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工具”到“宠物”:蒙古马的角色之变
新华社呼和浩特11月13日电(记者勿日汗)草原上的丰收季节刚过,27岁的牧民阿古拉迫不及待地给心爱的赛马购置了一个“坐骑”——一辆由小货车改装而成的运马车。来年夏天,他的“坐骑”——赛马“阿吉奈”将会搭乘这辆车,到草原各处参加那达慕大会赛马比赛。
“过去牧民出远门只能骑马,短短40年,现在就连马出远门都坐上了汽车。”阿古拉的祖父阿日布杰,一位在内蒙古自治区东乌珠穆沁旗萨麦苏木草原生活了一辈子的老人感叹道,“蒙古马对于蒙古族人来说,以前是生产生活离不开的伙伴和工具,而现在更像是心爱的宠物。”
蒙古马——这个草原上古老而自由的精灵,伴随蒙古民族走过了漫长岁月。在蒙古语中,马的称谓多达300多种,马的毛色称谓有200多种。
“对于蒙古族这个马背民族来说,骏马曾经是战争中的重要力量、出行时的交通工具、诗歌中的灵魂主题、休闲时的亲密玩伴、游牧生活的主要财富。”阿日布杰说。
然而,到20世纪末,在游牧文化中扮演过重要角色的蒙古马,逐渐淡出越来越现代化的蒙古族人生活,摩托车、汽车彻底代替马匹。曾经在牧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蒙古马,衰减至需要紧急保种的境地。1975年,内蒙古有239万匹马,到2007年剩下不足70万匹。
90后的阿古拉就出生于那个蒙古马濒危的年代。但值得庆幸的是,等他长大成人的时候,几乎要消失的蒙古马文化开始“绝地重生”,蒙古马以全新的角色出现在草原牧民的生活中。
6年前,大专毕业回到草原的阿古拉第一次跨上马背,从此便迷上骑马——这项本该儿时就学会的技能。他开始养马、驯马、赛马,若非紧急,在草原上出行都会选择骑马。他对待自己的两匹赛马,就像对待孩子一样。它们有固定的吃草、饮水时间,在训练的时候还有科学的营养餐。他会时刻关注马的精神状态,发现精神“不佳”时,还要抚摸安抚它们的情绪。
阿古拉说:“草原上不能没有马,没有了马,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个工具,而是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载体。”而像他一样,将马当作蒙古族文化符号来养的人,在如今的草原上十分普遍。
虽然最初牧民们并没有指望靠养马来挣钱,但在全力振兴蒙古马文化的当今内蒙古,养马的经济效益日益凸显。
35岁的布仁吉日嘎拉生活在锡林浩特市宝力根苏木,在8000亩牧场上放养了60匹马,每年近20万元的收入主要来自马。到了夏天旅游季,他会带上20匹马,到草原景点供游客骑行,短短三个月能给他带来约7万元的收入。还有一笔可观的收入来自夏天卖马奶。发酵的马奶有健胃、活血等保健功能,是草原最具特色的饮品,每公斤能卖到40元,而且供不应求。
无论是出于传承蒙古族传统文化,还是为了增加家庭收入,草原上养马的人明显增多。截至目前,内蒙古马匹存栏量回升至84.8万匹。明年夏天,内蒙古将举办国际马文化博览会,加快发展马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