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延安:将黄土高坡变成生态屏障

日期:11-12
延安造林延安市

原标题:陕西延安:将黄土高坡变成生态屏障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1月12日讯(记者黄俊毅)提起延安,人们就会想起黄土高坡和千沟万壑。谁能想到,这个昔日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如今已成为黄土高原上的生态屏障。

延安市位于陕北南半部,北接榆林市,南连咸阳市、铜川市、渭南市,东隔黄河与山西省临汾市、吕梁市相望,西依子午岭与甘肃省庆阳市为邻,辖2区11县,常住总人口225.28万人。

西周时期,整个黄土高原曾有原始森林4.8亿亩,覆盖率高达53%。秦始皇三十五年开筑秦直道,“堑山掩谷千八百里”,纵贯延安南北500华里,“道广五十丈、三丈而树……,树以青松。” 延安全境多为大面积的森林和草原,延安出土的“放牧图”、“狩猎图”等东汉画像,也表明了当时延安地区“水草丰盛,土宜产牧”,“群羊塞道,牛马衔尾”的景象。北部的白于山系也分布着大量松柏类乔木,如子长县石家湾乡的高柏山便曾因生长着大量古柏而得名。由于垦荒、战乱和各种自然因素的综合影响,到清朝末期,延安已成为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1956年3月,青年团中央、林业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在延安召开了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毛泽东主席发出了“绿化祖国”“实现大地园林化”的贺电,掀起了全国造林绿化的第一次高潮,随着延安群众性植树活动蓬勃开展,各项林业事业也得到快速发展,森林植被得到初步恢复,至1978年,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了28.7%,但因法律体系、资金投入、管理体制、科技水平等因素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年年造林不见林”的状况较为普遍,延安的生态环境建设始终在“边治理,边破坏”的怪圈中徘徊,形成了“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1979年3月,共青团中央、林业部第二次在延安召开了全国青年造林大会,拉开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序幕,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以延安为起点走向全国,掀起了新一轮植树造林的热潮。延安市十三个县区全部列入工程实施重点范围,各级政府及林业部门开展了林业“三定”工作,并以此为基础,采取“户包荒山治理”、“集中流域治理”、“造林灭荒”和“会战造林”等形式,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开展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从1979-1996年,全区共上报造林面积1595万亩。鉴于当时的管理水平和浮夸之风,虚报谎报情况难以杜绝,“数字林业”的现象在各级较为普遍,加之受当时社会环境、政策法律、资金投入和后期管护等诸多因素制约,造林成活率低,保存率更低,“年年造林不见林”的现象依然未能得到根本扭转,延安的生态环境从根本上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1997年8月5日,中央发出了“再造秀美山川”的号召。中共延安市委、延安市人民政府制定了《延安市山川秀美工程规划纲要》,全面启动实施了山川秀美工程建设。1999年8月6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延安市宝塔区燕沟流域视察生态环境建设时提出了“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十六字措施后,中共延安市委、延安市人民政府迅速作出《关于实行封山绿化、舍饲养畜的决定》和《关于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决定》,并确立了“以退耕还林工程为主的生态建设统揽农业农村工作全局”的新思路,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当年即完成退耕236万亩,在延安三北工程区迅速掀起生态建设新高潮。

当地坚持生态与经济并重,把林业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扶贫攻坚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经济林果、林下经济和森林旅游业,全市累计新增以山地苹果为主的鲜果经济林面积106.17万亩,苹果总面积增至350万亩,年产量达到280万吨,年产值突破100亿元。全市干杂果经济林面积达到247.13万亩,其中,红枣、核桃、花椒三大干杂果面积达到124.6万亩,年总产量为11万吨,产值8.1亿元。“黄龙核桃”和“延川红枣”被国家工商总局批准为“中国驰名商标”, 延川“狗头枣”等五个品种和“黄龙核桃”、“宜川花椒”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开展森林康养试点,结合红色旅游,开辟了十大森林生态旅游基地和12条长短结合的自驾游线路,构成了全市森林生态旅游的基本框架。年接待旅客180万人次,直接经济收入1.2亿元。全市林业总产值由2011年的51.56亿元增长到130.64亿元,年均增速36.87%。

