推进情况显示,截至2018年7月,泉港区已经完成征迁房屋 7380 栋、293.6 万m²,占总征迁任务的 53.1%。据《南方周末》此前报道,目前,泉港区的规划是,到2020年,涉及17个行政村、全区八分之一人口的泉港石化安全控制区项目拆迁要全面完成。
在肖菲菲看来,尽管村民此前时常闻到“不好的味道”,忍一忍就过去了。但此次碳九泄露,让当地人又警惕起来。她说,最近听附近的村民、朋友提起最多的事,就是买空气净化器。
▲位于肖厝村的大部分海鲜馆都暂停营业了。图片来源:红星新闻
在泉港城区工作的人们却仍然心有余悸。一名在酒店工作的村民告诉红星新闻记者,最近他和朋友喜欢互相调侃说:“送一筐鱼给你吃。”他们都觉得,至少一个月不敢吃泉港的海鲜了。
肖厝村里,原本到了周末就难寻一个停车位的海鲜大排档,从11月4日至今,家家歇业,开业无期。
(文中人名皆为化名)
红星新闻实习记者丨庄梦蕾
记者丨董冀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