经过近四十年的不懈努力,特别1999年以来的跨越式发展,延安林业的发展成就令世人瞩目,截至2017年底,全市共完成营造林总面积2134.58万亩,年均118万亩,其中:三北防护林四期、五期累计完成营造林250.28万亩(人工造林162.25万亩、封山育林268.98万亩)。森林资源面积和蓄积持续增长,天然次生林由原有的1625万亩增加到1893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6.35%,比1999年提高了12.7个百分点,植被覆盖度由2000年的46%提高到2017年的67.7%,提高了21.7%,增速居全国之首,比陕西全省高出8.94个百分点。山川大地基调实现了由黄到绿的历史性转变,通过2000-2012年卫星遥感图对比,可清晰地发现,延安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区域颜色变绿变深趋势尤为明显。

在相继实施“两线三点”、重点区域绿化、千里绿色长廊等身边增绿工程的基础上,2012年,延安市围绕提升城市品位、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延安的目标,举全市之力,全面组织开展了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活动,于2016年9月成功承办“中国森林城市座谈会”,顺利实现创森阶段性目标,荣膺“国家森林城市”荣誉称号。全市城区(县城)绿化覆盖率达到42.6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增至14.45平方米,水岸林木绿化率达到96.14%,道路林木绿化率达到98.47%,以城镇社区绿化美化为中心,道路河流绿化为廊道的林城相依、林居相依、林路相依、林山相依、林水相依的城乡一体化绿化格局在延安市初步形成,全市城乡人居环境面貌得到大幅改善。

2015年10月,延安市委托北京中林资产评估有限公司,对全市森林资源进行了评价和评估,结果显示,2015年,全市森林资源资产总价值为5847.5亿元,其中林地资产1321.6亿元,实物资产367.2亿元,生态资产4155.1亿元,景观资产3.7亿元。森林生态产品价值达到428.5亿元,其中森林物质产品价值22.9亿元,森林生态服务价值为405.6亿元,分别占生态产品总价值的5.3%和94.7%。每年固定二氧化碳572万吨,价值4.8亿元;释放氧气417万吨,价值4.3亿元;净化大气服务价值48.6亿元;涵养水源9.41亿立方米,价值111.4亿元;保持水土5297万吨,价值86.8亿元;农田防护价值14.5亿元;物种保育价值134.8亿元;景观价值0.4亿元。

目前,延安市建成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6个(总面积330.8万亩),启动了南泥湾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同时,始终坚持把保障森林资源安全放在头等位置,严格执行林地征占用定额管理和林木采伐限额管理制度,不断加快森林资源管理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制度化、科技化建设,全市森林蓄积持续增长,2015年森林存储碳总量达到25670.4万吨,资产价值102.68亿元。野生动物种群不断扩大,多年未见踪影的金钱豹、原麝等珍稀野生动物重现山林之间。连续15年未发生重大森林火灾,第五次荣获全国森林防火先进单位。

尤为可喜的是,延安生态环境持续好转。全市年平均沙尘日数由1995-1999年的4-8天减少到2010-2015年的2-3天,城区空气“优、良”天数从2001年的238天增加到2017年的282天。累计治理水土流失1.97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达到68%,年均土壤侵蚀模数由9000吨/平方公里下降到7000吨/平方公里,入黄泥沙由每年2.58亿吨下降到1.96亿吨。在一些退耕还林、封山禁牧等综合治理措施实施较好的区域,基本实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

国务院安委会:加强对客车、公交车等重点车辆安全监管 检察日报:规范行使检察权从扣好第一粒扣子开始
相关阅读: